你覺得《演員請就位》第五期怎麼樣?

夜魚影評


關於《演員請就位》第五期:

個人觀點覺得有很多無語的地方。

1.《繡春刀》:

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奇怪”二字。沒有辦法深入進去,如坐針氈。唯一能讓我覺得還OK的、在戲中的是黃宥明。

首先張天陽飾演的魏忠賢一角,第一句臺詞有些許韻味,但後來的形體眼神和氣質都發生了奇怪的變化。“自然”這個特點是有的,但差在不瞭解人物背景和特色,臺詞功底也跟不上,無法做到神似。

承接意外的能力需再度提高,就像凱歌說的,“要讓角色感受到意外,而不是你這個演員。”

再者唯一的女生顏卓靈,我全程一臉問號:她在幹什麼??太用力的感覺多了就是做作。

很奇怪的表現——無痛感人物嗎?簡單平鋪式的情感衝突嗎?我不明白趙薇導演那麼喜歡她的原因在哪裡,起碼在這個片段裡我絲毫感受不到。

黃宥明的演繹是我覺得三個人中最好的,最後一鏡的複雜情緒活在臉上,挺出彩,但是沒辦法再度深入,節奏編排原因就在這戛然而止。也說不上突兀,就是整體的氛圍…太奇怪。

對於趙薇導演唯獨沒選黃宥明這件事,我說真的,彷彿看到了上週的某個情況,無語。

歷史題材的宏大敘事本就難以言喻,更何況還是真實的歷史原型,更需要下心神研究琢磨,在短時間內很難完整呈現人物心理。所以我不清楚這類短片選取的標準和定位到底是什麼。是對原有影視劇的人物理解和借鑑,還是歷史原型的理解和再塑?兩相矛盾,模糊不清,奇奇怪怪。

2.《後來的我們》:

對這部短片的整體印象是“尷尬”二字。如芒刺背,如鯁在喉,笑不是笑,哭又哭不了,情緒扯動像一個鬧著玩的笑話。

我特別怕這種硬煽情的演繹,你自己煽的痛快,別人接收不到你真實的“情”,那麼整體看下來就是尷尷尬尬。

首先是前半段,小演員這一場,節奏還是明亮歡快的,兩個人那種天然的青春感挺自然,但是,沒能放的開。姜梓新在拘著但很認真,張家碩後面翻臉的表現給我一種“渣男”的感覺,眼神裡的可憐、在乎等情緒沒有湧動出來,大男孩的直觀感就是脾氣大、自卑、疑心,令人不喜。

再者後半段,朱顏曼滋和陳翔這一組搭配,我真的是全程get不到他們的表演意義。不好意思,我真的想笑,太尷尬了。

我一直很喜歡朱顏曼滋——有氣質的漂亮姐姐,我覺得她對於人物的詮釋都是極深入、細膩、動情的,能看出是一個共感的好演員。

但是這次,技術痕跡太重了,重到讓人覺得無比難受。動作和神情的設計感太用力,換言之就是做作。

再就是陳翔的表演——爆發戲當然有看點,但要講究分寸和適度,這個片段裡太爆就是過分,沒有體會到當時合理的人物狀態。他一流淚一仰頭,我就覺得大事不好。果然,演出了一派不慌不忙的狗血做作感。

此時,剋制才是令人舒服的方式,更能覺得真實、順其自然。要不然就是,讓人覺得太“裝”。

這兩個人,像過家家的小孩子,很幼稚,急著穿上大人的衣服,誇張的、自以為是的體驗著大人之間的感情,往往矯枉過正,讓人發笑。

就像凱歌導演說的,“他們就像孩子,把東西都填滿了,沒有留給觀眾體會的餘地。”

“千萬不要太使勁,最好是質樸的詮釋方式,否則觀眾真的不感動。”

對,不感動,很尷尬。

3.《長安十二時辰》:

這部短片給人整體感覺是“簡單”二字,演員的演繹風格都太淺顯表面化了。珠玉在前,沒法比較。

首先是年輕的劉哲爾,雖然在前面是處於“道具”一般的存在,但後半段的反轉簡直把另外兩個前輩的光芒都蓋過去了、搶走了。他一站起身,開始向外走、從外面往地牢裡面看的時候,聚焦點全在他身上,眼神和情緒表現的妥妥的,非常棒,讓人意外,確實出彩。

相比之下,本身應是掌握“戲點”的朱銳,表現太平,太淺,情緒牽動感不理想,反應不夠敏捷。前半段對於情郎的關照太假,我在她渾然無波的眼裡看不到一點情緒流動,感覺很疑惑。

我本來對飾演張小敬的王森期待很大,但這個片段裡,他明顯沒有很突出。前面的主場起碼還是立的起來的,但後面的存在感太弱,沒能挑出來,未免有點可惜。

某些情況下我喜歡淡淡的處理,但在整體節奏、對手錶現和你本身實力給不了你合適的表現空間時,千萬不要試圖太淡,那樣只會看起來太表面、太呆。

4.炎亞綸&汪鐸《琅琊榜》:

首先炎亞綸在排練前把本子全背熟是一個我比較欣賞的點,連通對手戲的臺詞也都牢記,可以看出起碼他在演員這條路上態度是認真的、誠懇的。

排練環節,凱歌導演在現場導戲,安排走位、整個的調度和小細節,探討劇情和表演合理性,整個過程十分舒適,確實幫了兩位演員很大的忙。

尤其是很多細小的點和微妙的情緒及動作處理,凱歌真的都點到了點子上。對於梅長蘇這一角的細節指導更多,包括眼神、說某句臺詞時的著力點、在哪個節奏轉頭等等,都十分到位。

尤其是蘇兄情緒激動罵靖王有情有義但沒腦子、提到十五年前的梅嶺大火時,凱歌提醒要轉身、掩藏、再回頭、爆發,整個節奏無比舒適,行雲流水。(雖然我覺得正式表演時汪鐸並沒有很好理解,以至於給人感覺稍微有所偏差)

再就是指導雙方對視、眼神交流時,靖王提到“林殊”,蘇兄眼眸裡要有情緒的流動,要給予自然真實的反應。這一點很正常、理所當然,但有時往往被演員忽略。

因為對手演員往往通常知道接下來的結果,會不自覺的順勢考慮下面的發展,從而忽略某些應接招的自然細節,顯得有些“假”和“衝動”。這個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其實挺常見,造成的結果就是給人一種明顯的不適感,節奏不對。

總體來說,這段戲呈現效果還是OK的,我很喜歡炎亞綸幾個瞬間的眼神。但確實難免差強人意,總覺得兩個人有幾個點沒有扣合好,所以不是很流暢,感情交接並不特別真實默契。但時間有限,可以理解。且單拿一個片段來講,確實必要有東西是缺失的,不是演員的鍋。

再就是,汪鐸的臺詞功底蠻令人意外的,咬字發音情感節奏和氣息都不錯,一句“蕭景琰”令我頓時回到原劇的感覺。在某些時刻,汪鐸版梅長蘇確實給我一種胡歌的feel,不知是老胡塑造的蘇兄太深入人心,還是汪鐸有意模仿,但總歸經典難以重複,誰碰誰不對勁。

最後,炎亞綸演完之後在臺上的自述令我很驚喜,沒想到他這麼會說,而且有態度、有思想,很真誠,可以看出他對於表演的熱愛和嚮往。這遠超於我對於一個臺灣偶像歌手的認知。他說“演員是一個容器,可以有無數靈魂注入其中,體驗很多生命…凱歌導演在給我們排戲並指導的過程,讓我覺得非常爽…”

我覺得這種態度非常好,並且他的真誠絕對不是裝出來的,表達自己心裡感受的一番話不知比臺上眾多演員好多少。

他沒有大吐苦水、感嘆市場不公、標榜自身固有價值、說些你煩我也煩一看就假還自得其樂讓大家尷尷尬尬的場面話,而是簡單闡述自己喜歡並想做演員這件事。

真誠、有格局、有思想,是十分珍貴的品質,尤其對於男演員來說。

凱歌導演在本期節目裡談到的關於“流量”的看法,我深以為然。

“這本來就是資本控制下的市場,資方對於演員的選擇自然有商業考量,沒有必要去抨擊。一部影視作品的成功因素太多,沒有必要只把眼光聚焦於演員身上…大眾通常會針對這方面產生誤判,認為一個流量就是演技不好,其實不然。這部戲我會找你,你是流量,但沒有演技是萬萬不能的。”

沒錯,現在市場中對於“流量”和“演技派”的定義和理解都有模糊和衝突。

在我看來,某些自帶流量的演員對待事業很認真,演技和悟性都在磨練中逐漸提高,很多時候並不輸專業演員。在這種情況下,流量是令他們閃閃發光格外突出的附加優勢,對於演技他們也可以做到問心無愧。

這樣自然是好的,此時的流量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自帶資源和人氣,又有正確的認知去豐富自我去良性回饋,帶來的結果和風氣是向上的,是積極的,是當下行業所需的泛活的乾淨水流。

當然也會有另一種情況,“流量”他就僅僅是流量,自身懷著並不純粹、得過且過的態度跳進圈子,他沒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目標動力,只遵從著市場和大眾對他的要求和期許隨著大流,不用心鑽研、不熱愛、沒體悟到這個行業真正的藝術感召力,那他自然應該去put aside。這種是很容易被識破的,只不過本身有諸多粉絲濾鏡加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估計把他自己也繞了進去。

還有一派並不火的、沒有“流量”的演員,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劃到了“演技派”“實力派”這一陣營。總是怨天尤人、批判業內不良風氣、覺得自己的風頭被流量搶了、流量本身就是一種原罪。行業內確實現在有很多有實力的演員接不到戲,多數資源被製作方、平臺壟斷,導致呈現一種現階段難以突破的死循環。

但我希望,各位本身沒有太大名氣的演員擺正自身定位。如果你確實熱愛、有實力,那請堅持認真表演、堅守創作,努力主動的尋求機遇。搭關係不是一件可恥的事,關鍵是看你的目的純不純粹、動機和意義究竟是什麼;如果是仗著自己一名“演員”的身份,自視過高,不把別人(有實力的人氣演員)看在眼裡,那麼你本身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就不達標,你的實力更有待檢驗。

“狂”是你的表達,不是一種頤指氣使的資本。

目前來說,這個行業已經有在向好的苗頭,在大眾審美能力和評判標準日趨增高的情況下,不論是片方還是平臺,都有做好作品的野心,選適合呈現作品最佳演員人選當然是一個關鍵性因素。這個最佳人選,兼懷人氣和實力,已經是很重要的參考維度。其中,實力、演技最最重要,絕不會被輕視。如果資方選了大眾閉眼看也覺得尷尬的演員,那就是自砸招牌,要麼就是腰包太厚,要麼就是吃飽了撐的想來玩玩兒,但結果一定是被轟出去,沒腦子的人敢來這兒玩?油水真是夠大,把你都泡發了。

除此之外,我特別重視人品修養這一個維度,作為一名內容和角色創造者,演員要有起碼的學識修養和人文素養,要有好的審美水平和感受力,以及邏輯思考能力。當然還要有值得為人稱道的道德品質,待人接物、聊天談話都可以窺見你的思想認知水平和修養。

前段時間,一位業內的前輩分享了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低調是最高層次的炫耀”。

謙虛自持、禮貌真誠、努力好學、保持思考、獨立的思維體系…這些都是我欣賞的。

關於最後的再度選人環節吧,怎麼說,有的人走掉還蠻可惜的。

1.張雲龍和明道那場battle,在我看來明顯張雲龍更好,明道有點接不住招,即興反應也不是很好,身上還帶著濃重的他自己的影子。

張雲龍在形象、可塑性、態度、修養方面都屬於不錯的了,有點可惜。

2.牛駿峰和汪鐸的那場battle爭議挺大的,有人說牛駿峰沒有成就對手、表現有點過分了。當時看的時候,確實有種這樣“他這樣太急了”的感覺,但後來仔細想想,沉浸在表演情緒中的他本身就是把自己當成角色的,此時的爆發是對錶演的一種痴迷和尊重。

況且短時間內就把整條邏輯線梳理好,人物動機和社會意義都能考慮到,沒有什麼大漏洞,由此看來他確實很認真、很喜歡,有自己的東西,很好。

再者,如果有人說,這樣對汪鐸不公平,他明顯就是被動的、被打懵了、最後沒有表演空間……那我想說,如果他本身存在巨大能量,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無論如何他都是能接招的。對手互相成就的前提是,旗鼓相當,強強對決。遇強更強,你來我往,不斷碰撞、引發新的衝擊和意料之外,再釋放、給予觀眾更多驚喜,那才是精彩的作品,才是精彩的互相成就。

3.我還是比較喜歡謙虛好學、低調、有分寸、懂禮貌的演員。關於趙文浩的性格和優勢,有時候我真的get不到……

4.凱歌導演講戲就是厲害。

5.我依舊欣賞郭敬明導演。







靜善居士16688


純猜測,如果說的不對,歡迎大家指教。

看到第五期,有幾組表演明顯沒那麼好,但是導演一個勁誇,有些演員沒那麼好,但是導演總是留下他們,就感覺演員們並不是公平競爭,肯定還是有種種的幕後交易。

第一組,趙薇導演小組

顏卓靈、張哲瀚、陳小紜、邢菲、陳瑤、張天陽、王森

可能是因為趙薇本身是和資本圈最近的導演,本身底氣也足,她的組裡疑似帶資進組的最少。

王森、陳小紜本身都屬於矬子裡拔將軍,應該不是帶資進組。有同志補充王森是趙薇公司的,但是這裡感覺還好,因為算是大家投票,趙薇避嫌了。

邢菲演的是《粉紅女郎》,作為觀眾我感覺趙薇導演選她沒啥問題。

陳瑤在還珠格格里雖然沒有很驚豔,但是還是較好的完成了任務。再說她的資源太虐了,估計也不是呆子進組。

張哲瀚演的是《大明宮詞》,同組演員是郭月,可能是由於郭月沒有古裝經驗,身段臺詞都沒能達到古裝要求,而張哲瀚本身氣質可以作為男主,我感覺這個選人邏輯沒問題,應該不是帶資進組。

張天陽演的是《繡春刀》,我感覺整體上魏忠賢這個角色整體沒有問題,張天陽本身也可以撐得起男配,應該不是帶資進組。

顏卓靈演的是《繡春刀》中的女刺客,其實這段她表現一般,既有金剛不壞之身的尬點,也沒感覺跟信王有CP感。趙薇可能是認為她可以作為女配,畢竟她組裡的陳小紜、邢菲、陳瑤,再加上落選的劉雅瑟,都是小花旦,顏卓靈從配置上應該沒啥問題。順帶一提,她還在《尋龍訣》裡演過洋子,就是染頭髮的那個打手。

總體上來講,趙薇組的演員名氣都不大,晉級也都有合理理由,總體帶資進組嫌疑不大。


聊資


我覺得這個綜藝還是挺有意思的。先不說別的就說《演員請就位》這個綜藝的導演陣仗也太牛逼了,4位著名導演:陳凱歌,李少紅,趙薇,郭敬明,組成導演團隊。就衝這陣仗也得看啊,還有50位演員依據戲齡出場,最短戲齡的演員只演過一部劇,戲齡0年,最長戲齡的達22年,他們選擇導師戰隊後,將會面臨殘酷的對決考試。一場場演員與演員之間的切磋較量,一次次現場導戲的零距離接觸,一句句導演細緻入微的點評,各種名場面的重溫與刷新,讓我愛了。在《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有好演技的一較高下,也有在強烈的對比下,演技懸殊的差距。當然,也少不了節目組後期小夥伴的剪輯,《演員請就位》還是非常值得看的,你看了嗎?《演員請就位》第一期的播出,有觀眾擔憂,這種比拼模式到了最後會不會變成導演請就位?因為這是新的嘗試,不夠完善也應該理解,畢竟他們也在摸索各種可能性。還有些觀眾給出建議:一方面,節目組導演組千萬不能對這幫演員冷熱之別或者說親疏之別;另一方面,要儘量在表演安排上做到公允、平衡。節目剛起步,觀眾還需要繼續地發聲、給建議以及提意見。應該說的是,觀眾越捧場,火越來越旺,所以這個綜藝越來越火非常有意思!


喵喵大伽lost


沒看過[微笑][微笑][微笑]






玉峰盆景園


還行吧,挺愛看的。


瀟灑的旅行


還沒看過呢!真的不知道啊!!


貴州油郎


還沒來得及看,不過聽說還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