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麼?

crazy曉彤


只要稍具歷史常識就知道,安史之亂之後,我國開始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已經完成。遠的就不去說吧,就說說眼前。


20年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均衡,主要體現為東西部經濟差距。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搞了個西部大開發戰略。後來又搞了箇中部崛起戰略。因為這兩個戰略,所以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才能穩住,並稍有上升。
(我國南北方經濟總量之比已快接近3:2了)


但是近10年來,尤其是近5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逐漸體現到了南北經濟差距。看看近幾年我國各省的經濟增長速度就知道了。GDP增實際增速倒數後5的基本是北方省份,正數前5的基本是南方省份。
(2019年前三季度增速,增速最高的北方省份是河南省,但在全國也只排名第十。而增速排名後幾位的吉林、黑龍江、天津、山東全是北方省份)


2018年的數據,南北方地區GDP總量之比大概是55:45。而且,目前南北方經濟增長速度來看,這個比重還會進一步惡化,過兩三年可能就是60:40了。

看我國六大城市群中,只有京津冀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2個是位於北方的,另外4個城市群,即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無一例外全部位於南方。我國的四大一線城市,三個位於南方,只有一個位於北方。我國的前幾大港口中,北方也只有青島港、天津港,而南方有上海港、寧波港、廣州港、深圳港。
(深圳)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國經濟重心這幾年在加速南移?要簡單一點的說,為什麼北方地區的經濟增速持續,而且普遍低於南方?是北方人不夠勤奮不夠聰明嗎?顯然不是!

我認為原因是出在產業結構上。要產業結構出了問題,這個省無論是位於南方還是位於北方,經濟增速都好不到哪裡去,海南省就是一個例子。按理說海南省是東部沿海省份,按理說發展速度應該還不錯。但實際卻恰恰相反,這幾年海南省的GDP增速年年都是位於全國倒五。主要原因是海南省的產業結構出了問題——沒有製造業。

北方地區有製造業,但是為什麼增速那麼緩慢呢?那是因為製造業內部的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重出現了嚴重的失調。大體上看,南方輕工業比重,工業發達,北方重工業比輕工業發達。在工業化的前期,重工業的發展速度要快於輕工業。但是在工業化的中後段,輕工業會快於重工業。


目前恰恰已經到了工業化的中後端,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已經非常緩慢了。鋼鐵、能源、化工、機械等重工業產業,年增長率能夠達到5%,那已經相當不錯了。電子、傢俱、家電、視頻、服裝一些消費工業年增長率往往能夠達到8%甚至更高。看看海爾和美的這幾年的增長速度就知道了。
(華為消費電子年銷售額仍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的增長)

所以從根本上說,北方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低於南方,本質就是重工業發展速度低於輕工業。


財經知識局


過去我們經常說中國經濟發展東西差距大,實際上,經濟南北差距也非常明顯,最北的東北和最南的深圳,經濟發展有著明顯差距。

在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南北經濟步伐幾乎接近,甚至東北以其發達龐大的重工業有碾壓南方的趨勢。

然而40年變遷後,南方經濟已經碾壓北方。北方經濟發展落後,直接表現在幾方面。

一北方民營企業發展不充分

2018年民營企業500強,劃分為南北兩個陣營,南方的企業達到334家,而北方的企業只有166家,南北的發展差距明顯過大。

眾所周知,經濟增長靠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就投資而言,“投資不過山海關”折射出來的現實囧境,令民營資本有所顧慮。

二地理環境限制了發展

在出口方面,南方擁有著便利的港口,由港口孕育出的出口產業發達。北方寒冷的天氣對於港口交通運輸或多或少有影響。

很現實的情況,一到冬天冰天雪地天氣,北方很多商店晚上八九點就關門了,人們只能在屋裡吹著暖氣看電視或上網,夜生活很少。沒有了夜生活,消費增長自然比不上南方。

三服務型的行政理念需跟上

7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發佈題為《究竟該向南方學什麼?——濰坊市委書記南方考察歸來的“發展之問”》,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許多網友紛紛留言:去到北方,先喝酒,再談事。大多數的南方人則不同,先過來喝喝茶,然後再談事。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務實的觀念。這也是差距!

網友們更是大膽地提出核心問題:政府應樹立服務思維,減少對經濟過度干預。切忌規矩太多,管得太寬,手伸得太長。不能拿自己當管理部門而不是服務部門,這就是和南方的差距。

有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華南經濟資源加速向粵港澳大灣區流入,華東的資源集中向長三角流入,而北方的經濟資源集中向北京及周邊地區流入。

看起來是經濟重心南移,其實質是經濟重心向三大經濟發達區的聚集度進一步提高。



財思思


總體說來,南方是商本位,重商主義思想盛行,北方是官本位,崇尚學而優則仕。這就在思想層面決定了人的選擇取向,北方人之傑出者以考取功名,某得一官半職為榮,而南方人則不然,他們受祖輩父輩耳濡目染,從小就在商人環境中得到薰陶。我認識很多企業家,雖然他們也都希望兒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很多都送出國深造,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但大部分都選擇商科專業,最終還是希望他們迴歸繼承家業。南方的私企民企較多,都是80,90年代發展起來的,規模不小,甚至很多是我們日常經常用到的馳名品牌,但大部分仍以家族經營為主。而北方的企業大部分為央企國企,受國家宏觀調控,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活力不足。畢竟,商人是牟利的,國有的東西,市場性還是差。


flugawang


我國經濟重心很早就開始南移了。從遠古到西晉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尤其是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這一帶是中華先民最早開發的地區。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發展速度比北方快,但北方的發展水平仍然遠遠超過南方。直到唐朝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才真正的開始南移,從五代起,南方經濟才開始逐漸超過北方,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經濟重心南移是有多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政治原因,五代十國到兩宋時期,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因此南方經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第二,戰亂,自唐朝安史之亂後,北方戰亂頻繁,南方則相對穩定,因此為躲避戰亂,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加速了南方的發展。第三,自然因素,由於氣候條件的變化,南方地區降雨充沛,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而北方則逐漸變得乾旱少雨,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

新中國成立後,南北經濟幾乎接近,而在蘇聯的援助下,東北地區發展成為我國的重工業基地,甚至出現了北方力壓南方一籌。但如今,中國經濟重心毫無疑問在南方,我國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區域(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有兩個位於南方,中國GDP最高的10個省份有7個在南方,3個在北方;南方GDP佔全國的比重超過60%,北方則不足40%。南方地區的氣候環境,海陸空條件相對北方優越,未來我國的經濟重心幾乎很難再重回北方了。


錦繡中源


長江以南,特別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大大超越北方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方地區從官員到群眾,思想解放,敢闖敢幹,這是南方超越北方的首要因素。

反觀北方,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但是北方群眾也是很勤勞的。

至於氣候方面原因,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因素。


高天白雲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所以在先秦時代中原王朝把中原以南的部落稱為“南蠻”。

到了唐朝安史之亂之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了南宋,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所以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直到今天,我國的經濟重心還是穩穩地停留在南方。在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衝線的東側,也就是我國絕大部分人口和產業的所在地,論經濟發展活力,長三角和珠三角要明顯優於京津冀,華北平原又要優於東北三省。

南方成為經濟重心的主要原因是:

1、自然條件。南方溫暖溼潤,適合農作物生長,一年中可從事生產的時間也明顯高於北方。而北方由於開發較早,自然環境被破壞嚴重,發展後勁不足。且北方冬季寒冷漫長,交通不便,適合作物生長和戶外勞動的氣候時間也較短。

2、歷史戰亂因素。北方一直是中原政權所在地,中原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摩擦也主要發生在北方,因此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生產連續性受到破壞。南方則一直偏安一隅,經歷的社會動盪較北方少,一直吸納著從北方流動過來的人口和技術。


阿呆迷


政策導向

其實為了長治久安,還是均衡發展比較好,個人感覺國家正在引導均衡發展,現在規劃的長三角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黃河經濟帶,要的就是這個均衡發展的效果。

現在應該是南方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本身豐富的自然資源,改革開放先行示範區的效果,顯得發展快點,重點放在沿海的南方,若未來發生戰爭,必將會是敵方首要打擊目標,估計不會經濟重點南移,應該是均衡發展。

戰爭不是你想他不發生,就不發生的,長生憂患意識才好!


JYZ拾遺生活


1:經濟重心南移並不是從近代開始的,從兩宋時期經濟重心便已開始南移,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提出,讓經濟重心正式南移,中央的正確決定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蓬勃發展。

2:南方靠近大海,方便外商來到中國投資,事實也證明,南方城市經濟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發展非常好,其典型城市便是深圳和廣州,其次還有江蘇、浙江等地。

3:北方多地自然條件惡劣,大部分地區是靠天吃飯,經濟發展有限,反觀南方,氣候溼潤,地勢平坦開闊,更適宜經濟的發展。


五畝苑


1.南方以深圳為首是改革試驗區,政策靈活。

2.南方人民尤其是沿海地區長期與海外接觸,貿易頻繁,思維靈活,生意頭腦好

3.南方物產豐富,氣候條件好,自古經濟基礎發達。

4.南方氣溫風水都比較溫和,人的性格也相對溫和,在商務交流業務往來方面都容易一些。


經典星推官


經濟重心在南方,得益於他們優越地理位置和氣候,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但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們國家足夠強大,經濟重心會回到北方和中部地區。這裡政治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傳承積澱豐厚,這些條件得天獨厚。所以,要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中部崛起,輻射四方,經濟重心北移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