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陪嫁棺材、壽衣”的民俗?母親:希望女兒過得好

為什麼會有“陪嫁棺材、壽衣”的民俗?母親:希望女兒過得好

導讀:農村常住的朋友都知道,只要家裡有老人,子女都會提前置辦棺材。多數地區是在老人50週歲時就開始置辦,因為棺材又有“壽木”之稱,所以子女們希望借壽木的“壽”字讓老人長命百歲。但是在部分漢族和少數民族村落,卻用棺材和壽衣等作為女方的陪嫁之物,讓很多人不解,這是不同意這樁親事嗎?其實陪嫁棺材和壽衣是祝福的意思,在我國部分漢族和少數民族村落,都有這樣的民俗,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農村什麼時候置辦棺材

棺材是人去世後的臥榻之所,也稱壽木。在農村,普遍是在老人50週歲就開始置辦。但是也有列外,比如大城市通常都是在老人臨終前才開始置辦,因為大城市不比農村,如果老人還在世就置辦棺材,不懂的人可能會說閒話:“老人還沒去世就開始為老人準備後事,這是子女不願贍養老人,巴不得老人趕緊去世。”在加上環境影響,所以才會選擇在老人臨終前購買棺材。

為什麼會有“陪嫁棺材、壽衣”的民俗?母親:希望女兒過得好

為什麼陪嫁棺材

雖然很多地區有提前置辦棺材的民俗,但是在更多人眼中,棺材就是晦氣與不祥的代名詞。“人未死而準備死事”是為良心不正。但是卻有陪嫁棺材壽衣的說法,這是為何呢?又寓意著什麼?

一、表達升官發財的意思

因為棺材與“官”“財”同音,所以女子出嫁陪嫁棺材,寓意著給男方帶來官運與財運。其實說白了就是祝福的意思,但是因為棺材是死者的臥榻之所,所以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小編雖然不拒絕但是同樣有點難以接受。

二、表達長壽的意思

陪嫁中除了棺材外,還有壽衣,那麼陪嫁壽衣又代表著什麼呢?因為壽衣中的“壽”字,所以人們認為陪嫁壽衣意為希望老人長壽。雖然很多人不能接受這樣的民俗,認為棺材代表著晦氣和不祥。但是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出現也並非不能理解,因為這也是人們內心的祈禱和願望。

為什麼會有“陪嫁棺材、壽衣”的民俗?母親:希望女兒過得好

為什麼出現陪嫁棺材的民俗

這要從男尊女卑的思想說起,在古時,女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地位,如古時休妻的“七棄”,無不是在說明女人的地位很低。雖然在近代已經沒有了這種說法,但是架不住女方父母的擔心。所以出現這種民俗。可能有人會問,陪嫁棺材與男尊女卑有什麼關係?

在早期,置辦棺材由家庭經濟條件決定。富裕的家庭可能在剛結婚時就已經開始置辦棺材,而貧困的家庭只有在老人臨終時才開始準備。並且置辦棺材對於貧困的家庭來說,可能需要花費所以的積蓄。所以陪嫁棺材是女方家告訴男方自己家的經濟條件,用一句白話來說:“如果欺負我女兒,你自己掂量掂量。”同時也意味著女方父母對“男尊女卑”這種思想的抵抗,不願自己的女兒受這種思想連累。並且男方對於女方陪嫁棺材也是非常開心的。正如前文所表達“升官發財,增加壽命”意思。男方認為女子嫁過來後會讓整個家庭更好,還能省一大筆錢。而部分地區則是用等價的小金棺材代替。

為什麼會有“陪嫁棺材、壽衣”的民俗?母親:希望女兒過得好

除了陪嫁棺材和壽衣外,嫁妝裡也可能會出現白布和麻布服。除了體現女方家庭的經濟實力外,同時也是告訴男方,自己的女兒嫁過去就算死也不會用你們的一分錢。當然這種說法過於偏激,但是到了現在,這種說法隨著“男尊女卑”思想的消失早已不見。

總結:陪嫁棺材充分體現了古時人們對於“男尊女卑”思想的憤怒與抵制。但是不管民間對於陪嫁棺材的說法如何,在小編看來,陪嫁棺材同樣也是告誡新郎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無論是家庭還是贍養父母或者其他,都是現階段新郎應該考慮的問題。

對於陪嫁棺材的民俗你能接受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