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70年奮鬥故事:“窮小子”闖成“優等生”

浙江70年奮鬥故事:“窮小子”闖成“優等生”

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湖清門市場。(資料圖)義烏市委宣傳部 供圖

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湖清門市場。(資料圖)義烏市委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杭州10月24日電(柴燕菲 張斌)新中國的70年由無數個奮鬥故事構築而成。

縱觀各省區市,東部省份浙江的“奮鬥經歷”尤為勵志:70年間,憑藉內生力量,這個“橫衝直撞”的“窮小子”抓住時代機遇,成長為中國區域發展的“優等生”。

1949年,浙江年生產總值僅15億元。缺資源、少政策投入是該省彼時的處境。改革開放後,浙江借市場經濟的先行先試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2018年,浙江年生產總值達5.6萬億元,穩居中國經濟第一方陣,平均每9個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闆。

敢試敢闖,是浙江堅守的信條:在大多數人看不見、看不清甚至不看好時,勇敢面對質疑、堅定相信未來,這成為新中國浙江故事的張力所在。

浙江70年奋斗故事:“穷小子”闯成“优等生”

1985年,溫州甌海,18個農民入股創辦的甌海登山鞋廠。(資料圖)溫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供圖

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往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砥礪前行,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轉變’(從一窮二白到經濟大省、從絕對貧困到全面小康、從百廢待興到創新創業)。”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公開表示。

回到起點,“窮小子”的“家境”究竟如何?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郭佔恆說,新中國成立時,浙江缺少豐富的陸域自然資源、國家建設資金投入及區域指向性的扶持政策。1952年到1978年,國家對浙投資不到當時各省區平均水平的一半。1978年,浙江生產總值124億元,位於全國第12位。

“可以說,浙江沒有吃到國家政策偏飯,屬於‘不等、不靠、不要’,依靠內生力量發展起來的典型。”郭佔恆認為,成為中國區域發展的“優等生”,浙江有值得總結和長期堅持的重要啟示,“堅持群眾首創精神和幹部擔當負責相結合”是其中之一。

浙江70年奋斗故事:“穷小子”闯成“优等生”

阿里巴巴集團總部。阿里巴巴集團官方網站 供圖

改革開放的歷史變革中,浙江不斷收穫上述啟示。

改革開放初,在貧瘠浙中小城義烏,當地人“偷偷”辦起集市。這在當時會被冠以投機倒把罪名,被有關部門“圍追堵截”。“窮怕了”的少數人在衝撞封鎖線,多數人仍觀望。

一場經典的“農婦與縣委書記之爭”此時上演。1982年5月的一天,女商販馮愛倩將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攔在縣委門口,責問為什麼不讓百姓擺攤。謝高華請她進辦公室,交談良久。

經過調研,謝高華得出結論:“義烏的優勢就是這支上萬人的‘雞毛換糖’隊伍,老百姓生活需要,社會發展也需要。”

當年9月5日,義烏湖清門市場正式開業,謝高華放話:“出了問題我負責”。周邊縣市的擺攤人聞訊而至。後來享譽全球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從此誕生。

在溫州,不少人通過家庭工業過上好日子。一位照看土織機的老太太一年能賺6000元,而彼時的大米尚為2毛錢一斤。後來,溫州家庭工業一度達14.65萬戶,10萬農民購銷員遍佈中國,自發形成“溫州模式”。

但這在當時備受質疑。人們對新模式到底姓“資”還是姓“社”爭論不休。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1984年,溫州80%的農民都蓋了新房。“溫州底子薄,基礎條件差,只有依靠群眾發展商品經濟,除此之外,溫州沒有別的路可走。”時任溫州市委書記袁芳烈說。

鄧小平最終“一錘定音”,作出“敢試、敢闖,在實踐中檢驗,爭取時間幹,也允許人家看”的指示。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中國經濟從此不再走回頭路。

此過程中,浙江不斷為中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闖出經驗,該省地區生產總值也以年均18%以上速度高速增長,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浙江經濟總量已達全國第四。

被稱作中國民營經濟重要發祥地的“窮小子”終於闖出一番天地,作別一窮二白的往事。

浙江70年奋斗故事:“穷小子”闯成“优等生”

外商正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選購商品。 張斌 攝

電子商務浪潮的起始

世紀之交,敢試敢闖的浙江故事有了新的敘事角度。

1999年,“北漂”歸來“兩手空空,渾身是傷”的馬雲和團隊在杭州創辦阿里巴巴,立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那年,中國誕生370多家電商平臺,阿里巴巴是今天依然發展的少數代表。今日,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已是全球最大電商平臺。中國一半以上的電商平臺誕生自浙江。

親歷中國電商發展全程的浙江省電子商務促進會會長盧成南認為,浙江人有經商傳統,改革開放後,浙江的專業交易市場在中國處在領先位置,同時浙江生產的商品大多以日用消費品為主,非常適合在網上進行交易。

可電子商務浪潮的起始並不澎湃。當時,中國接入互聯網還不滿五年,網民數量剛滿62萬,開辦網站耗資甚巨,網頁加載速度耗時良久。在推動中小企業主“觸網”時,不少阿里巴巴的員工常被當作“騙子”。在後來的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疑慮依然不少。

“現在杭州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紅火,十多年前並不是說政府提前看到數字經濟的前景了,而是因為沒有進行過多的干預。”浙江省原省長呂祖善說。

盧成南也記得類似故事:幾年前,最初被許多人看作“傳銷”的社交電商平臺出現在杭州,當時有關部門交流後認為這可能是創新,可以先發展起來。“用審慎寬容支持新事物發展的態度,是浙江電商‘一枝獨秀’的關鍵。”

正是有對“闖”的包容,電子商務方能在浙江蓬勃發展。2018年,浙江網絡零售額達16719億元居中國第二位,淘寶鎮和淘寶村數均居中國第一。

電子商務發展的積澱,已成為今天浙江發達的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2018年,浙江省數字經濟總量達2.3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四成以上。

高質量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2018年10月,一名網友曬出“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辦公室”的照片稱這是“全世界最奇葩衙門”,跟帖則是“一邊倒”稱讚——人們普遍感受到,這項改革對政府辦事效率的提升。

浙江70年奋斗故事:“穷小子”闯成“优等生”

浙江移動政務服務平臺“浙裡辦”。 張斌 攝

2016年,浙江啟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其後,民眾和企業辦事“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等相繼實現。

“過去至少3年才能完成的智能化工廠建設項目,我們用15個月時間就實現全面投產。”浙江奧克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堅江說,“良好的政府效能,營造出崇商、愛商、親商的環境,激發了企業的奮鬥精神和內驅力。”

目前,“最多跑一次”改革已在中國全面推廣。事實上,在唯有創新才能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如何更好推動經濟社會創新?從浙江近年實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三服務(服務群眾、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活動就能看出,發現體制機制新的可能性是該省的答案。

如今年9月,浙江杭州送出大禮:在充分尊重企業意願的基礎上,向第一批100家重點企業派駐100名機關幹部作為政府事務代表,全權代表各級政府為企業協調解決各類政府事務,派駐時間為1年。

浙江70年奋斗故事:“穷小子”闯成“优等生”

2019年9月,民眾觀看錢塘江大潮。 王剛 攝

此舉一經公佈即引發關注。除了讚許,也有人擔憂“政府事務代表”的職能定位。官方釋疑:政府事務代表到企業不兼職、不兼薪、無償服務,同時也不參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窮小子”發展成“優等生”的浙江故事看似傳奇,真正依靠的還是從民間到官方“敢試敢闖”的拼勁,以及不懼質疑的專注。這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也是浙江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用創新保障創新、激發社會創新動能,下個70年的浙江故事仍然可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