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ayway赴港 上好佳“復活”

當今中國,大白兔、上好佳、吃豆人、超級瑪麗、旱冰場、膠片相機......早已成為一代人的共同回憶。11月8日,承載了大眾記憶的上好佳母公司Liwayway也正式遞交了港股上市申請。


Oishi(上好佳)品牌最早可追溯到1974年,然而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Liwayway實際上是一家菲律賓公司,於1966年便已成立。而上好佳真正進入中國市場,是從1993年上海開始。Liwayway進入中國市場後,於1994年-1996年兩年間快速擴張,Oishi(上好佳)食品銷售及分銷網絡迅速由上海擴大至包括江蘇、遼寧、內蒙古、海南等華西、華北、華南地區。

中國市場26年曆史

關於上好佳,市面上曾流傳一個神秘的未解之謎——上好佳到底有多少種產品?隨著Liwayway在聯交所的遞表,這一問題也終於有了官方的答案:221種。

截至目前,Liwayway所推出的產品中主要包括:香脆休閒食品、糖果、飲料、餅乾四種類型。其中,餅乾食品僅在越南地區供應。據招股書中介紹,公司目前所提供產品則主要包括126種香脆休閒食品產品、53種糖果產品、32種飲料產品及10種餅乾產品共221款產品。

新股前瞻 | Liwayway赴港 上好佳“復活”

自上好佳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這二十六年曆史中,上好佳食品在市場中已發展成為了第五大香脆休閒食品製造商。2018年,中國市場五大香脆休閒食品製造商共實現零售總額48億美元,佔據了39.3%的市場份額。其中,該公司於2018年實現零售額5億美元,市場份額為4.1%。

市場佔比上,上好佳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佔比常年維持在近七成。然而,從近幾年的佔比變化來看,公司在中國區的銷售比重正逐漸縮小。

新股前瞻 | Liwayway赴港 上好佳“復活”

從銷售渠道來看,上好佳的市場銷售渠道與大部分食品零售企業類似,主要分為經銷商、現代零售渠道及電商平臺三種。其中,現代零售渠道主要包括大潤發、家樂福等商超,電商平臺主要包括天貓、京東等。

其中,據智通財經APP瞭解,上好佳食品於天貓平臺銷售多以天貓超市、上好佳旗艦店為主;京東平臺則以上好佳官方旗艦店及沃爾瑪京東自營店為銷量最多。其中,上好佳於兩個平臺旗艦店均以好評為主。

新股前瞻 | Liwayway赴港 上好佳“復活”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於中國共有1249名經銷商及36名主要客戶。其中,公司與多數經銷商維持長期業務關係,與中國20大經銷商中的14名建立了至少15年業務關係。

香脆休閒食品製造第五名現狀

雖然上好佳已做到了中國香脆休閒食品製造的第五名,但是從公司近三年的業績表現來看,卻能夠感受到休閒食品製造行業在業績增長上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壓力。

截至2016-2018三個財年及2019年6月30日半年度,Liwayway分別實現收入4.74億、4.79億、4.91億及2.47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0.76%、2.59%、1.51%。利潤方面,公司分別於2016-2018財年實現淨利潤2890萬、2296萬、2012萬美元,同比分別出現了20.56%、12.39%的下降。然而,這一現象於2019年中期有所改善,利潤實現了52%以上的同比增長。

新股前瞻 | Liwayway赴港 上好佳“復活”

其中,公司毛利率整體維持在27%左右上下浮動,純利率則於4%-6%之間浮動。截至2019年6月,公司毛利率、純利率均有所改善,分別達到27.2%、5.9%。

新股前瞻 | Liwayway赴港 上好佳“復活”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影響公司利潤表現的指標,主要有銷售、分銷、財務三方面。其中,公司於2017年利潤同比下降,主要與銷售成本、分銷成本快速增長有關。由於越南包裝標籤銷量增加導致材料成本增加,以及廣告開支增加160萬美元,公司2017年銷售成本分別同比增加3.03%、4.45%。

此外,2018年公司利潤繼續下降,則主要與其他收入下降較快,分銷成本、所得稅開支、財務成本增加較快有關。2019年中期公司利潤實現回升,則主要與財務成本快速下降有關。

目前,公司財報以美元進行編制,貨幣換算或匯兌差額可能會對公司綜合業績整體表現產生影響。除此之外,影響公司的品牌及聲譽的任何事件、食品安全法變動、大眾口味及客戶需求變化,均有可能成為公司未來的風險之一。

相比於樂事佔據一二線城市膨化食品龍頭,上好佳產品定位及定價更多以主攻三四線城市為主。隨著消費市場整體疲軟,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休閒食品製造商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對於上好佳而言,17、18年利潤下滑便是一記警鐘。2019年上半年,公司已實現業績增長復甦。未來若上市成功,公司也將面臨更多挑戰。

據瞭解,上好佳目前也正採取多種措施以增加銷售。其中,包括推出適合線上和便利店銷售的新產品等。除四大品類外,公司也正嘗試更多如粗糧麵包等新型品種。傳統零食企業面臨快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能否轉型成功,值得待時間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