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楊氏土司:揭祕“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祕訣”

漢朝享國四百年,唐朝享國近三百年,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家族比漢唐的立國時間更長久,它就是位於貴州遵義、割據政權達七百餘年的播州楊氏土司。

歷經27代30世,共計725年,它才退出歷史舞臺,這裡面究竟蘊含著它怎樣的“長壽”秘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播州楊氏土司:揭秘“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秘訣”

一、何氏的擁護

唐僖宗乾符二年,播州再次被南詔軍佔領,加上播州原住民再次反叛唐政權,平播將軍何中立率軍連克三關,但因兵少向朝廷請求增援。乾符三年,武略將軍楊端帶領增援的軍隊前來與其順利會師,“兩軍同寅協恭,將士齊心協力攻討,披堅執銳,所向無敵,擊敗羅閩部,蠻夷率服”(明《何氏族譜》)。

平播大捷後,詔命:凡平播功臣,照職留守播地,永鎮邊疆

於是,楊氏便在這場戰爭後世襲了播州宣慰司宣慰使(何氏世襲的是播州城總管府總管)。

播州楊氏土司:揭秘“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秘訣”

楊氏能來播州離不開何將軍,如果何將軍當初能獨自率軍拿下播州,那麼也就沒楊氏以後的故事了;而楊端能在播州立足,也離不開和何氏的配合和支持。

從開始與楊氏入播,到楊氏28世土司去世,期間何氏作為楊氏的得力助手,一直對其保持擁護。兩氏的“友誼的小船”就這樣一直平穩航行了695年,所以說楊氏的發展是與何氏的協作和擁戴是分不開的。

二、順應政策發展

播州楊氏土司歷經唐、宋、元、明四個朝代,可以稱得上是“四朝元老”,它能屹立於四朝而不倒,也說明它順應了當時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施行的政策發展。

1. 唐、宋:羈縻之治

羈縻政策的實質是,在保持少數民族內部原有政治和經濟體系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控制其的首領而達到控制其人民和區域的統治目的。

《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唐朝羈縻州制如下:

唐興,初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唐朝羈縻州制的形成過程和所含內容。

宋代羈縻政策在唐代羈縻政策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但總起來說唐宋兩朝對羈縻州的轄制相對松馳,他們沒有在羈縻州任命任何流官,凡 "夷人"獻地歸附都可以自署刺史,自立為羈縻州。

楊氏就在這樣的“寬鬆”政策環境下自立為播州之主,開啟了其世襲家族的百年盛世。

播州楊氏土司:揭秘“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秘訣”

2. 元、明: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兩朝的羈縻州制基礎上發展的,即中央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土司或者土官,並授予他們管轄權,土司接受中央的冊封成為朝廷官員,獲得了對當地人民統治的合法權。

《明史·土司序》中記載:

承襲須奉朝命,雖在萬里外,皆赴闕受職。

作為封建世襲制下的播州楊氏土司,名義上受朝廷轄制,實則為地方割據勢力,簡單一句話,楊氏在當地就是個土皇帝!

3.明:改土歸流

土司與封建王朝的矛盾自唐宋以來就存在,又加之其壯大不利於國家統一,所以為了解決土司勢力割據的沉痾積弊,明朝政府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即在之前施行土司制度的區域設立府、廳、州、縣等政府機構,並派流官進行管理。

播州苗疆土司楊氏與朝廷的關係向來緊密與友好,反過來朝廷也給予了其信任和支持,這是其統治長的原因之一。

三、忠君愛國

在任播州土司七百餘年的時間裡,楊氏專心治理播州,並對安定西南區域做出了巨大貢獻;每到國家存亡的緊急關頭,楊氏沒有趁機叛亂,而是站出來和中央政府軍一起抵禦外來侵略。

比如在南宋抗元時,第十五世土司楊文就組織播州軍積極抵抗元軍的入侵,是當時不可或缺的抗元主力之一,後來一直到南宋滅亡才不得不歸附元朝。

播州楊氏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直正確站隊,這種行為也給新朝留下一個忠臣的好印象,也為新政權下的統治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礎。

播州楊氏土司:揭秘“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秘訣”

四、認同中原文化

與一般土司政權相比,楊氏土司政權對中原漢文化有較強的認同感,其歷代土司中,熱衷於中原漢文化的例子很多。

據文獻記載,播州第11代土司楊選“性嗜讀書,擇名師授《子》、《經》;聞四方士有賢者,厚幣羅致之,歲以十百計。

楊選之子楊軾“留意藝文,蜀士來依者愈眾,結廬割田,使安食之。由是蠻荒子弟,多讀書攻文,土俗為之大變。

楊軾之子楊粲在播州開創了“建學養士”的風氣,其晚年還立《楊氏家訓》,囑咐楊氏族人要“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

到了楊文這一代,更是“建孔子廟以勵國民,民從其化”。

凡此種種,都說明楊氏對以儒家理念為核心的中原文化有著高度認同感和秉承理念,這使得儒家文化在播州地區得到了有效傳播,而這對其持有“忠君”、“大一統”等思想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這也是朝廷樂意看到的場景和得到的效果。

五、軍事體系完善

這裡的軍事體系指的是軍事設施和軍事管理兩方面。

1. 軍事設施

楊氏在播州立足就是源於那次軍事行動,隨著後來緊隨中央的步伐維穩西南區域,以及參與對蒙抗戰等,為朝廷效力的同時也鞏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地方政權。

為抗擊元兵,十五代土司楊文在龍巖山之巔修築了軍事堡壘“龍巖囤”(早在楊氏入主播州之前,龍巖山已具備部分軍事設施),宋朝被滅後,楊氏歸順元朝並繼續被當朝委以重任,後來末任土司楊應龍改其名為“海龍囤”,並在原有基礎上擴建堡壘。

此項軍事設施是以海龍囤為母囤,周邊養馬城、養雞池和楊鵝池等小囤為子囤的子母囤構造,同時也在通往播州邊境入口的要道與關隘都建立了外圍軍事體系。

1600年,楊應龍帶領殘軍退至海龍囤並堅持了三個月才被明軍攻破,不得不說裡面海龍囤的功勞甚大。

播州楊氏土司:揭秘“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秘訣”

2. 軍事管理

因為楊應龍不斷膨脹的私心和中央對播州管理權爭奪兩者矛盾的日益加劇,所以他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就做了一件事,即對海龍囤進行秘密大力修復。

由於這是楊應龍秘密吩咐進行的,所以他對海龍囤內部實行了嚴格的軍事管理制度,來加強對軍事與人員的管理。

比如要憑腰牌、水帖等作為進出的憑證,並設立監督檢查的龍鳳關把總,以防海龍囤軍事機密的外露;在《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中,詳細記載了有關土司關囤制度的管理禁令等信息,包括囤包含的管理機構、管理人員及進出規定等。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海龍囤相對完善的軍事體系為其奠定了堅實的軍事根基。

播州楊氏土司:揭秘“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秘訣”

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

結語

播州最後一任土司楊應龍生性殘暴,他仗著自己家族勢力龐大,對朝廷早已生不忠之意,又加上他覺得四川官兵不如自家的軍事力量,獨霸整個四川的想法便呼之欲出。

明朝廷早就看中了播州這塊肥肉,所以土司楊應龍的謀反給了其非常好的藉口。萬曆皇帝在此次平播之役中調集了李化龍等十餘名將領,集合了二十四萬大軍分八路來對付楊氏叛軍。最後在五司七姓舊人的眾叛親離和大軍的圍剿下,楊氏終於走完了他的最後一程。

播州楊氏土司作為割據政權能堅持七百餘年,離不開何氏等播州內部人員的擁護、順應政策發展、忠君愛國、認同中原文化、軍事體系完善等因素,雖然末世土司楊應龍身負叛軍之名自縊,但歷經四朝的楊氏家族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泯滅的。

天道好輪迴,明王朝此次平播一役,人力、財力、物力耗費無數,差不多把氣數用盡了,在楊氏土司滅亡的44年後,大明王朝也走向了歷史盡頭,如果楊應龍知道他就是大明的掘墓人之一,他一定會覺得這筆“買賣”做得不虧。

播州楊氏土司:揭秘“四朝元老”的五大“長壽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