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雨水多的原因是什麼?

手機用戶51504913345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陰雨最多的地區之一。是我國的冬春陰雨區。每年12月的到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時段,可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卻有所不同。南方地區冬天也有機會下暴雨,全造一個天氣系統,它就是南支槽。南支槽,每年12月到次年5月都有活動,發生於青藏高原南支西風帶。

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南海暖溼氣流與南支槽槽前西南氣流交匯後,常在我國與南下冷空氣交匯,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一場又一場的暴雨和暴雪天氣。每年冬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下個特大暴雪,降水量24小時也有四五毫米,相反在北方冬季下雪能有5毫米已經算不錯的了。在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山區,1月份就會響雷。有些地方的站點1月份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

3~5月,隨著春天的到來,雨水開始進一步增多。每年到了3月,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江南華南地區也開始陸續入汛,大雨或暴雨出現的機率不斷增加,這時候就稱為江南春雨期。

6~7月,隨著季風雨帶的繼續北抬,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期。此時正值黃成熟的季節,所以人們稱此時為“梅雨”。梅雨時節天無三日晴,晾看的衣服很容易發黴,也稱為“黴雨”。此時正值一年中降水的最多的時期。

7月下旬,隨著季風雨帶的北抬,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但偶爾也有颱風影響,此時一個颱風下來的雨水已經是整個7月或8月的雨水了。

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於冬春夏的降水時期相連,一年積累下的降水也不少。

長江中下游冬季開始下雨,和明天春夏兩季的雨水疊加,一年降水也不少。


我把笑話當回憶


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人稱之為“南方的北方”,大致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地理上劃分秦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巫山以東區域。降水量平均在1200mm左右,屬於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本區域的雨季集中在4-9月,尤以4、5、6月的降雨量最多。


為什麼長江中下游地區會經常下雨呢?

1,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少雨、乾旱,可本區域降水機會多多,這主要是受南支槽影響,從南海和孟加拉灣帶來的暖溼氣流深入廣東地區,往往和南下的冷空氣相遇,發生降雨結冰的天氣,極個別年份冬季降水量還很大,如今年的降水量就很多,與厄爾尼諾有關,自去年12月1日以來,近兩個多月的陰雨連綿天氣,給本區域帶來豐沛的降水量。潘陽湖提前半個月結束枯水期。反應出本區域降水的豐裕程度。

2,春季,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高度角高,暖溼氣團活躍,本區域又距離太平洋較近,深入腹地不遠,獲得水汽有著非常好的條件,此時冷氣團還沒有完全退縮,冷暖空氣在此交匯,多形成了降水。每年4月初,本地區開始春雷轟鳴,下春雨。到4月份,打雷下雨是常態。此時也是我國春耕較早地區,到處是農耕繁忙景象。

3,夏秋季節,夏季正當梅子成熟季節,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期,連續陰雨連綿,稍不注意,衣服發黴了,月降水量較多。7月後副熱帶高壓北移,雨帶北上,進入旱季,西太平洋颱風開始發育,頻繁登陸,深入內陸地區。颱風帶來狂風暴雨,能夠沖毀農田房屋,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從實際生產生活來看,颱風登陸利大於弊,給本區域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有利於農耕生產,使這個地區能達到一年二熟。


地理縱橫


長江中下游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形成。即便在冬季,由於處於大陸高壓南伸的前方,高空又有南支急流通過,故氣旋過境頻繁,雲雨較多。


廣域混流


是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水嚴重缺失,導致水調節氣溫功能喪失,引起氣候混亂,氣溫異常,大氣循環紊亂,雨水正常的循環體系遭到破壞,導致南北旱澇不均。加上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雨水過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