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契合沿線各國願望和期盼

共建“一帶一路”蘊含著天下大同的抱負、義利兼顧的理念、和而不同的追求、親仁善鄰的傳統、以民為本的思想,契合沿線各國人民的願望和期盼。

學者觀察

王進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不僅體現了深厚卓越的中華文化底蘊,而且說出了沿線各國人民的心裡話,直抵了沿線國家民眾的心坎裡。

其一,共建“一帶一路”蘊含著天下大同的抱負,契合沿線各國人民美美與共的願望和期盼。習近平主席指出,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也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諸如“世界大同”“協和萬邦”“天下為公”內含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之中。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持之以恆、孜孜以求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中國人民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

中華傳統思想中一直蘊含著強烈的天下擔當。《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則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禮記·禮運》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中華民族擔當情懷的積極實踐。正所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是中國要謀求什麼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和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中國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毋庸諱言,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已成為中國發起的最受歡迎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國際合作平臺,在全球範圍得到廣泛支持和熱烈響應。

其二,共建“一帶一路”蘊含著義利兼顧的理念,契合沿線各國人民互利共贏的願望和期盼。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義”和“利”是共生共存的一對重要概念範疇,包含著互利共贏的大智慧。習近平主席曾引用《論語》中的“君子義以為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與《禮記·大學》中的“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等名句。共商共建共享即是“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落實過程中必須堅守與發揚的原則理念。

互利共贏是義利之間的關係正確處理以致最終實現的目標。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若要義利兼得必須義利兼顧,若要義利共贏必須義利平衡。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我們應該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發展繁榮。我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萬水千山,也一定能夠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

唯有文明互鑑,善於合作,才能實現互通互惠、互利共贏。為了說明各個國家和地區文明交流互鑑的必要性,習近平主席引用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禮記·學記》中的名言。為了說明亞非之間加強合作、優勢互補,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積極效應,習近平主席引用了“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這句清代魏源所作《默觚·治篇八》的名言。作為21世紀的“鑿空之旅”,“一帶一路”倡議從藍圖到實踐,從願景到現實,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開闢了合作共贏的新天地。共建“一帶一路”不是“你輸我贏”或“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而是雙贏、多贏、共贏。

其三,共建“一帶一路”蘊含著和而不同的追求,契合沿線各國人民求同存異的願望和期盼。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認文明多樣性,包容文明異質性,推動不同文明互相欣賞、和諧共處,這在當今世界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使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鮮明特徵,“和而不同”的“和”,指的是以和為貴、和睦、和平、和諧,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講究人際關係,講究和諧平衡。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國家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媒體、旅遊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促進政黨、青年、社會組織、智庫、婦女、地方交流協同並進,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文明共榮發展態勢。“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對和而不同理念的踐行,強調尋找各國發展戰略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契合點和對接點,在此基礎上兼容幷包、和合並行。

不同文化之間得以交流、融合的前提即是求同存異。求同存異的“和”即是中國文化裡“和”的本義。習近平主席引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強調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大小國家相處之道。“誰都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定為一尊,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強加於人。”

其四,共建“一帶一路”蘊含著親仁善鄰的傳統,契合沿線各國人民講信修睦的願望和期盼。習近平主席曾引用“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即是說,我們的國寶,是與鄰邦友好,與鄰者親近。那麼,“仁者愛人”怎樣實現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即是這種思想的生動詮釋和演繹。主張對全人類實行仁愛,主張對鄰國友好親近,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泛愛眾而親仁”,也就是要求將人與人之間充滿愛心的仁愛推廣開來。這也是中國在處理對外關係方面自古至今的一個基本準則。

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秉持親、誠、惠、容的理念,不斷深化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習近平主席曾引用“德不孤,必有鄰”,還曾引言“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更是指出,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是協和萬邦、講信修睦,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即是和平發展思想。“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更屬於世界;根植於歷史,更面向未來;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更向所有夥伴開放。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傳統、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風俗習慣,是和平發展、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共同發展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都歡迎參與。此誠所謂“講信修睦”,所謂“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亦正所謂“民無信不立”“正心誠意”,此皆乃“天之道”。

其五,共建“一帶一路”蘊含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契合沿線各國人民過好日子的願望和期盼。“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敬天愛人,德政保民”。民本思想肯定人民是主體,倡導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厚利民生,重視民情輿論。正所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主席反覆強調民心、民意的基礎性、重要性。“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等,不僅如此,習近平主席還強調,共建“一帶一路”要在項目建設上下功夫,建立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支持,全力推動項目取得積極進展,注意實施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能夠讓當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可見,以民為本的傳統文化理念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落實過程中處處可見。

共建“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其中,共享就是兼顧合作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使合作成果福及雙方、惠澤各方。讓所有參與方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不言而喻,共建“一帶一路”,一方面,中國人民將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質量高品質的生活追求,體現了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另一方面,中國其實是在幫助其他國家加快發展,使沿線國家的人民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水平、更高效的金融服務、更好的教育、更發達的網絡、更便利的出行、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工作崗位及更優美的環境,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更多國家人民分享經濟全球化紅利的“蛋糕”,同樣體現了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

總之,共建“一帶一路”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契合了沿線國家民眾的願望和期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帶一路”一定會走深走實,行穩致遠,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潔之路,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