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北京圓明園,充滿了京郊秋色和歷史韻味,殘缺也是一種美


關於圓明園,想說的太多,反倒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下筆。來到這裡的人們,在一片荒涼中,從未能勾勒出它曾經輝煌的模樣。那些斷橋、殘垣、荒草,延伸不出這個萬園之園曾經的榮光。正如面對一個風燭殘年的婦人,在她溝壑縱橫的皺紋裡,無從想象年輕時“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風韻。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但是曾經的一切輝煌在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軍洗劫並付之一炬。

平鋪直敘的話語背後,是一場震驚世界的浩劫,是中國人永遠的恥辱和淚水。恥辱無法抹去,淚水也結不成珍珠。


圓明園的修建始於康熙,雍正、乾隆登基後繼續大肆建造。尤其是乾隆年間,當時清朝的財富和人口都佔據了全球1/3。乾隆自視天朝大國,是全世界爭相效仿的榜樣。別人有的,他有,別人沒有的,他更要有。乾隆聽說法國凡爾賽宮有大水法,就命朗世寧在園林東部修建了一座西洋園林,同樣也要有大水法。

萬國來朝的清朝曾經多麼不可一世,繁華盛世都寫在這園子裡。這裡曾經桃花夭夭綠水漣漣,這裡曾經人聲鼎沸黃金凝玉。時光傾頹,如今的圓明園,一無所有。人們在廢墟前拍照,留念,所有的繁華舊夢都化作一聲嘆息。

園子裡,極目所至,芳華已寂。大清王朝濃墨重彩勾勒出的人間富貴花,三天三夜的大火燎原後,可憐得連花枝也不曾留下。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這裡曾經獵獵生長著中國的驕傲,也永遠埋葬了中國的自大,提醒著後世不能忘懷的恥辱。

天高雲淡的北京,一切都變得分外清晰。斷壁殘垣早已經無法還原當年。園子裡,遊人寥寥。靜靜地呆上一會兒,有一種被帶入歷史畫卷之感。

空寂的庭院裡,鳥過無痕,人過無聲。在廢墟面前不由浮想聯翩,如果這座萬園之園沒有被焚燬,今天來看,該給人們多少的震撼和驚歎。

百載過後洗盡鉛華,雜草枯榮隨風,樹木歲生歲榮。它們生長的地方,曾經是中國人榮光滿耀的地方,也是世人祭奠奇蹟文明的墓地。

法國作家雨果曾寫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凜然正氣譴責了英法兩國火燒圓明園的強盜行徑。如今,他寫過的《巴黎聖母院》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一個人禍,一個天災,卻都是人類文明的折損。

其實,這一枉湖水何曾不是大清盛世締造者用血肉凝聚的淚水,他們也曾經年少輕狂,最終學會了穩當。而中國,也曾飽含熱淚身負恥辱,如今鳳凰涅槃。萬籟俱靜中,秋風在溫柔耳語:謹記生而為龍的模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