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出脫貧新路子——看永豐如何固化利益聯結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

饒曉華、朱仁祥、張衛琴

初冬季節,走進永豐縣新天地農場沙糖桔種植基地,墜滿枝頭的沙糖桔開始著色,豐收在望。新天地農場沙糖桔種植面積達2300多畝,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單個品種集中成片種植基地。農場採取“基地+訂單+貧困戶”模式流轉荒地,吸收了224戶貧困戶參與勞務、入股分紅。

租金+股金+薪金,樹立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天天有事做,日子不會窮”,恩江鎮石橋村貧困戶劉秀英自從新天地農場在村裡落戶後,不出遠門每年收入就可達5萬餘元,實現了穩定高質量脫貧。而在幾年前,劉秀英還務工無路,致富無門。

年紀大、身體差,缺資金、少技術,種不好、銷不了……在推進“產業、就業”兩業扶貧中,永豐縣發現貧困戶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顧慮,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也許就有好唸的經!永豐縣抓住利益聯結這個關鍵,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推行“資金技術+貧困戶”“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扶貧車間(公益崗位)+貧困戶”等多種模式,探索出了 “四個一”扶貧新模式,即“發展一項特色種養業、依託一個扶貧車間(產業基地)、利益聯結一個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提供一個就業崗位”,讓貧困戶人人都能找到脫貧的“路子”,戶戶都有致富的“方子”,實現脫貧更高質量、更可持續,做到脫貧不返貧,脫貧更致富。

扶貧+資金技術,貧困戶成了種養大戶

豐收季節,沿陂鎮彭溪村艾家村組貧困戶艾春華忙得不亦樂乎。他一方面搶抓時機採果上市,另一方面熱心地向前來學習、參觀的貧困戶講述自己的脫貧歷程,傳授果樹栽培技術,現身說法激勵大家樹立脫貧致富信心。

艾春華年輕時外出打工因操作機械失誤失去了左手,成了貧困戶。得知艾春華不等不靠想發展果業致富時,當地黨委、政府積極協調好啟動資金,安排農技人員進行對接。艾春華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僅憑一隻手把屋後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2015年成功脫貧摘帽,榮獲全縣脫貧攻堅“奮進獎”。如今的艾春華已由昔日的貧困戶搖身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針對具有一定勞動能力和較強產業發展意願的貧困人口,永豐縣實行“政府出單補貼、貧困戶點菜受益”的“菜單式”扶貧模式進行扶持。按照“主導與特色相結合、長效與短平相結合、種養與經銷相結合”的原則,“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養則養”,幫助貧困戶量身定做選準產業。

為切實提高扶貧產業發展成效,該縣先後制定出臺《關於深入推進全縣脫貧攻堅“四個一”產業就業扶貧的工作方案》《永豐縣產業扶貧運行機制管理實施細則》《永豐縣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獎勵辦法》以及有機蔬菜、油茶、中藥材產業升級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建立“以獎代補”“先建後補”“先貸再補”的產業獎補機制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的服務機制,以及“農業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範戶+貧困戶”的科技推廣模式。

上半年,全縣開展技能培訓班15期,培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8100人次,發放產業直補金199.2萬元,“四個一”產業獎補資金230.32萬元,引導和帶動5848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直接參與發展種植產業面積51432畝,發展牲畜養殖5260頭、家禽養殖10.5萬羽。

扶貧+新型經營主體“大樹”,貧困戶脫貧心中有數

“王老闆人蠻好,在這裡做事90元一天,每個月到1號就發工資。”10月15日,沙溪鎮沙溪村貧困戶高才秀高興地說。高才秀口中的王老闆是家豐家庭農場主王服平。2015年,王服平創辦家庭農場,通過流轉土地,從事白蓮、澤瀉、油茶種植和加工營銷,年純收入上百萬元。背靠家豐農場這棵“大樹”,不少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據統計,農場每年付給農民工工資150多萬元,其中付給貧困戶的就有60多萬元。

永豐縣立足農業產業基礎好,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早、質量優等優勢,充分發揮全縣2190個家庭農場和457家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深入推進“一領辦三參與”模式, 將貧困戶牢牢地連接一起。目前,全縣共有425個家庭農場、140家合作社、10家龍頭企業、107位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平均每年流轉貧困戶田地6256畝、山地7425畝,貧困戶獲得土地流轉金261.9萬元;吸納1536戶貧困戶務工,共發放勞務工資409.2萬元。

扶貧+車間(公益崗位),貧困戶成上班族

“真沒想到,在村裡就能打工,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工作也不累!”八江村貧困戶黃其萬激動地說道。今年53歲的黃其萬因為身體殘疾,沒有什麼勞動力,生活十分困難。在村裡的洋彩製衣加工廠扶貧車間上班後,現在的黃其萬脫貧信心十足。

針對有就業意願的貧困戶,該縣依託良好的工業產業基礎,按照每個貧困村一家產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幫扶的工作機制,幫建或引進建立扶貧車間,廣泛吸納貧困戶就業。2019年,全縣建設規範化扶貧車間83個,吸納貧困人口526名,其中,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33個,吸納貧困人口202名。

針對部分年紀大、就業困難的貧困戶,該縣縣、鄉、村三級積極開發生態林管護、農村保潔、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看護、治安協管、道路養護、農村書屋管理、安全協管等公益性崗位,增加貧困戶增收渠道。2019年,全縣開發扶貧專崗安置1680名貧困戶就業,扶貧專崗就業率達到13.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