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在戰爭中,行軍是整個戰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軍隊的指揮者都對此十分重視。在《孫子兵法》中,關於行軍就有專門的《行軍篇》論述。明朝時期,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也對行軍方略做了具體的論述,總共十八條。但無論是《孫子兵法》亦或是《練兵實紀》對行軍的總結,都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論述的,分別是行軍的組織、行軍的保護以及在行軍的過程中如何渡河。下面我們就這三點來分別瞭解一下。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一、行軍的組織

在冷兵器時代,成千上萬的部隊要走上征途乃至高速行軍,必須要進行一番合理的組織,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是部隊行軍的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所以我國古代兵家歷來對此十分重視。

據《吳子兵法·治兵》中記載:

“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按照吳起的看法,要順利完成行軍的任務,關鍵是要掌握行軍的速度、注意飲食、留有餘力。但這僅僅是從如何保持體力以便投入戰鬥這個角度來談的,是不夠全面的。

西漢時期,著名將領趙充國則對吳起的行軍原則做了補充,提出了“行必為戰備”的行軍原則。意思是說行軍中的每一時刻都要做好戰鬥的準備,以保證途中的安全和作戰任務的完成。

因此,我們將吳起和趙充國二人的看法綜合起來,就是比較完善的“行軍之道”。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關於行軍的組織指揮,《武經總要》中就有著詳細的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講究隊列的編組。也就是說,任何部隊在行進的過程中,都是按照一定的編制組織起來的,但行軍時卻不能按照平時的編制序列魚貫而行,必須按照不同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根據部隊本身不同兵種的裝備、攜帶輜重的多少、騾馬車輛的數目等具體情況,進行行軍時的具體編組。當然,除以上所說之外,行軍過程中的偵察、聯絡等,一項也不能馬虎。

關於行軍道路的選擇,也是要經過充分考慮的,必須根據戰事的需要而定,不能隨意地制定。比如,若戰爭在自己的領域內的,則須選擇直接而平坦的大道(如秦直道)。若是在雙方交戰區,就得認真選擇了。

若是想要在隱蔽的條件下奔襲,就得有意選擇險道,古代兵家稱之為“間道”。間道行軍,是最困難但也是最有效的強行軍,無論山水險阻、林木阻澤,都必須抱定“非死戰不勝”的決心。這種強行軍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風險高回報,往往會為戰事獲勝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如三國時鄧艾伐蜀,在行軍過程中,就沒有選擇走劍門大道,而是“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三國志·鄧艾傳》。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除間道行軍之外,出於戰事的需要,往往要高速地急行軍。為了使部隊保持充沛的體力,能夠在到達目的地後立即投入戰鬥,行軍時應當“無犯進止之節”。關於這一點,歷朝歷代的兵法書籍都做了具體的總結。如西漢陳湯提出“兵輕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武經總要》中則提出:

“軍行之道”,最好是“三十里為一舍,倍道間行,一日再舍”。意思就是在平時走三十里,情況緊急時走六十里。

而在古代,其中不乏善於高速行軍的軍隊,比如三國時曹魏大將夏侯淵就以善於高速行軍而聞名,“淵為將,赴急疾,常出敵之不意”。——《三國志·夏侯淵傳》。

除此之外,在行軍過程中,必須按照預定的道路前進。如果由於種種原因而迷失道路,必然會貽誤戰機,或者陷入絕境,哪怕是前方沒有一個敵兵,也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如明初名將李文忠,一生戰功顯赫。但是,在1372年,他率軍深入漠北追擊元軍時,卻因“迷失道”,造成“乏水,渴死者甚眾”的嚴重後果。《李文忠傳》

所以,“知道路”是組織行軍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二、行軍的保護

任何一場戰爭都是兩大武裝集團最尖銳的對抗,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戰鬥。而要給敵方以摧毀性打擊的最佳時機,就是在敵方行軍時進行伏擊。因此,行軍時為了避免被伏擊,古代兵家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選擇道路時,儘量避免行進於峽谷軛徑。

《孫子兵法·行軍》中記載: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凡遇此地,亦遠過不可近之。”

也就是說,在行軍過程中,遇到這些險地時,千萬不要靠近。軍隊進入這些絕地,若遭到敵人的伏擊,只能處於被消滅的境地。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峽谷

②廣派、早派偵察人員掌握敵方動態。

關於這一點,《孫子兵法》也有詳細的記載:

“軍行有險阻、潢井(地勢低窪處)、葭葦、山林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這樣做,不僅可以保證行軍安全,有時還可以將計就計,消滅敵軍。如唐玄宗時,唐將封常清、段秀實率兵攻打西域大勃律,敵兵敗退,封常清率軍追擊。段秀實恐中埋伏,“大索。悉得其瘦伏。”這裡的“瘦伏”,就是指伏兵,這一仗,由於封常清事先搜索,不僅未中埋伏,反而消滅了敵人的伏兵。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③當軍隊必須經過某些險要地區時,提高警惕,事先進行部署,也可避免被伏擊。

《武經總要》中說道:

“凡軍行,入山林翳薈之地,防有伏兵,先須選矯健三二百人於險阻不防之處偷路過,把其出道。又選驍勇當道搜索,或自高山、樹梢,使人遠視,審無藏伏,分兵前後,以為領招,然後遣輜重老小先度,以步兵濟其後。”

如三國時,赤壁之戰前,曹操派李典、夏侯惇迎擊北向進攻的劉備。一天,劉備突然燒燬自己的營寨後退,夏侯惇率軍隊追擊。李典說道:“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不聽,非要率兵追擊,果然中了劉備的埋伏。——《三國志·李典傳》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狹窄的道路

這個例子就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李典敏銳地察覺到在那“道狹窄、草木深”之處可能有埋伏,認為必須採取措施。但夏侯惇不聽,果然中伏。由此可見,埋伏並不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就看指揮員的觀察與判斷能力是否準確。

以上就是在行軍的過程中對如何軍隊保護的三個方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渡河的。

三、古代軍隊如何渡河

在冷兵器時代,古代行軍中群遇到的最大難題莫過於在敵佔區渡河了,歷史上因為渡河而失敗的戰役數不勝數,每當這個時候,如何快速地使大軍渡河,則是對指揮者的一種嚴峻考驗。據史料記載,關於古代軍隊渡河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①架設浮橋。浮橋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橋樑形式之一,在《詩經·大雅》之中,書中所說的“親迎於渭,造舟為梁”的渭水浮橋,就是為周文王姬昌娶親時的大隊伍渡渭水時所造,這是我國關於浮橋最早的記載。

而到了先秦時期,浮橋開始被用於廣泛的軍事行動。

公園前257年,秦國進攻晉國,在今山西風陵渡附近的黃河上“初作河橋”,這座浮橋以後曾較長期地被使用,被稱作“蒲州浮橋”。從這以後,對於古代軍隊來說,在黃河上架橋已經不算什麼難事。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浮橋

宋代初年,趙匡胤準備進攻南唐時,江南進士樊巖水建議在大江上建造浮樑供軍用。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要在大江下游寬闊的水面上造浮橋,是一個工程量很大的事情。所以,當南唐君臣聽到這件事後,根本不相信這會成功,南唐後主李煜甚至將這當成了兒戲。

但是,趙匡胤卻果斷採納了樊巖水的建議,他命人在荊、湖兩地造了數千艘黑龍船,黑龍船上載有巨大的繩索,沿著荊渚而下。到達採石磯後,三日便將浮樑架好了,宋軍渡江如履平地,從而保證了伐南唐的成功。

在採石磯架設浮橋,是我國橋樑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

總之,在古代戰爭史上,架設浮橋渡河的例子數不勝數,筆者在這兒就不一一贅述了。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②涉水渡河。如果在行軍過程中所遇到的河流水不太深,則可採取涉水渡河的方式。但是,在渡河的過程中,得做好以下兩種準備工作。

其一,防止敵人突襲。對於如何防止敵人偷襲,只需在岸上四面列陣,然後登高觀望,或者派出騎兵前去打探,方能防止敵軍的偷襲。

其二,探測水勢水情。《孫子兵法·行軍》中說道:“上雨,水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意思就是,不能貿然涉水渡河。

再後來,《武經總要》中說道,如果在渡河過程中,遇到河水上漲的情況,則可以用以下方法解決:先伐水邊樹木推置河中,或將若干戰車推入河中,再往河中投入石頭或土塊,造成短時斷流,大軍趁此迅速渡河。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總之,在涉水渡河過程中,必須先將這幾種問題解決,方能保證軍隊渡河時萬無一失。

除以上所說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在不同的地區行軍,則要採用不同的渡河方法。比如冬天在北方行軍,就可以在河內結冰時渡河。但是,利用冰面渡河,也有兩大問題必須解決。

其一,如果河流冰凍不厚或者尚未完全封凍,則可以採用人工方法促其封凍,如《魏書》中記載:

“帝徵衛辰,時河冰未成,帝乃以葦絙約澌,俄然冰合,猶未能堅,乃散葦於上,冰草相潔,如浮橋焉。”

這種使水流減慢而促成冰凍,再在冰中摻入蘆葦使之堅固的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其二,若是冰面光滑,人馬行於冰上容易跌倒,不能高速前進。遇到這種情況,則可以採用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如1633年冬,明末農民起義軍為了突破明軍的包圍,決心在通過渡河的方式。因此,他們事先派人在河面的冰上鋪了一些木板,或者覆蓋一些泥沙,使人馬不滑,然後突然南進,近十萬人在一個晚上全部飛渡黃河,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冷兵器時代,軍隊是如何行軍的?

結冰的河流

總結

在冷兵器時代,行軍作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程度上決定著戰事的失敗,如何快速高效地行軍,不僅要求士兵之間的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考驗將帥的指揮能力,一個好的統帥完全有著左右戰局的能力。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戰爭》《孫子兵法》《武經總要》等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