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新增信貸跌破萬億 誰在拖累10月社會融資規模?

社融、新增信貸跌破萬億 誰在拖累10月社會融資規模?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豔明 11月11日,央行發佈的10月金融數據顯示,10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6189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185億元,環比上月的2.27萬億元也大幅度減少73%;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613億元,同比少增357億元,較上月的1.69萬億元減少60%。

對於今年10月份社融和信貸規模均低於市場預期的原因,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分析認為,一是10月份受到假期因素影響,社融和信貸規模多會有回落;二是四季度銀行投放意願不強,希望做好項目儲備工作迎接明年的開門紅;三是9月份信貸和社融規模較大,影響了10月份的信貸投放;四是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需求比較疲軟。

票據、專項債拉低社融增量

從新增的社會融資規模結構來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5470億元,同比少增1671億元;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非標融資工具均為淨減少,尤其是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053億元,同比多減600億元;直接融資工具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和企業債券淨融資則同比增多103億元。

分結構來看,社會融資規模大幅度減少的原因,是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的減少、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融資減少。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環比出現大幅惡化,也拖累了票據融資規模的下滑,主要原因一是監管機構加強了對票據真實貿易背景的審查,嚴查票據套利現象;二是對房地產行業的票據融資屬於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支持,在當前嚴調控的環境下,有些銀行很難再新增,部分銀行擔憂房企的信用資質,也有意收緊了相應的票據業務;三是10月份在局部發生了關於票據的事件,可能影響了部分銀行票據業務的開展。

另外,由於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速發行,多數地方已經在前三季度發行完畢所有專項債,因此10月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融資淨減少200億元,同比多減1068億元。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認為,專項債同比少增(同比少1068億元)對社融(同比少1185億元)影響較大,同時10月非銀貸款項新增較多(增1123億元)也造成了信貸相較社融數值更多。在排除專項債因素後,社融增量同去年基本持平,但增量依舊顯示不足。“四季度專項債發行計劃仍然值得關注。”

貸款增長放緩尋因

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613億元,增量較今年9月的16900億元明顯降低。在人民幣信貸業務方面,其兩大支柱住戶部門貸款和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均下降。其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210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26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262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41億元。

光大證券固收分析師張旭認為,貸款增長的放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首先,近幾年10月份的信貸增量都會較9月明顯下降,這是季節性規律的正常體現。其次,今年9月信貸高增長,10月再增乏力。今年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900億元,對應的累計同比增速為3.7%,明顯高於8月份的1.5%。9月份的高增長消耗了一些項目儲備,這也間接地導致10月份增長的迴歸常態。

從新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結構來看,雖然新增信貸低於預期,但主要原因是短期融資的波動,企業中長期貸款相對穩定。數據顯示,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短期貸款減少1178億元,比去年同期多減4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16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787億元。

“雖然總量上看10月份新增貸款規模低於預期,但從結構上看中長期貸款的增長並不低。10月份新增中長期人民幣貸款5803億元,佔新增人民幣貸款的87.7%,較9月份的62.6%明顯提高,這體現出貸款的結構正在日趨改善。”張旭稱。

但就短期貸款來看,當月居民部門短期貸款僅增加623億元,同比少增超千億。有分析人士指出,10月居民短期貸款萎縮主要受消費貸監管加強影響。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超認為,近期銀保監會嚴查挪用消費貸款資金,防範房地產泡沫風險,按要求,各銀行於10月提交首份自查報告,這是居民短期貸款少增的主因。

中信證券固收團隊還認為,居民短期貸款走低還受結構性通脹逐漸加劇,食品需求較為剛性對非食品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有關;同時,經濟增速相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居民收入端大概率承壓,以及“雙11”購物節同樣會壓縮10月消費需求。

貨幣政策“兩難”

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10月末,M2餘額194.56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M1餘額55.81萬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

連平認為,10月M2增速維持平穩,M1增速仍在3.3%的低位徘徊,印證了當前信用端需求不足,M2增速相對平穩則體現了當前貨幣政策在流動性供給端相對穩健的調控策略。

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8.4%,持平前值,貨幣乘數維持高位,但央行基礎貨幣釋放仍嚴格把控;狹義貨幣M1餘額同比增長3.3%,較前值下行0.1個百分點,地產銷售在底部企穩,但大幅回升力度仍然不強。華泰證券李超團隊分析認為,階段性類滯脹環境下,預計貨幣政策維持穩健略寬鬆,但是CPI走高會制約降息,預計穩健略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擴信用為主,明年一季度將有大規模信用釋放。

在張旭看來,似乎貨幣政策正在面臨“兩難”的抉擇:一方面需要防止通脹預期擴散,另一方面需要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但是,單靠傳統的貨幣政策不容易協調好上述這兩方面的關係。

“我們要同時實現控制宏觀槓桿率、穩定物價,又要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也不能只依靠貨幣政策,還要靠一系列的改革,如股權融資改革、匯率市場化、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等。”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稱。

魯政委表示,不能說新增社融和人民幣信貸規模下滑就都是壞事,這其實也是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應該與名義GDP增速大體匹配的表現。這表明我國過剩產能正在出清過程中,企業在有意識地把財務指標降到穩健水平,由此最終可以使宏觀槓桿率得到控制。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I6L70GKQ】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