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萬斛山

訪古萬斛山

暮秋時節,巡山而行,初訪萬斛山。據明萬曆《富平縣誌》載,此山西襟石疊山,俯臨大水峪,“以其石如斛者萬數”而得名。

是日,遠山如黛,秋葉斑斕。出富平縣城,經西禹路、由老路,過老廟、穿峪嶺,向東北行駛四十公里,就來到了萬斛山腳下。過了煙峪村,山峰兀然陡峭,怪石嶙峋,岩石疊嶂,如斛如磐。峪道兩旁開滿了金黃而繁盛的野菊花,溝壑深處一株抑或幾株老柿樹上掛滿了熟透了的丹柿,裝點得秋色寂寥而熱烈。

訪古萬斛山

繼續攀山向上,透過稀疏的梢林,遠遠就望見一座寶塔矗立於山巔,猶如擎天一柱,直插雲霄,蔚為壯觀。據縣誌載,萬斛寺修建於唐早期興盛時,當年寺院僧侶眾多,香火興旺。如今寺院早已湮滅無存,惟餘此塔傲然聳立。萬斛寺塔為七級密簷仿木式磚石結構方塔,通高26.7米,底層邊長4米。塔身底層中空,南面闢券門,二層以上以磚隱出倚柱、闌額、斗拱,裝飾門窗圖案。塔身原飾彩繪,現局部隱約可見。整個塔體雄偉壯觀,古樸簡潔,呈現自然緩和錐形,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訪古萬斛山

一千多年來,萬斛寺塔任風吹雨淋、地動山搖,依然屹立於高山之巔,不禁讓人感慨古人之匠心、古塔之靈性。2003年9月,萬斛寺塔被評為第四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6月,縣文物局修復了塔身脫落磚塊和底層缺損。2019年10月,萬斛寺塔又一次驚豔了世人的目光,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彰顯了其在文物保護、古建築藝術研究、佛教文化考究和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

訪古萬斛山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在萬斛山腳下,生於斯長於斯的富平老廟鎮人--明監察御史楊爵,字伯修,號斛山,足見其對故鄉這座大山的熱愛與赤誠。當年,明代陝西右布政使、詩人孫繼魯在登門拜訪楊爵、遊覽萬斛勝景後,萬分感慨地寫下了《斛山歌》。詩云:“我聞萬斛之山在富平,凌雲倚漢自崢嶸。俯瞰黃河下砥柱,遙瞻華嶽參長庚。出雲觸石几萬載,千里秦川成陸海。鍾靈毓秀人絕奇,獨立巉巖對真宰。”這是對萬斛山川形勝的讚美,更是對先生為官為人的敬佩。

訪古萬斛山

楊爵自幼家貧,“燃薪代燭”,好學自強,樹立了“欲做天下第一等人,欲為天下第一等事”的志向,其三十六歲中舉,次年進京中進士,選任為監察御史。楊爵極言進諫,以身許國, “兩疏”(固本邦疏、隆治道疏)陳述國是民生,建言宗社大計,“直言動天下”,激怒嘉靖皇帝,遭受七年牢獄之災。出獄後兩年,即嘉靖二十八年(1549),楊爵溘然長逝於故鄉,享年57歲。他與同期的海瑞齊名,被譽為一代諍巨,民間素有“南海北楊”之說。嘉靖帝死後,楊爵獲得平反,被追封官爵,建祠祭祀,樹為忠義楷模。萬曆皇帝朱翊鈞為楊爵追加諡號“忠介”(取意忠誠耿介),康熙皇帝為其題贈:“楊忠介公明代事,關西夫子清世稱”。毛澤東在《明史·楊爵傳》旁以“靡不有初”四字批註,指出了大多數封建帝王從起初勵精圖治到日漸怠政“鮮克有終”的通病,也讚揚了楊爵的諫言政見。

訪古萬斛山

在先生的故里--老廟鎮篤祜村,一座松柏掩映,高牆深院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楊爵祠。祠堂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修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2014年全面修繕翻新,新增了廉政教育展廳,已經成為全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和廉政教育的重要場所。當我們拜訪楊爵祠時,恰逢一場研學活動正在這裡舉行。一位自稱是先生後人的教師,虔誠而激情地為學生們講解著楊爵的生平和豐功偉績。研學活動結束時,同學們齊聲誦讀《少年中國說》。剎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的誦讀聲響徹祠堂,久久迴盪。這朗朗的讀書聲,如萬斛山般堅韌,如萬斛寺塔般堅毅,如斛山精神般歷久彌新。

訪古萬斛山

萬斛之山在富平,萬斛山上有寶塔。在這裡,塔是一座豐碑,人亦是一部傳奇。千百年來,人們上山訪古塔,下山拜楊爵,樂此不疲,生生不息……

(2019年11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