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万斛山

访古万斛山

暮秋时节,巡山而行,初访万斛山。据明万历《富平县志》载,此山西襟石叠山,俯临大水峪,“以其石如斛者万数”而得名。

是日,远山如黛,秋叶斑斓。出富平县城,经西禹路、由老路,过老庙、穿峪岭,向东北行驶四十公里,就来到了万斛山脚下。过了烟峪村,山峰兀然陡峭,怪石嶙峋,岩石叠嶂,如斛如磐。峪道两旁开满了金黄而繁盛的野菊花,沟壑深处一株抑或几株老柿树上挂满了熟透了的丹柿,装点得秋色寂寥而热烈。

访古万斛山

继续攀山向上,透过稀疏的梢林,远远就望见一座宝塔矗立于山巅,犹如擎天一柱,直插云霄,蔚为壮观。据县志载,万斛寺修建于唐早期兴盛时,当年寺院僧侣众多,香火兴旺。如今寺院早已湮灭无存,惟余此塔傲然耸立。万斛寺塔为七级密檐仿木式砖石结构方塔,通高26.7米,底层边长4米。塔身底层中空,南面辟券门,二层以上以砖隐出倚柱、阑额、斗拱,装饰门窗图案。塔身原饰彩绘,现局部隐约可见。整个塔体雄伟壮观,古朴简洁,呈现自然缓和锥形,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访古万斛山

一千多年来,万斛寺塔任风吹雨淋、地动山摇,依然屹立于高山之巅,不禁让人感慨古人之匠心、古塔之灵性。2003年9月,万斛寺塔被评为第四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6月,县文物局修复了塔身脱落砖块和底层缺损。2019年10月,万斛寺塔又一次惊艳了世人的目光,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在文物保护、古建筑艺术研究、佛教文化考究和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访古万斛山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在万斛山脚下,生于斯长于斯的富平老庙镇人--明监察御史杨爵,字伯修,号斛山,足见其对故乡这座大山的热爱与赤诚。当年,明代陕西右布政使、诗人孙继鲁在登门拜访杨爵、游览万斛胜景后,万分感慨地写下了《斛山歌》。诗云:“我闻万斛之山在富平,凌云倚汉自峥嵘。俯瞰黄河下砥柱,遥瞻华岳参长庚。出云触石几万载,千里秦川成陆海。钟灵毓秀人绝奇,独立巉岩对真宰。”这是对万斛山川形胜的赞美,更是对先生为官为人的敬佩。

访古万斛山

杨爵自幼家贫,“燃薪代烛”,好学自强,树立了“欲做天下第一等人,欲为天下第一等事”的志向,其三十六岁中举,次年进京中进士,选任为监察御史。杨爵极言进谏,以身许国, “两疏”(固本邦疏、隆治道疏)陈述国是民生,建言宗社大计,“直言动天下”,激怒嘉靖皇帝,遭受七年牢狱之灾。出狱后两年,即嘉靖二十八年(1549),杨爵溘然长逝于故乡,享年57岁。他与同期的海瑞齐名,被誉为一代诤巨,民间素有“南海北杨”之说。嘉靖帝死后,杨爵获得平反,被追封官爵,建祠祭祀,树为忠义楷模。万历皇帝朱翊钧为杨爵追加谥号“忠介”(取意忠诚耿介),康熙皇帝为其题赠:“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世称”。毛泽东在《明史·杨爵传》旁以“靡不有初”四字批注,指出了大多数封建帝王从起初励精图治到日渐怠政“鲜克有终”的通病,也赞扬了杨爵的谏言政见。

访古万斛山

在先生的故里--老庙镇笃祜村,一座松柏掩映,高墙深院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杨爵祠。祠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修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2014年全面修缮翻新,新增了廉政教育展厅,已经成为全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当我们拜访杨爵祠时,恰逢一场研学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一位自称是先生后人的教师,虔诚而激情地为学生们讲解着杨爵的生平和丰功伟绩。研学活动结束时,同学们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刹时,“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诵读声响彻祠堂,久久回荡。这朗朗的读书声,如万斛山般坚韧,如万斛寺塔般坚毅,如斛山精神般历久弥新。

访古万斛山

万斛之山在富平,万斛山上有宝塔。在这里,塔是一座丰碑,人亦是一部传奇。千百年来,人们上山访古塔,下山拜杨爵,乐此不疲,生生不息……

(2019年11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