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二、深入鄉村拍攝經濟建設

高唐:我們在整理您自1970年開始拍攝的長江三峽的作品時,發現您不僅是從自然地理的角度拍攝長江兩岸的三峽山水,而且將鏡頭深入到三峽的村、鎮和老百姓當中,真實地捕捉到那個年代裡三峽民間的經濟生產、百姓生活狀況——這對於以紀實為本質屬性的攝影來說,非常得體地運用、發揮了攝影的記錄功能。這些作品,是您50年三峽攝影生涯的重要的構成,是今天我們研究三峽歷史影像不可多得的影像文本。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推與挑。1975年,白果。陳池春攝影

陳池春:1975年4月,我到白果公社拍“農業學大寨”。蘇家坡生產隊環境條件惡劣,全隊住在一片掛坡地上。在當地的老百姓中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蘇家坡石頭多,上坡爬下坡梭,三天無雨缺水喝,一個石頭滾下河”。蘇家坡生產隊距離白果公社30裡,社員們靠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把坡坡田改成了大寨田,是公社改田的“樣板”。全公社各大隊都去那裡參觀。有條件的隊要“人造小平原”,不滿足於梯田。為了搶時間多出力、多造田,群眾自發提出:早晨點卯、吃飯,天一亮就幹活。公社幹部、我在那裡都按照一樣的作息時間來做。

我在這個隊拍攝完畢,又去另一個隊。近的幾里路,遠的一二十里。但每次都有人幫我背東西。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西陵峽谷柑桔香。1976年,青灘。陳池春攝影

後來,縣革委為推動“農業學大寨”的精神深入人心,通知縣裡各單位除老、弱、病、殘者外每人必須輪流去白果公社參觀,這是對白果公社“農業學大寨”工作的肯定,是對他們抓農業與天鬥其樂無窮的精神的鼓舞!當地的社員們勁頭大增,幹勁足,我在蘇家坡碰到許多參觀單位,他們通常走兩條路:乘船到雙龍公社然後上山,步行15裡到金坪公社,從金坪公社下山15裡,過小小三峽溪水就是蘇家坡;參觀方式邊走邊看(生產隊燒開水,不提供講解、帶路),通常走幾里路就能看見勞動場面;參觀者自代乾糧,中午午飯由單位自理,多半在這裡吃一餐飯。那時白果公社旅社、小館子的生意好。參觀者通常再步行30裡,當天住在大昌區。

那一年我曾五次在白果公社拍攝,一般個把星期,最長半個多月,對情況熟悉,對生產隊幹部、社員熟悉,對路線、田坎熟悉。公社張芝藩書記說:陳館長熟悉情況,可以當我們的家哩。

三、溯江遍攝峽江自然地理

高唐:在那個年代,能夠在峽間拍攝到有人物集體活動的大場面圖片是非常難得的。因為當時的交通條件有限,而且攝影器材也是稀有的,主要是文化與新聞單位的專職人員才配備。

陳池春:是的。70年代時,膠捲、相紙市場供應很緊缺。最好的膠捲是廣州汕頭的公元牌和上海牌,很難買到。常見的是天津牌。質量差一些的膠捲片基厚,沖洗後藥膜面易起泡。我曾在清水漂洗時將起泡的那層膜用藥棉塗洗掉。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航道工人給民兵講述川江歷史。1973年,巫峽。陳池春攝影

我當時主要使用文化館的祿萊柯德雙鏡頭120相機。也借用過哈蘇單鏡頭120相機,廣角鏡頭等。黑白膠捲都是自己在單位暗房沖洗,並手工放大。你現在看到的這些作品,依賴於當時認真的沖洗、細緻的保管才得以承續下來。

高唐:現在我們來看您用120相機拍攝的黑白膠片作品,層次細膩,影調豐富,底片保存仍然很好!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船家午餐 1984年,大寧河。陳池春攝影

陳池春:我嚴格按照當初在部隊學習攝影時的要求來操作。記得同年的5月1日,我和館裡年輕同志劉祥松送張宗堯去三峽下游的湖北省宜昌市,住在該市紅星路的市招待所。5月2日晨,我們在招待所告別,乘船去下牢溪開始圍繞三峽拍片。這一次行動的首要目的是弄清楚三峽各峽段及重要名勝的準確地理位置,內容包括其所屬的公社或集鎮、當地的物產、交通、旅館等方面的事情。我把日常大家常提及的三峽名勝抄在筆記本里帶著對照。

在下牢溪,我們找漁船過對岸,在一處向家屋場坎下上岸。向家的房屋獨居,吃飯交談中,我才知他的女兒在宜昌一家百貨公司上班。“解放路百貨公司?”“不,勝利路百貨公司,在九碼頭。”約莫兩個多鐘頭後,我拍到了老民生號輪船(帶拖駁,駁內放著板凳)從此江面駛過。那時的民生輪船小,艙少,江面上還有一些上水行駛的小火輪(馬力不大的機動船的統稱)。這些小火輪是當時的三峽很常見,它們下水裝貨,上水空船回家。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撐 1997年,平河 陳池春攝影

此時,南津關有棟高樓房的河邊,市裡有班車開到這裡。向家屋場與樓房隔江相望。我們下午回到下牢溪。閒著沒事,我就出去走走。看見那時的三遊洞,荒無人煙,野草叢生。在幾個洞口處,堆放著麥草,有的洞內有幾尊石像,人把高。因為天氣不好,大洞裡黑乎乎的,就沒再往裡面去。

高唐:西陵峽最長,險灘最多,那時的廟河正是崆嶺峽的主要地段,在西陵峽中最有代表性!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峽澗放排 1988年,小三峽 陳池春攝影

陳池春:是的。所謂“青灘、洩灘不是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那時的崆嶺峽谷,四周陡峭,有一墩斧劈一般的懸巖直插入江水中。那個年代,江面上過往船隻稀少,這裡大部分時間靜悄悄的。從宜昌開往上水的宜渝航線“東方紅”班輪是零晨3時從宜昌九碼頭起航,到這裡時差不多都是太陽冒山的時候。我沒拍過江面無船的空鏡頭,怕人家說“川江不繁榮”。

在新灘,我看見大片古老的住房。我把鏡頭主要對著柑桔林。在那時,我將群眾的生活不敢與風光聯繫起來,只是單純地理解人和人打交道。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礁石上的等候。1987年,培石。陳池春攝影

以往的秭歸縣香溪鎮是個不太大的地方,街窄,僅約丈把寬,路面鋪的石板,不太平順。街兩邊是木板壁房,板壁呈黑性油棕色,顯然歷經滄桑歲月所致。那天下著小雨,小劉怕相機外套淋溼受潮,逛街時順手將相機塞進中山服內。相機塞在胸前,胸部“腫”了起來,街上的人都悄悄地偷著看他,以為他得了什麼病。我發現這個現象,才叫他把相機取出來,那些人陡然又笑了。

高唐:香溪是西陵峽的西口,這麼說,你們從南津關、下牢溪開始,拍完了西陵峽後進入了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的香溪寬谷?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長江河灘上挑紅辣椒的三峽漢子 1990年,巫峽 陳池春攝影

陳池春:對,線路就是逆流而上。那個年代,介紹三峽的雜誌等出版物差不多都介紹:灘多水急的西陵峽內有著名的新灘和洩灘。我們從宜昌上行已走完西陵峽,還沒見洩灘的影子,原本以為我們弄錯了地點,又翻開筆記本從頭到尾每段每段查筆記,逐一逐點地核對,都沒錯。洩灘究竟在什麼地方?我請教群眾、船工後才知道:洩灘在秭歸縣上游25裡的長江北岸。次日我們坐班船(每天往返一班)去那裡。記得是上午去,傍晚回。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三峽老城中,長長的梯梯坎坎 1988年,巫山 陳池春攝影

我站在洩灘北岸的磧壩上,環顧四周,地勢開闊,兩岸的山並不算矮。它是在香溪寬谷中的地點。洩灘是一個枯水灘,灘在江南,江北是大面積的磧壩,江水很淺。穿行的輪船隻能靠南上下行駛。估計灘有4裡多長吧,因河面寬水鋪開了,河床水流不急,江水歸流後由於灘長,上行船已加足了馬力,但只能在平緩的逆流中慢慢前進。通常過此灘時,江輪的尾部冒出黑煙,就是“吃力”的表現,據說江輪都對這些灘都畏懼。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迎親途中 1997年,陳池春攝影

我們摸清了西陵峽的基本概況,由於受祿萊柯德雙鏡頭相機標準鏡頭所限,加上時間因素,橫亙在腰叉河的那堆幾十米長的礁石(民間亦稱其為“對我來”)還沒機會拍照。倆人商議,從秭歸縣碼頭又乘坐屈原2號班輪殺個“回馬槍”去宜昌,專拍礁石。它是眼見為實的見證。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喜宴 1993年,江東

陳池春:男,1943年出生於四川省巫山縣,1960年參軍,期間學習攝影,任文職幹部。1970年3月,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先後從事文化、外事、旅遊工作。50年來,執著於長江三峽流域攝影藝術創作與原生態記錄,積累原創圖像12萬多幅,發表作品3000多幅,屢獲國內外大型影賽獲獎。系市縣兩級政府表彰“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曾獲“中國優秀攝影家”稱號,近年承擔2015年度重慶市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並獲第七屆“重慶藝術獎”等。

2008年起先後在香港、臺灣及內地舉辦《三峽原真》、《兩代人的三峽:1970-2010》、《三峽往事:1970—2011》、《三峽影像志:1970-2015》系列原創攝影展覽,並主編、主拍長江三峽影像志。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香港《中國旅遊》畫報特約記者,三峽人文藝術中心監製,重慶市巫山縣攝影協會顧問。

通聯:[email protected]

「圖文」 50年光陰:鐫刻三峽影像圖志(系列之二)

風雪迎親 1994年,陳池春攝影

【長篇獨家連載,敬請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