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我一直認為,戰爭片是創作難度最大的一個電影類型。其他類型的電影,無論是科幻片、武俠片、西部片、黑幫片、歌舞片,都屬於既有固定的電影空間(比如外星球、宇宙飛船、江湖、西部小鎮等),又有各種成熟的敘事套路(比如打來打去、殺來殺去、愛來愛去等),唯獨戰爭片在這一點上跟其他類型的電影都不一樣。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決戰中途島》中國大陸版海報


廣義的戰爭片包括各種涉及戰爭題材的影片,本文討論的戰爭片僅指還原某一場具體戰役的影片。一部講述某一場戰役的電影,在創作時,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有衝突的,很難做到左右兼顧。比如說,一味往還原歷史的方向上靠,那怎麼做都比不上一部好的紀錄片;而往反方向走去追求電影藝術的虛構性和戲劇性,搞不好又會沖淡了戰爭本身的歷史感和影片的真實感。
典型的失敗案例,比如被邁克爾·貝大導演拍砸了的那部《珍珠港》,原本以為做到了十足的精心算計,美女帥哥三角戀搭配真實的戰爭歷史,結果卻兩頭不討好。虛構的愛情故事減弱了戰爭歷史的真實感;而戰爭歷史的真實感又讓那個老套的愛情故事顯得過於虛構。
說到這裡再說句題外話,某些影視作品的創作者想當然的認為,現代的年輕人普遍對歷史題材的東西不感興趣,而想要吸引年輕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真實的歷史裡面添加幾個虛構的愛情故事。只要加個愛情故事就能吸引年輕人?持這種思路的創作者,該是有多不瞭解現在的年輕人啊!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當年被邁克爾·貝拍砸了的《珍珠港》


再比如說,在戰爭片的類型框架裡面,雖然可以砸錢燒錢做出各種宏大的戰爭場面,但一切又都必須嚴格遵守歷史事實,不能像拍《星球大戰》那樣天馬行空。可以用各種電影手段來塑造英雄人物,但又必須把對人物的塑造嚴格控制在講述戰爭史實的基礎上,更何況多數人物都有真實原型,想虛構一下也空間有限。一部電影時長有限,如何對戰爭的細節進行取捨,同時讓熟悉這場戰爭的觀眾和不瞭解這場戰爭的觀眾都獲得觀影滿足,這恐怕是一個更難的問題。總之,一部高水準的戰爭片,追求的不應該像某些類型電影一樣在某一方面做到極致,而是首先要考慮各種方方面面之間的相互平衡。
所謂戰爭片如此多嬌,引無數大導盡折腰。吳宇森拍砸過一部《風語者》,邁克爾·貝拍砸過一部《珍珠港》,即便如諾蘭這種被很多影迷奉為神級的導演,《敦刻爾克》也很難說是他拍過的最好的電影作品。這些案例,可以作為大導演羅蘭·艾默裡奇拍《決戰中途島》的前史。雖然這位大導演有《獨立日》《後天》《2012》等多部經典名片珠玉在前,但畢竟戰爭片和科幻片的內在邏輯有所不同。比如說,《獨立日》《後天》《2012》這樣的科幻片可以用各種不靠譜的想象來製造出銀幕上的驚心動魄,而《決戰中途島》再怎麼驚心動魄也不能脫離歷史事實。雖然有前面說的這諸多難處,但總的來說,這部《決戰中途島》在各方面都平衡得不錯。整部電影主要包括三個大的歷史事件:偷襲珍珠港、空襲東京、中途島戰役,下面咱們一一細說。


一、先說一說太平洋戰爭
關於太平洋戰爭,相關的書、電影、紀錄片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我這裡就不班門弄斧了。只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逐陸記IV》。這本書不光描寫了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詳細過程,而且相當深刻分析了日本這個民族近代以來內在思想的變化過程,深入淺出,很有見地。另一個值得推薦的是《羅輯思維》裡面其中講《中途島戰役》的一期,其中詳細講述了戰役中的幾個細節,比如南雲忠一先掛炸彈又換魚雷又換炸彈的那一番折騰,不光是導致貽誤戰機,而且給整艘航母帶來滅頂之災。從廣度上來說,《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不可能展開鋪陳到《逐陸記IV》的這個程度;從細節上來說,《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也沒能很細緻的把類似炸彈換魚雷那樣的細節刻畫的足夠充分。書、電影、脫口秀式講座,把這三者加在一起,可以對太平洋戰爭和中途島戰役有更充分的瞭解,也可以更多的體味到《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的內在樂趣。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本書對太平洋戰爭的描述及分析,頗有見地


只說《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的話,我相當欣賞影片開場第一段,講述1937年美國情報員埃德溫·萊頓和山本五十六對談的這場戲。一場戰爭,想要把它的來龍去脈說清楚談何容易,更何況只是一部電影,更何況只是一部電影開場幾分鐘的一點戲。這場戲表面上看波瀾不驚,實際上信息量極大。日本這個國家之所以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叫板,很大程度上源於兩種心態的雜糅共處,一半是過激主義,一半是賭徒心理,而這兩者,都集中體現在了山本五十六這個人身上。關於山本五十六和埃德溫·萊頓之間的這段面談對話,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我不得而知,但從電影敘事的角度來說,這個開場可以說相當精妙。這裡影片借山本五十六的話,用白描筆法交代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起因。山本五十六的原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日本這個國家由於一而再再而三的勝利,已經接近瘋狂。我已經算是這些人裡面夠理性的了,你們美國別逼我,別掐斷對我們的石油出口,否則我們就只有發動戰爭了。這裡實際上是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對話。
果然,幾年後,美國掐斷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山本五十六決定理性的豪賭一把,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海軍的中堅力量,把戰爭控制在一年之內,逼美國和談,這是日本對美國發動戰爭之前制定的驚天計劃。《決戰中途島》雖然沒能把這些細節一一交代清楚——光交代這些其實就夠拍一部電影了——但至少用寥寥數筆描畫出了戰爭之前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各自的狀態。簡單地說,日本這個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戰爭中屢戰屢勝,已經像賭徒賭紅了眼一樣快瘋了,而美國在這個時候並不想打仗。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美軍情報員埃德溫·萊頓(上)和山本五十六


二、偷襲珍珠港
把偷襲珍珠港作為《決戰中途島》大戲的第一幕,這個設置也相當精妙。其一,從視聽效果來說,把宏大戰爭場面放在影片開場,刺激眼球滿足觀眾的破壞慾;其二,從敘事角度來說,因為有珍珠港的戰敗恥辱,所以後面的中途島戰役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在法理上,都更加順理成章;其三,從情感上來說,珍珠港戰敗在前,中途島勝利在後,同樣是戰爭場面,但在情感認同上屬於欲揚先抑,前面的失敗讓後面的勝利在情感體驗方面更具宣洩效果。
這場戲的成功再次反襯出《珍珠港》的失敗。畢竟,珍珠港被偷襲這是美國曆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敗,用這個事件來昇華情感,弘揚美式愛國主義主旋律,怎麼說都感覺有點擰巴。《決戰中途島》中把珍珠港被偷襲這個事件放在影片開場,敘事上情感上都更高一籌。戰敗就是戰敗,就算像《珍珠港》一樣虛構出兩個飛行員在潰敗中逆襲一下的情節,也不可能把這種憋一口氣的感覺給扭轉過來。《決戰中途島》中珍珠港被偷襲的這一場戲,對日本這一邊決策層的計謀策略,以及日本空軍的瘋狂兇悍都著墨極少。這是因為,這場戲的重點是展現偷襲珍珠港這一事件對於美國來說它的災難性,而不是要客觀展現交戰雙方的各自狀況。這個定位配合羅蘭·艾默裡奇這位災難片大導可以說恰到好處。對於這位大導演來說,只需把《獨立日》《後天》《2012》中製造天崩地裂場面的技法依葫蘆畫瓢,換到珍珠港的基地、軍艦這些東西上面就可以了。


總之,珍珠港被偷襲的這場戲在《決戰中途島》中的位置,好比一首歌曲的開場第一段,確定音調確定節奏,奠定旋律感和感情基調。至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各種細節,比如行動之前怎麼瞞天過海,又怎麼想著計算好時間先宣戰再進攻,好免去“偷襲”這個惡名,結果如意算盤沒打成等等,這些細節加起來又可以拍一部電影甚至一部電視劇了。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尼米茲,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


三、空襲東京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空襲東京。撇開戰爭的殘酷和破壞性等因素,僅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空襲東京的藝術美感要遠大於偷襲珍珠港,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二戰中最具藝術感的一次軍事行動。因為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極不划算的賠錢買賣,冒著犧牲掉自己的轟炸機和自己的飛行員的危險,往東京上空極不精準地胡亂扔幾個炸彈,對敵方造成的物質破壞甚至可能都比不上這幾架轟炸機值錢。但從精神層面來說,這是近代以來第一次把戰火燒到日本本土,給對方造成的精神上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
在貝導的《珍珠港》裡面,空襲東京是影片結尾昇華的一場戲,重在渲染氣氛宣洩情感,所以只講了這個事件的行動本身,細節交代不多。《決戰中途島》中點到更多細節,但限於篇幅同樣沒辦法交代更細。實際上,這個事件本身又可以拍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在正式行動之前,美國軍方絞盡腦汁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怎樣才能讓陸地上起飛的轟炸機,在距離不夠長的航母甲板上起飛;其二,怎樣才能讓飛行員扔完炸彈之後安全返回。針對第一個問題,軍方把轟炸機上所有能拆的全拆了,然後在一個軍事基地秘密訓練這批飛行員短距離起飛。懾於當時日本強大的海軍佈防,美國的航母不能靠日本太近,而在這個距離上轟炸機起飛轟炸東京後,是不可能有足夠的燃料再返回航母的。羅斯福總統和蔣介石商定的策略是,轟炸東京之後讓飛行員在中國的浙江一帶跳傘。這次行動給日本造成的精神打擊,以及事件之後日本對浙江一帶中國平民的瘋狂報復,這些在《決戰中途島》中都有所展現。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完成空襲東京任務後的杜立特,在中國上空跳傘,後來安全返回美國


四、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雖然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但從純粹的戰爭審美的角度來說,這場仗打得其實有點亂,不像偷襲珍珠港和空襲東京那麼簡潔純粹。而且,太平洋戰爭的最終勝利,關鍵不在於具體某一場戰役的謀略佈局,甚至不在於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在於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各自工業實力的對比。實際上,山本五十六本人對於美國的工業實力是相當瞭解的,所以他的計劃是速戰速決,能在短時間內逼美國和談就算贏了。但是在這個計劃裡面,他顯然還是低估了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尤其低估了美國人尚武好鬥的民族性格。


珍珠港被偷襲之後,整個美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源源不斷生產出各種軍用物質送往前線,光航空母艦就造了一百多艘。而日本這邊打到最後是真正的民窮財盡,到神風敢死隊的時候連木頭飛機都送上天了。兩邊工業生產實力相差懸殊,美國就是耗也把日本給耗死了。具體的數據細節,各種資料汗牛充棟,這裡就不贅述了。
中途島戰役之所以被影視創作者青睞(1976年好萊塢曾拍過《中途島之戰》),除了因為它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之外,還在於這次戰役本身具有極強的戲劇性。日本這邊想要再一次複製偷襲珍珠港的成功模式,再發動一次突然襲擊徹底擊垮美國的海軍力量,但顯然這一次玩得不如偷襲珍珠港的那一次高明。所謂做賊心虛,首先日本這一次在心理上便處在了劣勢。美國這邊,雖然事先用計謀破譯了日本的情報密碼,但也只是做到了事先有所準備。具體的戰鬥過程,其實有點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意思。這場海上的戰爭完全不像陸地上的戰爭那般有條理有層次。浩瀚大海,雙方甚至連對方的艦隊在哪兒都沒能精準定位。最關鍵的一條線索其實是,美國的海軍潛艇鸚鵡螺號稀裡糊塗撞上了日本海軍的大部隊,然後追擊鸚鵡螺號的這艘日本軍艦在返航途中,又意外被天上胡亂飛的美國空軍給發現了,這才有了後面美國空軍對日本軍艦的狂轟濫炸,而日軍飛機在這種情況下的反應必然會晚那麼一步,同時有南雲忠一的猶豫不決等因素貽誤戰機。

再次撇開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以及它的殘酷性和破壞性,僅從戰爭審美的角度來說,中途島戰役可以說是一次東方戰爭藝術和西方戰爭藝術的大規模碰撞。整體而言,東方的戰爭藝術更傾向於集體主義,以及按照事先的規劃按部就班進行戰鬥;而西方的戰爭藝術更傾向於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有時能靈活掌握隨機應變,有時也會無組織無紀律。這兩種傾向只是大同小異,沒有哪一種必然比另一種更好用更能戰勝對手。具體到中途島這一次的戰役,只是恰好暴露出了前者的短處和後者的長處而已。像美軍中下級面對上級可以那麼隨心隨性滿不在乎,這種情況在強調以服從命令為軍人天職的東方軍隊中是很難想象的。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美國王牌飛行員迪克·貝斯特(左)及其好友尤金·林賽(右)


《決戰中途島》中對中途島戰役戰爭場面的展現,應該說是近些年戰爭片中的最佳。這裡面視聽語言的創新式運用功不可沒。比如說過去拍戰爭片,無論如何不大可能拍出轟炸機對日本軍艦進行俯衝式轟炸時,自上而下俯拍而且鏡頭跟著轟炸機向下俯衝的效果。這恰是現代電影的獨特魅力。這樣的視覺體驗,閱讀文字是不可能體驗到的,在紀錄片裡也是不可能看到的,在CG技術出現之前的老電影裡面也是不可能拍得出來的。原本相當混亂的戰鬥過程,在《決戰中途島》裡面被處理成幾個張弛有度的小的章節。最後那一個炸彈投下時,恰好命中日軍航母甲板上的太陽旗,伴隨男主角的一句臺詞,強調這是報珍珠港的一箭之仇。這種細節上適度的誇張虛構和影像化呈現,是《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轟炸機俯衝式轟炸時的主觀視點,是《決戰中途島》中最大的視聽亮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電影中出現的日軍形象,尤其是日本海軍將領的形象,邪惡歸邪惡,對其軍事才能還是相當肯定的,極少去刻意醜化對方。比如《決戰中途島》結尾那名艦長選擇和自己的軍艦一起沉沒,能把這一幕放在電影裡面,也可以算是美國人對自己對手的一點敬意,或者說是軍人武德的體現。畢竟,辱罵和貶損自己的對手,並不會給對方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想要戰勝對手戰勝敵人,想要斬妖除魔匡扶正義,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王道。z

《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右)在《決戰中途島》拍攝現場

注: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有戲欄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