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淬鍊",還是"鍍金"?——楊陵提升基層幹部學歷

是

脫產學習三年,對於基層幹部來說,是大學夢的“變現”,更是全面素質的躍升。

是

種植火龍果 馮雪峰|攝

今年7月12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畢業典禮,全國首個農村、社區基層幹部學歷提升班畢業。49名村幹部、職業農民,通過3年的脫產學習,拿到了心心念唸的大專學歷。

2018年,村、社區“兩委”班子換屆時,這批學員中,不少人已進入“角色”。10人擔任“兩委”幹部,2人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

今年,基層幹部學歷提升班繼續“擴容”,面向全省招收的277名基層幹部剛剛入學。

為數不少的失地村,如何完成村集體積累,帶領群眾致富?在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怎樣加強社會治理?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後,基層黨組織怎樣固本強基?

基層幹部學歷提升班的課程設置,緊緊圍繞基層幹部面臨的一個個現實考題。

成材率有多高?

好苗不愁長,“脫產學習”已成品牌

2018年9月,陝西凌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喬遷新址揭牌儀式舉辦。就在一個月前,公司還在為辦公場地的事情發愁。

“我們2017年就成立了黨支部,但一直擠在一個公租房內,辦公場地很緊張,更別說開展黨建活動了。”李臺街道辦的黨建聯席會上,總經理張學貴一吐自己的苦惱。

聽到企業有困難,聯席會當場協商,要向上級黨委反映需求。果然不到一個月,場地租賃、人員調度安排迅速落地。

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徐群科,是李臺街道辦下派到非公企業的第一書記。2017年9月,55歲的徐群科,迎來自己事業的“轉場”,從社區副主任搖身一變成為街道辦非公黨建負責人。

“10個企業黨支部、69名黨員,流動黨員13名,非公黨建工作怎麼抓?”新手徐群科有些迷茫,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非公企業的“根”和“魂”,如何才能強根固本?

每月從員工的工資中扣除200元,打到他們父母的卡上,看到企業的孝親獎做得好,徐群科大力推廣;十幾年堅持捐資助學、設立貧困基金,只要有公益的地方,就有信德運輸的老總,徐群科鼓勵大家一起做;聯繫高校老師講黨課,一系列黨員活動陸續開展。

“只有把黨建與業務,與企業管理、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才能延伸黨建的價值。”一邊摸索,一邊實踐,徐群科逐漸總結出心得。

幫助徐群科“轉型”的,正是楊陵2016年正式開辦的基層幹部學歷提升班。擔任班長的徐群科,入學第一週,就把臨時黨支部建在班級上,並在學校爭取資金,開展活動、外出培訓。

失地村的致富、城鎮化的社會治理、書記主任“一肩挑”。脫產學習班的開辦,其實是在和基層幹部一起捋清系列現實考題。

“我們這麼多年對硬件設施非常重視,但在軟件建設——對村幹部素質的培養上,稍顯落後。”楊陵區委組織部部長王勇說,在年輕人不願意回來的情況下,必須提升原有村幹部幹事創業的能力。

2016年5月,楊陵決定,借鑑外省職高培養幹部的做法,與楊陵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對基層幹部開展3年的脫產培訓。

隨後,楊陵區委下發文件,制定了推進工作的機制、方法,成立專項資金,讓學員免交學費,明確學員的年齡、學歷等報考條件。

“脫產學習的關鍵是要讓課程真正的發揮作用,讓幹部明白他們是來接受‘淬鍊’,不是來‘鍍金’的。”王勇說,過去誰也不敢想,40、50歲的中年人能夠重新回到教室,他們能不能坐得住?是做個樣子,還是真教實學?第一批培訓班至關重要。

把鎮辦領導叫來做工作,推薦可培養的苗子;組織學校老師、幹部代表外出學習經驗;制定符合村幹部實際的課程表,換掉講課過於抽象、偏理論的教師;實行組織部、學校的“雙重管理”機制。

經歷了期盼與疑慮、磨合與配套,第一批培訓班2016年9月開學。

“好苗子”不愁長,楊陵對村級幹部的脫產培訓已成品牌。

2018年,村、社區“兩委”班子換屆,10名學員擔任“兩委”幹部,其中5人擔任負責人,2名幹部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截至目前,楊陵共組織4批134名學員參加培訓。

2019年,培訓的範圍不斷擴大,面向全省招收的277名基層幹部即將入學。

基層幹部需要啥?

除了給方法,還要給信心

柴家咀村,腰桿又直了,因為柴三鵬書記、主任一肩挑,因為不斷增強的組織力。

可從前的柴家咀,也與髒亂差相伴。留守的“369部隊”,眼界窄、村風民風差。

外村為缺錢犯愁,柴家咀卻為花錢發愁。

“修路要佔村民的田,幹部根本做不通工作,一施工就有人阻攔。”柴三鵬說,修生產路時,原本定的6米寬,被村民挖的不到2米。

是

學習花卉

學習了農村園林綠化以後,柴三鵬也想著改善村裡的環境,但決策起初,全村最大的動靜是掃了幾次地,“已經到位的資金硬是用不了,就像拳頭打在棉絮上。”

問題出在自己身上。2015年,柴三鵬剛當選村主任時,自己對政策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

“比如‘五好家庭’的評選,我認為那是虛的,做工作找不到方法的時候,就連訓帶罵的幹。”經過一年後的脫產學習,柴三鵬重新思考村幹部這個角色。

群眾修路要賠償,是“等靠要”思想的體現;村上民風不好,要時刻關注留守人員的心理問題,也需要評選典型以正風氣;幹工作難免會得罪人,但解決問題要講究方式方法……

2018年,柴三鵬書記、主任一肩挑。新班子第一次開會,黨員幹部遲到、早退、打瞌睡,樣樣都有,柴三鵬不斷鼓勵,從調動黨員積極性上發力。

修綠化帶,村民不讓路,柴三鵬挨家挨戶走訪,一钁頭一钁頭的挖。整治環境,農戶門前常年堆積的垃圾不搬,柴三鵬就在喇叭上喊,群眾也嫌丟臉,偷偷在夜裡清理。

“統一全村思想,花了很長時間。”看到一天天在變化,柴三鵬信心大增。

如今的柴家咀綠化大道修成,新建的文化廣場成了村民休閒的好去處,還收回村集體的土地,搞起了集體經濟……“髒亂差”的標籤,連同“有錢花不下去”的尷尬,徹底丟掉。

2016年5月,一聽說有培訓班,黎陳村村委會副書記羅文敏就找組織報了名。

農村工作複雜,尤其是在合併村,黨總支想要從“協調部”升級為“戰鬥堡壘”,村幹部必須時刻充電。

羅文敏拿起久違的課本,重新學起了語數外,並且高分通過函授考試。說是脫產學習,但村裡、家裡的事情不可能甩手不管,她都咬著牙堅持下來。

“感覺自己像是換了個人”,羅文敏說,學習班不僅教授公文寫作、村幹部禮儀、計算機使用等乾貨,還通過提升能力、增強信心讓大家全面發展。

去年,為了準備黎陳村農民豐收節晚會,羅文敏自編自導,把在學校學到的健美操表演教給群眾,並全程主持晚會。

這些,羅文敏以前不敢想也不敢幹,現在卻幹得井井有條。

黎陳村合併以前,羅文敏在陳家溝村任村黨支部書記。早年間,村裡的土地被流轉後留下一部分“長土地”,這麼多年,一直是村集體經營,2個小組近150戶村民有了意見,“應該把錢分下來”。

“不是不想解決,兩個村合併以後,原有的矛盾和現在的矛盾交織,更加不敢牽頭解決。”羅文敏很無奈。

學了農村矛盾處理方法以後,羅文敏多次向老師請教,畢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工作小組,選了村民代表,下決心要把錢分下去。

至於集體積累,羅文敏想到了新的法子,藉助“美麗鄉村示範村”的打造,黎陳村對閒置的租房進行改造,建設共享廚房、共享衛生間,還分批對村裡的適齡婦女進行家政培訓,服務村民、輻射周邊的休閒養老示範村已具雛形。

拿到學歷就萬事大吉?

進村“趕考”才看真本事


是

管理大棚蔬菜

7月25日,仲夏,室外38度高溫,大棚內還要更高,李建輝顧不上汗流浹背,細心擺弄著手裡不到10釐米高的西紅柿苗子。

這是在做嫁接,原來的苗子賣5毛錢,嫁接後能夠直接翻倍。

“80後”的李建輝,是五泉鎮王上村村民,早年間在外工作,2013年結婚後返回家鄉接手了父母營務的兩個苗木大棚。

“一年5萬塊錢,不富裕也餓不著。”但按父母的經營模式,不會配藥,藥害不斷;防病不及時,又叫蟲吃完了;施肥不當,很多苗子被燒壞。“成活率不到70%。”李建輝也想學點技術改善一下,可苦於一直沒有門道。

轉機發生在2016年,進入脫產班有點稀裡糊塗,但後來的上課一點不含糊。李建輝學了不少關於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植物保護的知識,能用上的,他都照做了。

找了兩個懂技術的大學生,成立了公司,入駐創業創新園區;嘗試了網絡銷售,把苗子從楊陵賣到全省;辦起了網站、微信公眾號,不斷搞宣傳。

苗子很快就供不應求,李建輝又增加兩個大棚,培育了效益更好的草莓苗子,年收入從5萬元直線上升到30萬元,帶動9個失地農民增收,他本人也被作為村裡的後備幹部重點培養。

“雖然已經畢業,但真正的大考在農村,也在青年後備幹部的身上。”越學習,李建輝越感到理論的缺乏、責任的重大。

有著同樣感受的崔琳,是班上的“學霸”。畢業之際,不僅入了黨,還拿到了國家勵志獎學金。

位於楊陵街道辦的曹新莊村,是一個完全失地村,80%的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但賣苦力的門檻一直在降低,45歲以上又回來的村民不在少數。為了帶動這部分村民,崔琳承包了一個休閒農莊,這是一個她以前不敢挑的擔子。

在學校,園林規劃、市場營銷兩門課程給了崔琳不少啟發。她逐漸明白,只有不斷在菜品、服務、主題上做出創新,才符合城郊休閒農莊的定位;淡季如何經營,旺季如何留住人,崔琳學到不少。

現在的農莊,以餐飲為主,按照吃、住、行的目標打造,崔琳計劃加入蒙古包的元素;目前的雞舍、兔舍,限於圈養,只有讓顧客參與進來,才能凸顯休閒的意義,崔琳打算換成小雞,塗上色彩,來玩的小孩,可以喂、可以買。

“時代不同了,現在不是以前喊幾嗓子,群眾就能聽你的,關鍵要帶領大家致富。”崔琳說,這次的學歷提升確實讓自己自信不少,但這並不代表從此就萬事大吉,在農村大舞臺的奮鬥才剛開始。

年輕幹部固然有活力,但老幹部的創業也不是退休前的“一哆嗦”,而是要真正帶領村集體發展。

李恩山,揉谷鎮權家寨村村委會主任,換屆之前一直是監委會成員。在他看來,身份變了,意味著責任更大了。

原本看中了金銀花,打算自己發展一點,但經過培訓後,李恩山覺得這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好路子。

市場價每斤80元,栽植一次20年開花,好管理、投資少,一直搞苗木種植的李恩山,對市場信息捕捉也很敏感,加上村支書在製藥廠的經歷,銷路也不愁了。

大幹大支持,李恩山的想法得到楊陵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不僅如此,還吸引周邊兩個村子結成“同盟”,簽訂了共同發展協議。

如今,600土地已經流轉,資金到位後,只等10月份金銀花便可栽下。

本刊記者 劉甜甜

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