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今年是北京人民大會堂建成60年,作為新中國最經典的建築傑作之一,這一宏偉建築當年是如何設計並在一年之內快速建成的?

人民大會堂1958年10月動工1959年9月建成,用時僅10個多月,同期世界其他著名建築,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建設了7年,日內瓦“萬國宮”建了8年,悉尼歌劇院則用了,整整14年才完成建設!

我們不禁要問:在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物資匱乏的年代,中國人憑什麼能完成這樣的壯舉?歷史能告訴我們的總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1959年10月1日,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前舉行了閱兵儀式和七十萬人大遊行,慶祝共和國的十週歲生日

人民大會堂建造史

1958年,北京中軸線迎來了自1405年明永樂帝朱棣營建紫禁城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建築活動。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建設萬人的大禮堂”,這是毛主席早在延安時就有的構想。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明確提出了要在北京建“萬人大會堂”的設想。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為慶賀共和國10週年盛典,要在北京建設包括“萬人大會堂”在內的十大建築。這正是人民大會堂的前身。

建築面積創世界之最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為了設計大會堂,工人、學生、教授,以及西安市設計院、清華大學建築系等全國各地的設計單位紛紛獻計獻策。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提出了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圖2為他們拿出的平面圖(下層圖)和立面方案(上層圖)。

當時的要求,大會堂建築面積必須限定在7萬平方米內。萬人大禮堂、5000人宴會廳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這麼多的內容怎麼合理安排在7萬平方米內?無論怎麼精打細算,方案都顯得“小家子氣”。最終,人民大會堂總建築面積從原定的7萬平方米擴大到17萬餘平方米,大大方方地落在了圖紙上。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為了領導們能更直觀地瞭解整個規劃,當時的設計建造部門還製作了這樣的模型。

壽命不能少於350年

周總理對大會堂的意見一直是這樣的:“大會堂的壽命起碼要比故宮、中山堂長,不能少於350年。”最後,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建築,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完成,一共只用了1年零15天,其中,從選址到敲定設計圖紙,僅用了50天時間。而從場地上原有房屋拆遷到地質勘探、地基處理、規劃設計、施工機械、材料準備、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後的房間佈置以及正式使用前的試用……只用了10個月。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人民大會堂施工工地

地下有三條古河道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會堂破土動工。有一天,工人們正在挖土,突然有水汩汩地冒出來。經勘察,一個埋在地下的秘密被揭開了:人民大會堂設計場地下方竟然有三條古河道。工作人員判定其中兩條分別是元、金兩朝城牆的護城河故道,另一條是幾萬年前的永定河古河道。這麼複雜的地形能夠支撐上部建築嗎?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最終,經專家討論,在古河道地區採用特殊的箱形基礎,以保證建築的安全性。事實證明,當年針對如此複雜的地形所做的一系列處理是成功的。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人均空間突破聲學處理極限

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萬人禮堂的空間處理問題。大會堂17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萬人大禮堂就佔去了近1/2,一間能裝進整個天安門城樓的大屋子,怎樣才能讓所有人都看得見、聽得清?如何在保證頂棚絕對安全的同時,還不讓人產生壓抑感?張鎛幾乎請教了所有相關領域的專家,大家卻眾口一詞“不可能!”中科院馬大猷教授甚至撂下一句話:“人均空間6立方米是聲學處理的極限,大禮堂平均每人9立方米,要能都聽得清,那叫世界奇蹟。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人民大會堂總設計總建築師張鎛(老年照)

面對這個沒法攻克的難關。人民大會堂總設計師張鎛(梁思成的弟子)只得去向周總理彙報請示。聽罷彙報,周恩來陷入了沉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消除巨大空間給人的壓抑感,大禮堂就是個失敗的設計。片刻之後,周恩來忽然開口,輕輕吟誦了兩句詩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見張鎛一時摸不到頭腦,周恩來笑了:“人站在地上,並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海有多遠。為什麼不從水天一色的意境出發,去做抽象處理呢?”誰能想到,大會堂設計中的最大難題,竟在古人那裡找到了答案。為了體現“水天一色”的感覺,張鎛給大禮堂的穹頂設計了圈水波形的暗燈槽,與周圍裝貼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應,燈亮之時猶如波光盈盈。建築師們還在整個穹頂上開了近500個燈孔,人坐在觀眾席內,抬頭就可見“繁星點點”,彷彿置身於浩瀚夜空,絲毫不會感覺壓抑、沉重。在大禮堂巨大的穹頂上,還藏著許多我們看不清的小“星星”——那是幾百萬個小小的吸聲孔,有了它們,大禮堂的屋頂整個兒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吸音板,主席臺上發出的多餘音波完全被吸走,不但沒有回聲還能留點“混響”,讓坐在每個角落的人都能清晰準確地聽到發言人的聲音——大空間帶來的問題,又被大空間自身解決掉了。中國人又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如何做到沒有柱子?

1959年5月,宴會廳和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兩大主體都已進入到外部裝修階段。大禮堂裡卻因為結構複雜、空間範圍大,仍然在進行結構施工。

由於當時的負責人積勞成疾,在國慶工程辦公室工作的侯文長緊急受命,擔任人民大會堂工程第二指揮部負責人,主抓大禮堂工程。

今天我們看到的大禮堂寬76米,深60米,中部高32米。這麼大的空間裡沒有一根柱子,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沒有遮擋地看清主席臺。

可是,當年侯文長剛一上任,如何形成無遮擋視覺效果的問題就使他犯了難。

設計人員研究決定,採用大跨度的鋼桁架代替柱子進行支撐。這意味著要在東西兩側大牆上安裝12榀7米高60.9米跨度的大鋼架。問題隨之而來,以當時的條件,這樣的“龐然大物”如何吊裝到幾十米的高空?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大會堂工程使用的全部鋼結構重約4000噸,其中國宴廳的鋼樑就重1100多噸。在當時的條件下,怎麼把這麼重的鋼樑吊上去,請來的蘇聯專家想出了種種方案,都失敗了。最後還是工人們根據經驗創造出的“桅杆式起重機”完成了這個任務。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完成屋頂裝飾數百人“高空雜耍”

1959年5月下旬,距離工程竣工僅剩下三個月。按照一般程序,紛繁複雜的內部裝修根本無法在不足100天內完成。想要成就奇蹟,就必須“壓縮時間”。可是地面在鋪地板,吊頂也需要從地面搭架子。類似的空間衝突怎麼解決?

一位經驗豐富的架子工想出了“高空雜耍”的辦法:把一根根杉篙一頭固定在鋼桁架上,另一頭垂在半空中,工人們像“猴爬杆兒”一樣,腳彆著杉篙,頭朝下“噌噌噌”從鋼桁架上順著杉篙爬下來,吊在半空中。幾百人倒懸高空,顫顫巍巍地搭出懸空的架子。

就這樣,大會堂被分成天外有天的八層空間。4000多名工人分佈其中。站在工地上,極目四望:從地面到屋頂,滿是忙碌卻有條不紊的工人。鋪地面、安樓板、吊天棚……十一個工段平行流水、立體交叉,同時高速進行。

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役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役拉開了序幕,工人們以“某指揮部全體戰士”這樣莊嚴的身份,紛紛寫下“決心書”、“保證書”、“向黨的保證和誓言”,向毛主席保證:一定完成任務。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來北京參加會議的少數民族婦女同志也來添一把力,鏡頭之外,在她們身後還有高高舉起的標語:“學習你們的共產主義風格”。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隨著施工的進展,木工能手等各路英雄豪傑湧現了出來。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隨著施工的進展,制模能手等各路英雄豪傑湧現了出來。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第二次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在大會堂工地現場舉行的文藝慶祝活動

毛主席定名“人民大會堂”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1959年8月,人民大會堂竣工在即,腳手架被井然有序地層層拆除(上圖)。正如周總理所言,大會堂是一個孩子。現在,這位身份顯赫的孩子正在做最後的沐浴更衣,準備接受世人的禮讚。

1959年9月24日,大會堂工程宣告完成。就在竣工前的幾天,毛澤東給這座氣勢恢弘的建築正式定名——人民大會堂。驗收之後,工作人員都為這一人民集體拼搏得來的大奇蹟而驕傲,他們激動地形容:“地面顏色就像碧綠的湖水,光潔得像鏡子一樣亮,讓人不敢下腳。”那時,前來檢查工作的各級領導都是脫鞋在上面走的,連陳毅陳老總,都是二話沒說跟大家一樣提著鞋參觀。事後萬里同志知道了這件事,通知大家:“地面很涼,以後老同志參觀就不要脫鞋了。”

看“奇蹟工程”人民大會堂是怎樣建成的?

1959年10月1日,人民大會堂前彩旗招展,作為大遊行的一部分,文藝大隊在天安門廣場上表演了孔雀舞。從她們的笑容裡,我們看不到飢餓、看不到困窘,能看到的只有喜悅和自豪。

世界建築史上的創舉——中國人民創造的奇蹟

人民大會堂坐西朝東,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高46.5米,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要大。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人民大會堂更像是一種象徵,一種精神上的嚮往與寄託,正如冰心所言:“走進人民大會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來,好像一滴水投進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細小,感到海洋的無邊壯闊。”

的確,這是“敢教日月換新顏”的奇蹟,而這樣的奇蹟,可能永遠都不會有重演的機會了。只是索爾仁尼琴說過:“忘舊事者,失雙目。”

END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國國家地理、騰訊視頻、檔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