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汙水2022年排入海 綠色和平核能專家:可能影響臺灣海峽

日本3·11核災發生至今將近九年,仍需每日往反應爐注入冷卻水,再加上流經反應爐的地下水,每日都會產上至少上百噸的核廢料汙水,根據日本政府公佈的官方數據,目前已經有超過百萬噸的輻射汙水放置在儲存槽內。

福島核汙水2022年排入海 綠色和平核能專家:可能影響臺灣海峽

福島核電站核廢料汙水堆場。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日本政府卻因成本考量,計劃在2022年後開始將核汙水排入太平洋以減緩容納壓力,綠色和平資深核能專家肖恩·伯尼(Shaun Burnie)6日在我國臺灣舉行的記者會中指出,東京電力公司已經承認目前仍有可興建汙水儲存槽的土地,但為了節省成本計劃將核汙水排入太平洋,“其中含有低濃度的銫137,經由濾食動物、貝類吸收後可進入食物鏈,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與人類的健康。”

他表示,韓國和中國大陸都已經對於此事表達高度關注,呼籲周邊地區應儘快聲明立場,對日本政府施壓,要求日本應停止排放核汙水計劃,遵守國際公約。

福島核汙水2022年排入海 綠色和平核能專家:可能影響臺灣海峽

綠色和平資深核能專家肖恩·伯尼(Shaun Burnie)在臺灣舉行記者會。

研究:福島核汙水若排入太平洋 將影響東海和臺灣海峽

伯尼關注核能議題超過35年,為核裂變物質國際小組(IPFM)、核能產業現況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成員。福島核災後,他進駐日本長期追蹤調查福島核事故,除了調查海床沉積物受核災的變化狀況外,在今年揭露日本政府及東京電力公司計劃將核汙水排入太平洋的影響,引發韓國政府高度關注。

伯尼指出,受到核災汙染的汙水除了來自每日灌注反應爐的冷卻用水外,還有每日流經第一核電廠的地下水持續受到汙染,“東京電力公司每日注入反應爐的冷卻水超過200噸,平均每天流經的地下水則有150噸。”他指出,經過八年多的累積,現儲放在水槽中的核汙水已經超過100萬噸,“這些數據都是日本官方公佈,他們到今天還在持續興建新的儲存槽。”

然而,伯尼指出,日本政府跟東京電力公司目前提出來的計劃,儲存槽在2022年夏天就會飽和,“他們打算將受核汙染輻射汙水排放到太平洋中。”他說,日本政府跟東京電力公司都坦承這個計劃並沒有全面的使用可興建儲存槽的土地,“只是為了節省處理費用,根據日本產經研究院的調查,核災後續的善後經費可能高達81萬億日元,相當於8000億美金。”

伯尼表示,核汙染的汙水含有許多放射性元素,包含銫-137,“過去的研究認為汙水排放後洋流走向對於韓國、中國等地的近海影響不大,但去年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核災過後東海海域的銫-137有明顯上升,甚至影響到了臺灣海峽。”他指出,根據X. San Liang 與 Yineng Rong在2018年11月發表的海洋模擬數據指出,2011年隨著核汙水被排入大海的銫137,會循海流在2012年至2013年之間內抵達東海東部和臺灣北方海域,並在2014至2019年達到高峰。

“雖然比起日本沿海,臺灣島鄰近海域的輻射濃度較低,但仍然高於背景值,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伯尼說,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大約要儲放300年再排放才不會對環境造成太大的衝擊,“雖然民眾覺得福島核災過了一段時間,但其實我們仍在危機的初期,未來要面對的是數十年、上百年的問題,這是日本政府跟全世界都必須正視的長遠問題。”

伯尼呼籲周邊國家和地區應該針對排放核汙水的計劃向日本政府提出堅決的抗議和反對,“要求日本政府必須承諾核汙水長期儲存計劃,避免太平洋與東海受到核汙水的進一步汙染。”他強調,福島核汙水不會只是日本的內部問題,而是需要跟周遭會被影響的地區進行討論,並取得國際間的同意。

此外,伯尼也認為,福島核災造成的巨大風險,全球人類都應該從中學習教訓,“繼續使用核電是相當不明智的選擇。”他表示,向廢核方向進行能源轉型,積極發展穩健的再生能源才能對抗氣候變化、永續發展,“核能不應被當成是能源的選項之一,那些討論只是模糊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福島核災並沒有過去,對環境影響仍在持續,後續還有很漫長的災難。“周邊國家和地區政府必須強力阻止日本在2022年把核汙廢水排放到太平洋,這關乎了海洋生態的健康以及民眾的安全,中國大陸、韓國也都積極反對。”她表示,日本原本有54座反應爐,在福島核災後至今已經關停了45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