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有著“天下第一劍”的美譽。鮮為人知的是,在“越王勾踐劍”剛出土時,並沒有人發現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踐劍”。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起因

這事兒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乾旱。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沒想到挖到紀南城西北7公里處時,人們發現這裡的土層看上去有些與眾不同,這裡土質疏鬆,好像曾經被挖動過。人們認為這次發現的異樣土層下面,很可能藏著一座古墓。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望山一號楚墓內部景象(圖:《江陵望山沙冢楚墓》)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經過仔細勘測,發現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並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大約有50多座。就這樣,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發掘代替了。專家們把這一片古墓群稱為望山楚墓。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人們赫然發現,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當保管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吃了一驚。這把寶劍寒氣逼人,雖歷經2400餘年仍紋飾清晰精美,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劍,不料手指碰到劍刃上,竟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立刻流了出來。

誤認邵滑劍

如此鋒利之劍,是用作何處?劍的主人又是誰?一時不得而知。隨後,考古專家在近劍格處發現兩行八字鳥篆銘文,字體怪異。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指導工作的著名歷史學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方壯猷教授,與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對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

劍上的銘文是用“鳥蟲書”所書寫的。所謂鳥蟲書,又稱蟲書、鳥蟲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南方諸國的一種文字。經分析,“鉞王”就是越王,“自乍用鐱”表示是其親自監工並佩戴的。至於“鉞王”後面的兩個字人,按過去劍上發現銘文的慣例,應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壯猷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並認為邵滑可能是史書所記載的越王無疆的兒子越王玉。據此,他將此墓認作越王墓。

因此,“邵滑劍”之名就被初定了下來。

而對於方壯猷有關“邵滑”二字的意見,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上的其他文物工作者也有不同看法。於是,在方壯猷的領導下,工作人員立即將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臨摹、拓片、拍照,隨後,方壯猷於12月底,將這些資料及自己的看法,分別寫信給郭沫若、夏鼎、唐蘭、陳夢家、於省吾、容庚、商承祚等十幾位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徵求意見,請他們幫忙作進一步的鑑定。

郭沫若很快就寄來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壯猷的研究意見,認為那不能確定的兩個字就是“邵滑”。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然而,1966年1月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唐蘭寫下的信件裡,卻提出了一種新穎而有震撼力的意見。唐蘭認為,寶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踐,他認為這兩個難認的字為“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的通假字。因此此墓不可能是越王墓,應是楚墓;這方劍是楚滅越以後所得的越國寶物。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這個新穎的意見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2月28日,郭沫若覆信也明確指出:“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隨後,方壯猷將劍銘考釋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結論函告各位先生,同行的專家們也都認同了唐蘭的結論,於是,“越王勾踐劍”就這樣以嶄新的名字橫空出世了。

中國”劍“文化

論起中國的“劍”文化,可以說已經持續很多年了,為何名劍紛多,只有越王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呢?這越王勾踐劍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屬於越王勾踐劍的那段神奇過往。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相傳越王勾踐劍,亦名純鈞,乃十大名劍之一,純鈞被稱為“尊貴無雙之劍”,為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歐冶子此人,龍泉寶劍的鑄造者,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鑄劍大師。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竭而亡。

傳說可能略有誇張,但管中窺豹,也能看出越王勾踐劍的鑄造之難,工藝之精湛,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劍”也毫不遜色。

國寶重器

2500年後,非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傳承人沈新培跨越歷史時空再造國寶《越王勾踐劍》,與先秦大師歐冶子隔空對話,唱響千古文物佳話。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越王勾踐劍過去也曾出過複製件文創品,而這次發佈的越王勾踐劍白玉至尊版、碧玉尊貴版、青玉典藏版、純銅珍藏版,更為“尊貴”。

越王勾踐劍作為一代霸主用劍,代表了吳越青銅劍技術的巔峰。銅劍的製作不同於鐵劍,雖稱不上千錘百鍊,但劍身銅錫比例需要進行反覆調試,攸關劍身品質。再造《越王勾踐劍》展示中華傳統文化技藝,映射文化之美,經過再創作之後,成為一件美的藝術品,完美再現青銅時期輝煌。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越王勾踐劍》銅典藏版

再造國寶《越王勾踐劍》工藝精美絕倫

細節無與倫比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

正面雕刻“越王勾踐劍”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內刻間隔同心圓飾

同心圓中圈雕刻湖北省博物館標識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劍柄長8.4釐米,飾饕餮紋

劍長47.2釐米,劍身飾菱形花紋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近劍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

“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曾被郭沫若錯認

集國寶文物、大師、珍稀和田玉於一身

實現多重價值的統一

《越王勾踐劍》的再造,實現了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完美統一。它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中曲中帶直、柔中帶剛、能屈能伸的思想內涵,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勵精圖治、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