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朋友圈切忌文藝腔:堆砌辭藻,無病呻吟

“文藝腔”原指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藝青年們生硬的歐化或日化的語言。現在是指一種不自然的文風,以及與現實語言有一定距離的、書面化的語言方式。做作、矯情在口語中被與時俱進為“文藝腔”,說某人全家都是文藝腔近於問候別人全家,有種文人的惡毒。

——以上來自於“文藝腔”的百度百科頁面。

發朋友圈切忌文藝腔:堆砌辭藻,無病呻吟

雖然網絡上有大把大把的文藝青年,將惆悵又孤獨的文藝腔美句作為自己的個人介紹,QQ簽名,或者朋友圈自拍文案,但搞藝術的普遍都不會以“文藝腔”為美,就像詩人都不怎麼樂意看到自己的詩歌爛大街。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先有了文藝,才有了文藝腔;後來文藝沒了,只剩下腔了。

雖然人人都想寫出力量,想拍出真實,想譜出幻覺,而不僅僅是文藝……

但力有未逮時,還是紛紛落入文藝腔的陷阱。尤其國產電影,簡直就是文藝腔的重災區!

發朋友圈切忌文藝腔:堆砌辭藻,無病呻吟

《少年的你》已經是非常優秀的國產電影了,小六哥也很喜歡。但捂著良心也要說,臺詞是真的弱啊!短板得忒明顯了!警察大哥一邊開車一邊給陳念講大道理的時候說:“長大就像跳水,閉上眼睛什麼都別想,往河裡跳,河裡有石頭,有沙子,有蚌殼。但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

電影院裡看到這句話真的很容易出戏吧!

小六哥不是說警察就不能有詩意,但在車上和一個剛遭受過校園暴力的迷茫小孩進行如此文藝腔的對話,著實刻奇又尷尬。日常語言突然抽離,人物從現實背景中凸浮,這一慕失去了說服力和真實性,臺詞的力量感也大打折扣。

其實您就算只說一句:“沒事兒啊,大人都是這麼長大的”,也行啊。

再看韓寒的大作《後會無期》,也不用把臺詞單拎出來了。借用第十放映室的評價:

類型是文藝範兒的公路電影,氛圍是文藝範兒的小憂傷、小迷茫與小感動,上路的是文藝青年,一路上遇見的都是文藝女青年、文藝小姐和文藝騙子,就連賈樟柯客串的黑道大哥,一張口就是‘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的文藝腔,類似的文藝範兒金句在片中更是一抓一大把,將《後會無期》稱為年度華語電影“金句王”絕不過分。但文藝範兒在韓寒這部影片裡,並不意味著對社會、人生、理想、現實以及人性有什麼獨出機杼的系統性表達或者獨特視角,而是一種極有欺騙性的商業包裝,讓觀眾很容易沉浸在碎片化的感動、感悟與笑料中,而不去在意影片的諸多漏洞,不去在意影片思想內核空洞無物的實質,看完後也說不出影片到底講了什麼。尤其是作為一部公路片,這些人上路時是什麼樣,到了路的終點依然是什麼樣,毫無思想變化和性格塑造可言,還有比這更空洞、更低劣的公路片嗎?

小六哥呱唧呱唧鼓掌,什麼是文藝腔的反面?這就是。語言乾脆簡明,節奏流暢,諷刺辛辣不失幽默……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言之有物!

歷數古往今來的大家,以一口文藝腔行天下的,多半玩不過好好說人話的。

發朋友圈切忌文藝腔:堆砌辭藻,無病呻吟

瓊瑤小說裡,什麼人都張嘴風花雪月,閉嘴之乎者也,王子公主和販夫走卒說著一模一樣的文藝腔。這現實嗎?

反觀金庸,王子說王子的話,江湖草莽說江湖草莽的話,你絕不會把蕭峰的臺詞錯認成段譽的。

難道金庸不能文藝嗎?當然不是。金庸也可以文藝的,比如《白馬嘯西風》的最後一段:“白馬帶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最後一句,是多少文藝青年的心頭好。但金庸絕不會濫用這種文藝,更不會寫一些宛如空中樓閣的的文藝腔“金句”。《白馬嘯西風》的最後一段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在此之前有整整十章的鋪墊。李文秀愛而不得,失去所有,於是才會說“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若非如此,這麼寫就是無病呻吟了。

總而言之,文藝腔的創作者們,總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展現文藝少青中年的痛苦、孤獨和自戀的舞臺。卻忘了現實生活並不是舞臺,現實中的人,也不會一成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