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小丑的角色最初是在1940年4月出現在第一部“蝙蝠俠”系列漫畫裡,這個角色的標準形象是綠色頭髮、庸俗的著裝以及永遠掛在臉上的痴笑。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很多出色的演員都曾經演繹過這個角色。

傑克·尼科爾森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他在1989年蒂姆·波頓導演的科幻片《蝙蝠俠》中飾演小丑,這部電影令尼科爾森贏得了新一代的粉絲,“可曾在月光下與魔鬼共舞過?”成為當年的流行語。尼克爾森也從票房收益中分得1億美元。2007年,尼科爾森在接受《君子》雜誌訪問時曾說過:“我對自己扮演小丑時的表演特別自豪,我將它看作是一種波普藝術。”

希思·萊傑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這名已故的澳大利亞演員在2008年《黑暗騎士》中的表演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甚至在他去世後仍然為他贏得一座奧斯卡小金人。他對小丑的演繹,靈感分別取自於弗蘭西斯·培根的畫作、朋克搖滾音樂家席德·維瑟斯,以及《發條橙》裡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希思·萊傑大膽地將小丑重塑成了一個無政府主義的亂世代言人。“小丑的角色實在太好,無法拒絕,”萊傑在2007年曾說,“我當時就知道,它是可以作全新演繹的。”

傑瑞德·萊託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憑《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萊託在2016年的《自殺突擊隊》(中飾演的小丑只是一個邊緣角色,但是他參考已故音樂人大衛·鮑伊氣質的演繹仍然令人驚悚。萊託曾向BBC表示:“你可以有綠色頭髮,有白色皮膚,有瘋癲的笑,但是我覺得你必須要重新開始,走一條全新的路。”

小丑這個角色早已成為反派的代表。多年來的創作者們的共同塑造讓這個犯罪之王越來越有魅力,不同的動畫、劇集、電影、遊戲裡各位表演者也已經用自己的方式演繹了這個癲狂的反派。不過大多數作品裡小丑都是作為蝙蝠俠的對立面存在,有時候還只是一個襯托,並沒有太多自己獨自擔綱主角的機會。

因此,完全屬於小丑自己的電影受到很多的關注和期待,後續的預告和斬獲的獎項更讓《小丑》的相關討論火熱。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反派?

人們對於像小丑或者《星球大戰》裡的黑武士這類“壞蛋”所表現出的著迷,是因為這些反派打破了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身上的個性與自由的特徵吸引著我們。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談到小丑的魅力所在,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分析:“他是一個虛實難辨的角色,你永遠猜不出他到底是在開玩笑還是認真的,他代表著無法無天、混亂無序,而且他無慾無求,小丑代表著一種自由,誠然他是個壞人,在我們的影片中他也是個壞人,但人們喜歡的可能是這種自由感。”

這部自1999年《搏擊俱樂部》上映以來大型電影公司發行的最激進的電影,《小丑》的負面影響愈演愈烈。

七年前,一部蝙蝠俠系列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公映時發生一起槍擊案,一名男子在人群開槍射殺,導致12人死亡和70人受傷。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10月4日,《小丑》上映當天,全美如臨大敵。紐約、芝加哥這些大城市都向院線增派了警力,有的全副武裝在門口巡邏,有的便衣入場,時時刻刻地盯著觀眾席,隨時準備出手制敵。

政府和警察不喜歡這部電影,但觀眾和評委們喜歡

2019年9月,《小丑》一舉拿下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改寫了漫改電影從未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歷史。

對於即將到來的美國頒獎季,出品方華納顯得底氣十足,為《小丑》申報了16項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視效、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原創配樂等多個獎項。

這部電影以哥譚市為背景,那是一個混亂、絕望,犯罪到處滋生蔓延的城市,市民遭受著嚴重的絕望,和極端的財富不平等,像極了70年代年代的紐約。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主人公亞瑟是一個扮演小丑的演員,而在別人眼裡,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丑”。從觀眾見到他的那一刻起,就很清楚:無論他的身體還是他的精神,都已扭曲了。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這個精神不太正常的年輕人,在尷尬的時刻常常不合時宜地大笑——被人誤解時、身處危險時、極度悲傷時......他通過解釋的方式拿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原諒我的笑聲”。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瘦弱的身體,扭曲的靈魂,他成了人人欺負的怪胎。

穿著小丑服裝工作的亞瑟被一群街頭混混毆打-然後幾乎被解僱,因為他們偷走了他為客戶旋轉的廣告牌;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在公交車上逗孩子開心,卻被孩子的母親呵斥;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在家中,亞瑟還有一個精神狀態同樣病態的母親潘妮要照顧。

他唯一的樂趣,是每天晚上正在電視上觀看約翰尼·卡森風格的脫口秀主持人穆雷·富蘭克林(Murray Franklin)(羅伯特·德尼羅飾)。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喜劇演員,登上穆雷的節目。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甚至他還幻想著他參加了穆雷的節目,並穆雷在節目中有著親密的互動和交流。

亞瑟的同事藍道送給了他一把手槍用來防身,他內心惡的一面開始被喚醒。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亞瑟很喜歡自己的槍,甚至去兒童醫院表演時都隨身攜帶。表演時,他不小心把槍露出,嚇壞了兒童醫院的工作人員。這一次,老闆果斷地辭退了亞瑟。

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壞事在亞瑟身上發生,他開始變得憤怒。

在地鐵上,亞瑟遇到了三個華爾街經紀人調戲同車廂的乘客,此時亞瑟的顛笑病再次不合時宜的發作,三個怪叫著包圍了亞瑟,亞瑟決定不再忍受欺凌,他掏出手槍,快速幹掉了這三個人。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地鐵殺人事件激化了哥譚隱藏的階級對立與貧富差距的危機,小丑成為了社會革命的象徵。

在享受到憤怒之下殺人的快感後,人性的惡開始一點一點的釋放出來。亞瑟變得更加自信起來,這讓他有勇氣跑去親吻暗戀已久鄰居蘇菲。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蘇菲與亞瑟在電梯裡相識,一個有趣的手勢拉近了他們的關係。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蘇菲是個單身女人,有一個年幼的女兒。亞瑟邀請了蘇菲去俱樂部看他的演出,兩人還一起逛了街。

亞瑟的表演並不順利。

在俱樂部的脫口秀表演中,亞瑟一上臺顛笑症就發作,自己準備的段子也毫無笑點。不過最後他還是彌補了失誤並完成了表演。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亞瑟的母親因中風住了院,在醫院裡的電視中,播放著亞瑟最喜歡的穆雷的節目。不過這次穆雷開涮的目標對準了自己,他在節目中播放了此前亞瑟在俱樂部出糗影片,並對亞瑟大加嘲諷。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出於對失敗的現實的一種彌補,他幻想了這一切。他幻想了自己成功的表演,也幻想了他和蘇菲之間的情愫。蘇菲和他之間並無聯繫,他與蘇菲發生的種種都只是他的一廂情願罷了。

一直以來,亞瑟的母親都在告訴亞瑟一個事實:自己是湯姆斯韋恩的傭人,韋恩對自己很好,在她困難時會幫助她。她不停的給韋恩寫信,希望韋恩能夠幫助自己一家。這天,亞瑟偷看了母親寫給韋恩的信,卻發現了一個大秘密:原來自己是母親和韋恩的私生子。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亞瑟生氣的找到韋恩,質問他為什麼不願意幫自己的母親。而韋恩並不承認亞瑟是自己的兒子,他告訴亞瑟,母親的故事都是她自己臆想出來的。


亞瑟找到了醫院的檔案,他發現自己確實是被母親領養,而且還發現自己小時候遭受到虐待,這一切讓他明白「原本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但現在我發現原來是一出喜劇(I used to think my life was a tragedy, but now I realize, it's acomedy)」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亞瑟心中的兩個 “父親”的形象都坍塌了:自己是母親收養來的孩子,並不是母親所說的湯姆斯韋恩;而那個在自己心目中扮演著父親角色、在節目上給自己鼓勵的穆雷,也嘲笑他是個可悲的小丑。


這一天是亞瑟最糟糕的一天。他生命中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心底惡的野獸徹底掙脫了鎖鏈。他給自己畫上了小丑妝容,然後染上了綠色的頭髮,從那一刻起,他從亞瑟變成了小丑。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他對這個世界沒有了一絲留戀,有的只是仇恨、憎惡。他要報復這個世界。

他去醫院殺死了那個曾經虐待自己的母親,又殺死了向老闆告狀的同事藍道,並放走了一直都對他和善的侏儒同事(在這裡,侏儒成了哥譚「善」的象徵)。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電影的高潮中,亞瑟開始憤怒地吶喊,這一刻,他不僅僅代表著自己,還代表了被欺壓、被忽視的弱勢群體。他與穆雷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終,他在直播中開槍射殺了對方,親手結束了自己曾經的偶像的生命,也讓整個城市陷入了狂熱之中。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而當他被逮捕移送時,街頭的小丑追隨者把他救了出來,在眾人的歡呼與擁簇中,他口吐鮮血,在被撞爛的警車上重新站了起來。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此刻,那個膽小、壓抑、痛苦的亞瑟死了,永遠地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小丑,是引爆了一座城市的全面暴動,對於示威者們猶如精神圖騰一般的神話。一支慢舞之後,小丑用嘴裡的鮮血,給自己塗上了一個燦爛的微笑。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作為本片的製片人,馬丁·斯科塞斯對電影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可以說,《小丑》與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出租車司機》在劇情的整體走向和人物情感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亞瑟一個人在家裡把玩槍的動作以及自說自話的臺詞,與《出租車司機》主人公如出一轍。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兩部電影中都有相同的手勢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巧的是《出租車司機》的主演羅伯特·德尼羅也在本片出演了主持人穆雷。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小丑》描述了一個社會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一個具有精神疾病的年輕人,被他身邊那些有能力幫助他的人忽視了,而且還不斷的、一次次的令他失望。這部電影其實也針對當前病態、冷漠的權力和統治體系,表現出了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厭惡的哀嚎。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電影之所以讓人不安,是因為我們和亞瑟一樣,都有負面想法。在這個日益瘋狂的世界中,我們大家都在某種方式上掙扎,只是我們保持著某種形式的理智。

小丑說:對錯是“你們”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們”定的,憑什麼 “我們”要活在“你們”制定的標準裡?“你們”憑什麼以為“我們”會永遠像個乖孩子一樣,安靜地任憑“你們”擺佈?

小丑並不值得同情,因為他的體內有著不安與邪惡的種子。但是亞瑟轉化成大反派小丑,整個哥譚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亞瑟經常受到社會上各個年齡段及其所屬群體的身心傷害。就像出租車司機特拉維斯·比克勒稱自己為“上帝的孤獨者”一樣,亞瑟絕對是“哥譚的孤獨者”。他只是在尋求與人的互動,但可悲的是,他只能通過把臉畫成小丑並通過暴力表現哥譚的虛偽和不道德來獲得這種互動。

影片結尾,哥譚暴怒的市民圍住了湯姆斯韋恩一家,開槍打死了韋恩夫婦,剩下了驚恐萬分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這是電影與DC漫畫唯一的關聯。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國外有影迷發現電影一開始亞瑟出現在心理醫生的辦公室時間顯示為「11點11分」,而後亞瑟在醫院用頭猛撞房間門,恰巧時間顯示也是「11點11分」,難不成亞瑟沒有走出這個時間,一切都是他在回憶的幻想?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小丑》:最迷人反派的誕生

「11點11分」總不是巧合吧?還有一次出現「11點11分」是在亞瑟被老闆開除,他打壞的那個座鐘,一樣顯示這個時間。

這三次出現「11點11分」,應該是暗示撲克牌中鬼牌「Joker」的彩蛋。另外,亞瑟在劇中開了11槍,所以「11」這個數字的意義,應該與回憶時間無關,都是指向鬼牌「Joker」的彩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