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導語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公元1884年8月23日,法國遠東艦隊以第一輪杆雷艇奇襲和第二輪艦炮的飽和攻擊將駐防馬尾港的福建水師重創(注意:福建水師的11艘主力軍艦,9艘在海戰中直接被擊毀)。從軍事層面看,福建水師的軍備規模化和艦隊指揮系統已經完全癱瘓。

其實,法國遠東艦隊早在8月初便擬定登陸基隆港,並以基隆港為戰略縱深跳板,節制清廷的南方海權。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福州船政局製造的“萬年清”號兵商兩用船(複製品)

不過,法國遠東艦隊的兩批登陸部隊都遭到基隆港海岸重炮的堵截,法軍總司令孤拔只好將艦隊轉入馬尾港。(注意:法國遠東艦隊的戰略目標不單是消滅福建水師,更要控制遠東第一造船廠——福州船政局,從而完全中斷南方多個海軍港口的軍備維護及建造進程)

在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中有一個歷史細節,福建水師與遠東艦隊在未正式開戰時就同處馬江流域,並且清廷下達“彼若不動,我亦不發”的滑稽軍令。換言之,清廷直接將馬尾港的海域防線向遠東艦隊敞開,福建水師的側翼完全暴露在遠東艦隊的重炮覆蓋範圍內,背靠海岸炮臺的福建水師卻未先行對法艦進行戰略打擊。(世有俗語: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至於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慘敗的具體原因,著重從軍艦武備系統(外在原因)和全局戰略觀念(內在原因)為海戰切入點。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夕陽下的黃龍旗

福建水師vs遠東艦隊(艦艇武備差異化)

眾所周知,在北洋艦隊未正式完成近代化軍備變革時,福建水師不僅是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機動防禦艦隊”,也是艦炮量最多的艦隊(注意:為何不稱福建水師為戰略攻擊型艦隊,其主要原因是清廷軍事系統的腐敗和戰略格局狹窄)。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等都是以沿海區域為防禦陣線,拱衛內陸,並未具備遠洋打擊能力。

雖然福建水師的軍艦及艦炮都基本實現國產化,但是,最大問題便是福建水師軍艦的殼體大多為木質結構,僅有動力艙室外部有輕裝甲覆蓋。從動力輸出端看,木質艦採用的立式蒸汽機比鐵甲艦採用的複式蒸汽機航速較慢,防護效果也不及鐵甲艦。

為證明艦艇裝備差異化對海戰格局的影響程度,我特意以遠東艦隊的凱旋號、杜居土路因號、費勒斯號、德斯丹號、窩爾達號五艘等級不同的巡洋艦作為參數對比組項。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福建水師(可見大多為木肋軍艦)

  • 艦艇火力配置單元

凱旋號裝備4門240mm口徑艦防主炮、6門140mm口徑副炮等21門各型後膛火炮,杜居土路因裝備10門各型後膛火炮,窩爾達(法國遠東艦隊旗艦)裝備9門各型艦防火炮。費勒斯號和德斯丹號均裝備5門輕、重型火炮,整個艦隊擁有77門火炮。

福建水師中只有揚武、永保、琛航三艦擁有與法國遠東艦隊相抗衡的基準火炮量,三艦的總量為17門(注意:其中揚武艦獨佔11門,揚武艦與杜居土路因、費勒斯、德斯丹三艦同屬一等巡洋艦,但是揚武艦屬於無防護巡洋艦)

法國遠東艦隊配備具有裝甲防護的固定鑲嵌式阿姆斯特朗後膛重炮,而福建水師依然採用人力推動的威斯窩斯前膛炮(注意:威斯窩斯炮屬英國阿姆斯特朗炮系列,炮管內膛呈六角形),炮臺完全無裝甲防護,一旦遭受多點攻擊,產生的衝擊波也會毀壞艦體。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阿姆斯特朗式大型前膛炮

法國遠東艦隊採用重炮和速射炮(以哈奇開斯速射炮為主)協同攻擊,將火力優勢展現的淋漓盡致。直到甲午戰爭,清廷軍事系統依然沒有認清速射炮的優勢,保守地認為重炮的火力優於速射炮。(注意:甲午海戰中,只有定遠、鎮遠兩艦配備少量的速射炮)

  • 艦艇機動航速單元

凱旋號以主機功率2400匹馬力輸出12.7節的航速,窩爾達號以主機功率1000匹馬力輸出約10節的航速,費勒斯號和德斯丹號均以主機功率2790匹馬力輸出約13.5節的航速。

從史料來看,福建水師中最精銳的揚武艦航速為12節,其餘炮艦的航速維持在10節。以凱旋艦為主的法國遠東艦隊和以揚武艦為核心的福建水師整體航速相差約2節,換言之,福建水師在馬江流域隨時會被遠東艦隊分割而殲滅。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水師的揚武等軍艦都是法國工程師督造的,那麼,

遠東艦隊自然知曉揚武艦的整體防護區間,並以重炮集中攻擊裝甲薄弱點,從而摧毀福建水師的軍事基地,掃清法軍北上的海上堡壘。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揚武艦(複製品)

簡要分析完法國遠東艦隊和福建水師的艦艇軍備差異,再從戰略格局看待兩方艦隊在馬尾海戰的勝敗得失!

遠東艦隊主戰型戰略思維vs福建水師迎戰型戰略思維

自“觀音橋事件”後,法國遠東艦隊正式進駐馬江流域就行巡查。(注意:馬尾港的海岸炮臺、水兵宿舍、軍火庫等都成為法艦的偵查目標)

在部分史料中,大多出現法軍使用魚雷艇攻擊福建水師的情況。實際上,法軍在海戰中使用的是杆雷艇,外形十分接近魚雷艇,具有非常好的機動攻擊能力。杆雷艇與鐵甲巡洋艦組成的特混戰鬥群能夠有效打破敵艦陣型包圍圈,從而為巡洋艦實現側翼包抄爭取時間。(注意:馬江海戰中的杆雷艇為27米型的45、46號,艇端的杆雷作為唯一的攻擊武器)

馬尾港海域退潮後,遠東艦隊立刻起錨轉移戰艦攻擊方位,並以單縱型陣包圍港區內的福建水師。(注意:單縱陣型的優勢便是將全艦的火炮得到極致運用,形成一個輕、重型武器連續輸出的火力網)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馬江海戰中法軍的杆雷艇

面對法國遠東艦隊逐漸轉移航向,水兵都明白法艦在調整攻擊方向。清廷福建海疆大臣張佩綸並未對福建水師發出戰鬥預警信號,清艦的艦炮彈藥也未充足供應。直到遠東艦隊起錨後,將炮口轉向福建水師,艦隊高層才意識到法艦的戰略目的是扼制南部海域,並將救援艦隊阻擋在臺灣海峽北側。

揚武艦為打開缺口,避免福建水師遭到全殲。即把艦尾對敵調整成艦舷對敵狀態,在暴露薄弱側翼的同時,也儘可能發揮多處主副炮集中攻擊的優勢。(注意:“揚武艦”船尾共裝備2門100mm口徑的威斯窩斯前膛炮,此炮的最大劣勢便是十分笨重,需要將炮沿軌道運至炮位,且炮位完全在無防護的露天甲板上,攻擊效率受到抑制)

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艦被杆雷艇三次襲擊,左側船舷處水位裝甲破裂,導致動力艙室癱瘓,隨即失去作戰能力而擱淺,福建水師由此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注意:隨同揚武艦作戰的“伏波”炮艇和“藝新”炮艇先行撤向閔江上游的林浦,導致馬尾港衛戍力量遭到削弱

)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中法馬江海戰

福建水師殘餘炮艇在“福星艦”管帶陳英的帶領下,組成一支快速炮艇縱隊呈單縱陣型進攻法艦。(注意:炮艇縱隊只有福星、福勝、建勝三艦)

陳英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遂下令全艦呈衝鋒陣型欲撞擊“窩爾達”號。(陳英在馬江海戰中的愛國表現,時隔十年後,在黃海海戰中,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效仿)

法國遠東艦隊發現“窩爾達”號遭到清軍炮艇的合圍攻擊,遂調整重炮攻擊方向。並以益士弼、蝮蛇、野貓三艦發射速射炮救援“窩爾達”號。露天炮臺甲板的設計導致炮臺被毀後,清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攻勢(注意:福建水師的前膛火炮射速為每分鐘1發,而遠東艦隊的後膛火炮射速為每分鐘6-8發,形成每分鐘相差5-7發的射速差異,法艦的火力優勢顯然可見)

福星艦在衝擊過程中被杆雷擊沉,由此來看,整個馬江戰場具有主動攻擊能力的清軍艦艇非毀即傷,馬江流域完全被遠東艦隊控制。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福州馬尾(馬江海戰舊址)

當然,不免有人會感到疑惑,在馬江海戰過程中,為何臨近的廣東水師見死不救?

其實,從軍艦的近代化程度來說,廣東水師的戰艦參數是低於福建水師的。(注意:廣東水師中大多數是魚雷艇,少量的炮艇多是防護沿海、拱衛內陸)

中法戰爭爆發前,福建水師的戰艦總噸位約為9800噸,實為清朝最具戰鬥力的艦隊。清軍北方的其他艦隊馳援距離過長,並且容易遭到法艦外圍部隊的偷襲(法國遠東艦隊的雷諾堡和梭尼號兩艘巡洋艦在金牌水道警戒),無法有效節制遠東艦隊的銳利攻勢。

其實,早在遠東艦隊進駐馬江流域時。福州船政局便命令駐防廣東的“飛雲”、“濟安”炮艇(同屬伏波級炮艇)和駐防福建沿海的“振威”炮艇(同屬湄雲級改進型炮艇)回防馬江下游的閔海關,不過進入馬江流域的法艦卻早就聚集在三艦周邊,清軍炮艇隨時會被法艦殲滅。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中法海戰中的羅星塔炮臺

當然,福建水師的三艘炮艇所裝備的老式前膛火炮也難以對抗法艦的新式後膛重炮。

據中法戰爭史料記載:閔海關的三艘清軍炮艇共裝備3門160mm口徑前膛炮,8門120mm口徑前膛炮。法艦隊的杜居土路因、德斯丹、維拉三艦共裝備2門190mm口徑後膛炮,19門140mm口徑後膛炮。

果不其然,馬江流域的“窩爾達”發出進攻信號後,三艘炮艇被悉數擊沉,閔海關也成為法艦增兵的通道,法艦總司令孤拔認為馬江上游的清軍艦艇無疑是做困獸之鬥。

那麼,馬尾港的陸地炮臺為何沒有為清軍艦艇減輕炮火攻擊呢?

其實,從蒐集的資料來看,清軍的陸地炮臺對支援福建水師的戰略意義並不大。最大的臨江炮臺和長樂象嶼炮臺互為犄角,進而控制閔江。(炮臺裝備約7門克虜伯要塞炮)

馬江海戰爆發後,清廷陸軍防守的三處行營炮臺協同兩處堡壘炮臺支援海面戰鬥。但是,清軍的多門要塞炮建於堡壘中,射擊角度只能覆蓋一個區域,(注意:清軍炮臺也就存在極大射擊盲區)造成炮臺的戰略作用降低,最後均被法軍陸戰隊炸燬。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中法馬江海戰古戰場示意圖

法國遠東艦隊搶佔馬尾造船廠後,福建水師殘存的兩艘道爾頓式炮艇也被杜居土路因號巡洋艦先後擊沉。福建水師僅在開戰不到20分鐘的時間,主力軍艦幾乎全軍覆沒,福建沿海完全被法艦控制。

反思

從個人理解來說,馬江海戰猶如一場正大光明的“遭遇戰”模式。兩支艦隊未開戰前處於同一江面,敵我雙方的艦炮甚至不用瞄準就能輕易擊中對方艦體,如同一場白刃戰。

內河上的海戰,陣型、指揮都無法發揮決定作用。只有搶佔先機,並依託強大的艦炮火力才能在短時間摧毀敵方艦隊的防禦陣線或者攻擊陣型。

張佩綸作為福建水師最高指揮官,在戰事臨近時未對敵艦動向作出應對策略,並以“可以開戰,但不可以先開炮”的滑稽戰略思維抑制福建水師迎戰的積極程度,從而造成法軍艦炮起,而清軍艦未起錨的戰略機會轉移的局面。

歷史解密:解析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的成敗得失

馬江海戰中清軍的馬限山炮臺

從軍備角度看,在海戰中,軍艦的艦炮需要對覆蓋目標進行連續的火力輸出,減輕敵方艦炮的炮彈輸出量,古老的前膛火炮必然會敗於後膛火炮。(正如一戰、二戰期間,多國軍艦裝備的都是後膛炮,後膛炮也便於炮手在炮尾進行瞄準,校驗,填彈,發射等程序)

福建水師將前膛火炮在軍艦上的超齡使用,本身就給法國遠東艦隊突破清軍炮火防線找到契機!

馬江海戰只是中法戰爭的一個縮影,卻讓清廷認清勢必要組建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海洋艦隊,拱衛國家海防。(公元1888年,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正式成立)

文:歷史小記者,參考《清史》及中法戰爭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