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奇之——姚坤(裴鉶著,狐精報恩的故事)

狐精報恩

唐文宗太和年間,有個隱士叫姚坤,不追求榮耀和顯貴,常常以釣魚來尋求舒適,住在東洛萬安山的南邊,以彈琴和喝酒自得其樂。

他的鄰居有個獵人,常常捉些狐狸和兔子來謀生。

姚坤性情仁愛,經常收買下來再放了它們,這樣活下來的有幾百只。

姚坤從前有座莊園,典賣給嵩嶺的菩提寺,姚坤就靠這些錢來贖買狐兔。

唐傳奇之——姚坤(裴鉶著,狐精報恩的故事)

那個管理莊子的和尚惠沼做事兇狠,曾在空曠處挖井深幾十丈,扔進幾百斤黃精,找人試著吃,觀察那人的變化。

於是想辦法把姚灌醉了,扔到井裡,用石磨塞住井口,等姚坤醒過來,沒有辦法出去,只是餓了就吃黃精罷了。

這樣過了好幾天,忽然有人在井口召喚姚坤的姓名,對姚坤說:“我是狐狸,感

謝你救活了不少我的子孫,所以來教你出去辦法。我是一隻能通天的狐狸,最初的時候在荒墳的洞穴裡住,因為上面有個小孔,能看見天河的星星,我心嚮往之,恨的是身子不能飛上天去,於是凝神注視星星,忽然不知不覺中飛了出去憑空駕雲,飛上天河,看見了仙官就向他行禮。你只要能澄清精神消除雜念,專心致志地想那玄妙虛無的道理,象這樣精微準確地去做,不用三十天自然就會飛出來,即使孔洞極小,也沒有妨礙。”

唐傳奇之——姚坤(裴鉶著,狐精報恩的故事)

姚坤說:“你是根據什麼說這些的呢?”

狐狸說:“你沒聽《西升經》裡說:‘精神能使形體飛起來,也能移動大山。’你好好地努力吧。”說完就離開了。

姚坤相信它的說法,照著去做,大約一個月,忽然能從石磨的孔洞中跳出來。

就去見那管理莊園的和尚,和尚大吃一驚,看那井象原來一樣,和尚對姚

坤很禮貌並詢問是怎麼回事。

姚坤說:“只是在裡面吃了一個月的黃精,就身體輕飄飄地象神仙一樣,自然就能飛出來,小孔洞也沒什麼妨礙。”

和尚相信了他,讓弟子用繩子把自己送到井底,和弟子約定一個月以後來看他。弟子們照他說的做,一個多月後來看他,和尚死在井裡了。

姚坤回家十多天,有個女子自稱叫夭桃,來見姚坤,說是富人家的女兒,不小心

被少年引誘出來,少年失去了蹤跡自己不能再回家,願意嫁給他。

姚坤看她容貌姿態豔麗美好,甚至於書籍文章,都能理解其精妙要害,姚坤很喜歡她。

後來姚坤去應考,帶著夭桃進京城。

唐傳奇之——姚坤(裴鉶著,狐精報恩的故事)

到了盤豆館,夭桃不高興,拿過筆在竹簡上寫了一首詩說:“很久以來到這人間來塗脂抹粉,想捨棄脂粉只會使面容更加悽慘,縱使現在仍在仙府青丘之中,沐浴在這月光之下,我已經不是從前那個梳著高聳髮髻的人了。”然後久久地吟詠,姚坤也好象突然地覺悟了什麼。

忽然有個叫曹牧的人派人牽著一隻良種狗,準備獻給裴度,進入館裡來。

狗一看見夭桃,憤怒地掙開鎖鏈,一聳身跳上臺階,夭桃也變成狐狸,跳上狗背掏狗的眼睛,狗非常害怕,跳著叫著跑出館門,朝著荊山奔竄。

姚坤很害怕,追趕了幾里地,狗已經死了,狐狸也不知去了哪裡。

姚坤心情低沉悲傷惋惜,太陽落山了也沒走一步。

到了夜裡,有個老人帶著美酒來見姚坤,說是老相識,喝完酒,姚坤也不清楚相識的原因。

老人喝完酒,做了個長揖離開了,並說:“也足夠報答你的恩情了,我的孫女也沒有事。”

就不見了,姚坤才知道是狐狸。以後就沒有消息了。

【原文】太和中,有處士姚坤不求榮達,常以釣漁自適。居於東洛萬安山南,以琴尊自怡。其側有獵人,常以網取狐兔為業。坤性仁,恆收贖而放之,如此活者數百。坤舊有莊,質於嵩嶺菩提寺,坤持其價而贖之。其知莊僧惠沼行兇,率常於閴處鑿井深數丈,投以黃精數百斤,求人試服,觀其變化。乃飲坤大醉,投於井中。以磑石咽其井。坤及醒,無計躍出,但飢茹黃精而已。如此數日夜,忽有人於井口召坤姓名,謂坤曰:“我狐也,感君活我子孫不少,故來教君。我狐之通天者,初穴於塚,因上竅,乃窺天漢星辰,有所慕焉。恨身不能奮飛,遂凝盼注神。忽然不覺飛出,躡虛駕雲,登天漢,見仙官而禮之。君但能澄神泯慮,注盼玄虛,如此精確,不三旬而自飛出。雖竅之至微,無所礙矣。”坤曰:“汝何據耶?”狐曰:“君不聞《西升經》雲:‘神能飛形,亦能移山。’君其努力。”言訖而去。坤信其說,依而行之。約一月,忽能跳出於磑孔中。遂見僧,大駭,視其井依然。僧禮坤詰其事,坤告曰:“但於中餌黃精一月,身輕如神,自能飛出,竅所不礙。”僧然之,遣弟子,以索墜下,約弟子一月後來窺。弟子如其言,月餘來窺,僧已斃於井耳。坤歸旬日,有女子自稱夭桃,詣坤。雲是富家女,誤為年少誘出,失蹤不可復返,願持箕帚。坤見其(“其”原作“之”,據明抄本改。)妖麗冶容,至於篇什書札(“書札”原作“等禮”,據明抄本改。)俱能精至,坤亦念之。後坤應制,挈夭桃入京。至盤豆館,夭桃不樂,取筆題竹簡,為詩一首曰:“鉛華久御向人間,欲舍鉛華更慘顏。縱有青丘今夜月,無因重照舊雲鬟。”吟諷久之,坤亦矍然。忽有曹牧遣人執良犬,將獻裴度。入館,犬見夭桃,怒目掣鎖,蹲步上階,夭桃亦化為狐,跳上犬背抉其目。大驚,騰號出館,望荊山而竄。坤大駭,逐之行數里,犬已斃,狐即不知所之。坤惆悵悲惜,盡日不能前進。及夜,有老人挈美醞詣坤,雲是舊相識。既飲,坤終莫能達相識之由。老人飲罷,長揖而去,雲:“報君亦足矣,吾孫亦無恙。”遂不見,坤方悟狐也,後寂無聞矣。(出《傳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