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在四位老科學家聯名建議上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禮讚70年

中國紀檢監察報 記者 程威

第一條,“外國大罵”;第二條,“國內大罵”;第三條,“準備被他們佔去幾大塊根據地”……第十一條,“天災流行,赤地千里”;第十二條,“經濟困難”……第十七條,“其他意想不到的事”。

1945年5月,黨的七大召開,面對抗戰即將勝利的局面,毛澤東卻一口氣列舉了可能出現的“十七條困難”,強調在看到光明的同時,更要準備困難,“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飽經患難所形成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質,深深根植於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將憂患意識融入血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攻堅克難、百折不撓。

“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這是千百年來淮河流域人民對淮河的最深記憶。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百業待興,但黨中央著眼長遠,要求根治淮河水患。1950年7月至9月,兩個月內,毛澤東就治淮問題作出4次批示。1951年5月,他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中共中央專門召開多次治淮工作會議,確定治淮工作的方針和原則。

1952年1月,淮河中游、淠河上游,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壩”的佛子嶺水庫開工。以治淮委員會工程部部長汪胡楨為首的中國專家建議採用混凝土輕型連拱壩方案。

連拱壩,當時只有美國和阿爾及利亞各有一座,許多技術人員聽都沒有聽過。為了讓大家迅速掌握建造大型混凝土壩的知識,汪胡楨創辦了“佛子嶺水庫技術學習班”,又被稱為“佛子嶺大學”。這所“大學”沒有圍牆、課桌,課堂在工地、在現場。大家邊學習邊設計邊施工,創造了眾多的技術革新。1954年6月6日,相當於24層樓高的連拱壩澆築到頂。

大壩剛建成,就面臨大自然的驗收。當年六七月間,皖北地區連降暴雨,淮河水位陡漲,沿岸告急。7月23日,佛子嶺水庫首次攔蓄洪水,水位高達125米,擋住了淠河洪水,減輕了淮河災情。

到1958年,梅山、響洪甸、磨子潭等水庫相繼完工,初步改變了淮河流域易洪、易澇、易旱的狀況,新中國治淮取得顯著成果。

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革命、建設、改革,中國共產黨的憂患意識一以貫之。

1983年,美國為搶佔21世紀戰略制高點,出臺加快發展高新科學技術計劃。德國、日本等國隨後紛紛提出高科技發展戰略,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浪潮湧起。

面對挑戰,“中國光學之父”、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的王大珩坐不住了。在1986年的一次研討會上,王大珩激動地說,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發展機會,我們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不能延誤時機,要儘早出臺相應的決策!

同樣焦急難耐的,還有時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專職委員陳芳允。當天晚上,陳芳允跑到王大珩家裡商量辦法。兩位科學家都是“兩彈一星”元老,對核武器“一點沒有”和“有一點”的區別有著切身體會。“如果這一步不跟上,我們就有可能被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徹底拋棄。”兩人越談越激動。

“能不能寫個東西,把我們的想法向上反映反映?”陳芳允臨走時問道。

“對,應該讓國家領導瞭解我們的想法,爭取為國家決策提供幫助!”當晚,王大珩動手寫出一份《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建議寫好後,兩位科學家又找到時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的王淦昌和時任航天部空間技術院科技委副主任的楊嘉墀,一起對建議書反覆推敲,鄭重簽上了各自姓名。

1986年3月5日,鄧小平在四位老科學家的聯名建議上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隨後的會議上,有人向四位科學家提出了最關鍵也最棘手的問題——經費。高科技意味著高投入,而當年全國財政總支出僅約2100億。一陣沉默後,王淦昌說:“能省就省吧,我看,一年能給2個億就行。”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最後中央批了專款100億元。不久,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正式公佈,以鄧小平批示時間命名,“863”計劃誕生。

“863”計劃實施以來,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不斷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直接和間接創造了上萬億的經濟效益。

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心存憂患、肩扛重擔,才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黨的十九大報告號召,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報告還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將“駕馭風險本領”列入我們黨必須增強的八種“執政本領”。

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分別就防範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確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敏銳洞察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準確把握各類風險挑戰,要求全黨同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強調要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確保我國政治安全;持續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強勢,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精準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加強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切實落實保安全、護穩定各項措施,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堅決打好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

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今天,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每一位共產黨人都要“經風雨,見世面”,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中磨礪初心、練就本領。

74年前,毛澤東在列舉“十七條困難”的同時,用一段話展望了中國的前途:“我們清楚地懂得,在我們和中國人民面前,還有很大的困難,還有很多的障礙物,還要走很多的迂迴路程。但是我們同樣地懂得,任何困難和障礙物,我們和全國人民一道一定能夠加以克服,而使中國的歷史任務獲得完成。”

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是先天下之憂而憂,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