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廟號只是“宗”,為何康熙反而能稱“祖”?

瀑布冰封


這個說的是廟號那麼一檔子事兒!<strong>

所謂廟號就是人家帝王死後在宗廟裡面牌位名號,是由其後人評的!

這個廟號分兩個階段,在唐朝以前評廟號是比較嚴謹的,非大功德,於國家有大貢獻者不可得之。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有廟號的。

像西漢一朝,歷12帝,有廟號的也就四位。分別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漢高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

所以那些時代的皇帝稱呼多用諡號,比如漢武帝、魏文帝等等,因為字少,便於稱呼和記錄,而且還能起到一個蓋棺定論的歷史評價作用。

但是唐朝之後,諡號開始亂搞,皇帝諡號流行“假大空”,字多且美,後世皇帝還可以給祖宗加諡,總之就是好字眼兒全往上堆。

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諡就是文皇帝,即漢文帝,後來給加到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而到了明朝,那都是固定十七個字,比如萬曆諡號就是:“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而清朝更厲害了,隨便一個出來就是二十幾個字。比如雍正就是: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所以,這諡號沒法用了。

而剛好廟號在隋唐時期已經氾濫,基本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且帶有一定的歷史評價生前總結,能起到一個蓋棺定論的作用。

比如廟號為“仁”、“孝”的,那就是比較賢能、國家發展的比較好。比如宋仁宗、宋孝宗、明孝宗。廟號為“光”、“穆”的,那就是在位時間比較短的,比如明光宗,一個月就掛掉了。還有廟號為“思”的,那就是亡國之君了,也就是咱們的崇禎皇帝。

所以為了方便,大家普遍稱呼皇帝的廟號。

不過,這裡面還有一個規矩,那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者稱為祖,有德者稱為宗。合起來就是祖宗。

而這裡的功一般指的是開創之功、德指的是守成之德!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是稱祖的,其他皇帝大都稱為宗。

一般來講,開國之君,就是稱太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那些沒有稱太祖的,基本上就是把稱號追贈給了父親爺爺啥的,以表其對於自己開創之功的貢獻。

比如說隋文帝稱的是隋高祖,隋太祖給了他爸爸;唐高宗李淵則是把唐太祖德位置給了爺爺李虎。這裡有個特點,就是楊堅、李淵他們開創新朝,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依靠家族實力,所以給他們祖輩追封是沒問題德。

像趙匡胤、朱元璋那都是自己來,老爸沒幫上忙,所以就自己稱了太祖。

稱祖的皇帝地位要比稱宗的高,因為太廟的正殿牌位是固定的,就拿明朝來說,其固定九個牌位,即天子九廟,也就是皇帝一脈。滿了以後就得將裡面距離最遠德一位移走,到偏殿去,這稱之為入“祧”。這裡面只有稱“祖”者因為開創之功,能夠享受萬事不“祧”。

也就是說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可以一直待裡面。朱棣其實原本廟號是明太宗,只是後來嘉靖給他改了,是為明成祖,這才沒被移走。

這也是為何明朝有兩個祖。

而清朝就厲害了,有三個祖!

首先是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他統一女真,開創後金(清朝德前身),這絕對是開創之功,稱太祖是沒問題。

而後皇太極繼位,他雖然是改國號大清以後德第一位皇帝,但是他也就是改了個名字而已,終其一生也沒能入關稱帝,只能是在遼東晃盪,所以他沒有開創之功啊!

所以稱他為清太宗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後的順治皇帝,他廟號為清世祖!

他是有開創之功,清朝是在他的任內入關問鼎天下的,這個稱祖不過分。世祖有承上啟下,中興之意,順治時期的清朝取代了明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所以稱世祖是沒問題。

而再後來的康熙皇帝為何也能稱祖呢?

這個主要是雍正的個人想法,他認為康熙一生都在開疆拓土,是實打實的開創之功。

這個倒也沒錯,康熙一生平吳三桂,徵葛爾丹,收臺灣,擊沙俄,帶領清朝走向極盛,說他有開創之功也沒錯。

但嚴格來講,他是不能稱祖的,你看看漢武帝、唐太宗,哪個不是開疆拓土?可他們沒有稱祖啊。

這主要還是源於雍正等人對康熙的過分崇拜吧,畢竟不是漢人政權,沒有那麼嚴謹的,不用太較真!


白話歷史君


“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確實被拔高了

在一個朝代中,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和先祖可以稱“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數情況開國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漢太祖劉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高祖是誤稱,因為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在《史記》中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所以後世就將錯就錯)、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而在這些開國皇帝之後,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漢代有兩個祖,漢太祖劉邦和漢世祖劉秀。

明代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兩個祖,元太祖鐵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現了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清聖祖玄燁(康熙)。

清朝的三祖並立確實是十分罕見的,其中廟號為清太宗的皇太極夾努爾哈赤、福臨、玄燁這三人中間確實有些尷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個皇帝的廟號:

努爾哈赤-清太祖

皇太極-清太宗

福臨-清世祖

玄燁-清聖祖

說實話,前三個皇帝的廟號都是符合規矩。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叫太祖是理所應當的。按照規矩,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蔭庇,繼承父輩基業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淵。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時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官至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是在繼承祖父輩的基礎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爾哈赤本人也是個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長,但努爾哈赤和明朝對抗時主要還是憑藉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爾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說的過去。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之後就皇太極,作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這個也沒有啥爭議,並且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歷朝歷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廟號也是太宗,後來被嘉靖皇帝升為成祖),太宗的廟號絲毫沒有貶低皇太極的意思。

(皇太極)

至於第三位皇帝福臨,按理說他的廟號也應該是“某某宗”,但是由於福臨繼位後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國從一個地方政權轉變為全國性政權,相當於開創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因此福臨被尊為“世祖”。

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臨以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兩個非常有名的世祖:漢世祖劉秀和元世祖忽必烈。這二位雖然都不是開國皇帝,但一個復興了大漢,另一個則是征服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元朝,所以他兩的廟號都是世祖。(福臨)

但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絕對是超規格了,按理說康熙作為清廷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雖然他功勞甚大,但無論如何也是沒有資格叫“祖”的,更何況是“聖祖”。

“聖祖”這個廟號始創於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號,此後“聖祖”一直是給開國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說給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的廟號中使用過“聖”這個字,但耶律隆緒的廟號也不過是“聖宗”而已。

當然“清聖祖”這個廟號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廟後和諡號都是在皇帝駕崩後,後人評價的,“清聖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頭上的。對於雍正的決定,真的沒有啥好解釋的,雍正皇帝思維清奇,他的很多決定都無法解釋。

雍正給親爹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廟號,看似對自己父親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後卻堅決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單獨起了個墳,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覺得清朝兩個皇陵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就是緊挨著,清東陵和清西陵可一點都不挨著,其中清東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縣,兩地直線距離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個小時才能到達。

中國曆來都是奉行子隨父葬的傳統,如果不是發生遷都這樣的事情,皇陵都應該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說清朝入關之後就定都北京,沒有再進行遷都,所以皇陵都應該埋在一個地方,但雍正就是這麼任性,誰也拿它沒辦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獨在立儲問題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於今日人們對他的突然駕崩仍舊抱有爭論,而在康熙死後,雍正違反常規,非要給老爹上一個“聖祖”的廟號)

其實在歷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個。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王朝劉宋也是出現過奇葩的廟號。例如劉宋的開國君主劉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劉義隆的廟號竟然是太祖,這也是千古奇聞!

與康熙一樣,劉義隆的廟號也是兒子劉駿給上的。劉駿作為劉義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由於他大哥太子劉劭造反,弒殺了劉義隆,於是在外帶兵的劉駿帶兵殺回建康稱帝。在當皇帝后,為了展現自己得位之正,劉駿就給劉義隆上廟號太祖。


千佛山車神



因為康熙的廟號有水分,而皇太極這個情況比較特殊。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先說說為什麼是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其實某種程度上看的話,清朝的開國皇帝的確是皇太極。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其執政理念是“八家分權”,認為一家集權不是好事,所以努爾哈赤病逝之際,連個繼承人都沒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貝勒當國的分權局面。

所以嚴格來說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汗國,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經過一年的權力鬥爭,成為後金大汗以後,開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權,諸如模仿明制設六部等,並且降服蒙古諸部和朝鮮。

到了天聰十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並且稱帝改元,所以以此來看,皇太極的確可以說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至於皇太極的廟號為什麼是太宗呢,因為他前有努爾哈赤這個奠基人,並且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他不能再稱祖。更關鍵的是,皇太極於1643年猝死於清朝入關前夕,並沒有帶領清朝入關,使清朝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所以皇太極的地位有些尷尬,只能是太宗廟號。

其實努爾哈赤為什麼被定義為清朝開國皇帝,並且享受了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的大一統開國皇帝待遇呢,是因為清初的政治鬥爭使然。

努爾哈赤最初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武”。

清朝在順治帝時期開始入關,並且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英年早逝,當時的漢人吏部尚書孫廷銓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為高皇帝”。這個諡號為“高”是開國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諡號,意思是順治帝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王朝,等同於開國皇帝,所以上諡號為“高”。

但滿洲四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這時候不同意了,堅持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並且改努爾哈赤的諡號“武”為“高”,使努爾哈赤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鰲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是因為鰲拜身為滿洲大臣,以自身角度來看,認為清朝在關外的努爾哈赤時期,就是當時正統,所以要將努爾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孫廷銓為首的漢人官員按照傳統思維來看,清朝在關外時期明朝並沒有亡國,是當時的正統所在。而後金(大清)當時只是割據政權,所以才提議順治帝諡號為開國皇帝的“高”,但因為鰲拜出於政治鬥爭的決定,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來說說康熙為什麼廟號為聖祖

康熙被上廟號聖祖,是雍正堅持所為的。

在雍正繼位後,關於康熙廟號問題,雍正是這樣說的“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勞實則跟開創一個王朝沒什麼區別,所以稱之為祖。

雍正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雍正繼位之初,皇位極其不穩固,所以藉此提高康熙的地位,來顯示自己的孝心,以達到穩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更是一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權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顧傳統制度。

諸如說康熙的廟號為聖祖,就是清朝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縮影,在其他君權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中國的廟號制度。

文章開頭說過開國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廟號,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於再往後,一般都是宗,不能稱之為為祖了。

那麼有沒有不一般的情況呢,還真的有,不是開國皇帝可以稱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這個廟號一般是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特定廟號。

諸如漢世祖劉秀,在西漢滅亡短暫斷代以後,再興漢家江山,建立了東漢,所以廟號為世祖。還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帝,使所在政權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稱之為“世祖”。

我們以這個規則來看,清朝承上啟下的順治帝已經是“世祖”廟號,雍正帝雖然說父親康熙帝是實同於開創,但認真來說,康熙帝這一生雖然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等等,但並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並沒有大規模開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順治時期的疆域上鞏固皇權而已,何來開創呢?

很明顯雍正是誇大了父親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沒有稱祖的資格。

再對比一下漢武帝劉徹,大家看看漢初疆域,再看看漢武帝開疆拓土以後的疆域,是大大的開疆拓土了一番。諸如將之前歷朝歷代沒有統治過的西域開拓性的納入進西漢疆域,由此奠定傳統漢地的範圍,可以說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結果呢,廟號只是“世宗”而已。

這麼一看,雍正給康熙上的廟號“聖祖”可謂是水分很大。

當然這也不能怪雍正,因為中國封建王朝是越往後越是君權集中,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君權高度集中,而君權高度集中之下,很多傳統只能讓步君權。

以廟號來解釋這個君權越來越集中的歷程來看,其實是還是很有意思的。

像廟號的評定在最初是很嚴格的,西漢十二帝,僅僅有四帝有廟號而已。之後朝代雖然廟號使用混亂,但是還有一定底線。

到了唐朝君權相對來說集中一些以後,皇帝開始會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諡號,以西漢來說,比如說漢武帝諡號是“孝武”,字數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時期,就開始對父親唐太宗的諡號字數增加,由此形成後來皇帝諡號越加越多的情況。而廟號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評不上的,到了唐朝開始,是個皇帝都有廟號了。

到了明清時代,皇帝人人都有廟號不說,諡號都加到二十幾個了。也就是隨著君權的集中,廟號和諡號這種嚴格評定,是要求越來越低,甚至是沒有要求了。

正是在這種君權高度集中,傳統不得不讓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個成祖,清朝出了一個聖祖。

只不過明朝還有點底線,是第二代皇帝(朱棣雖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數來說屬於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廟號被嘉靖帝升為成祖廟號。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身為第四代皇帝成為“聖祖”,而且關鍵是“聖祖”這個廟號還不是一般的祖字廟號,像唐朝李氏皇族認老子為始祖,追封其為聖祖,宋朝則是追封財神爺趙公明為聖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給父親康熙定“聖祖”廟號,簡直是水分很大,不過沒辦法,當時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社會,傳統讓步於皇權,出現這種事情,也是不足為奇的。


宋安之


各個朝代的開創者一般稱為太祖或高祖,繼位者為太宗。有德的繼承者為宗,但也有例外。清朝就有三祖一宗。

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順治廟號清世祖,康熙廟號清聖祖。奇怪的是大清的創立者皇太極廟號卻是清太宗。努爾哈赤雖然沒有建立大清,但他是清的開創者,廟號太祖當之無愧。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廟號也稱世祖,甚至他孫子康熙都稱聖祖,讓人覺得很奇怪!那我從幾個方面來說明一下,跟大家一起商榷!

1、順治雖然是在多爾袞等大臣的扶持下建立了大清,但他是皇帝,大清是在他的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他是大清王朝當之無愧的開創者,儘管他在位的時間不長,也沒有太多的功績,但他廟號世祖是合情合理的。

2、康熙廟號聖祖,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我們從他的歷史功績來說,也不是說他完全不夠格。康熙時期平定了葛爾丹叛亂,穩定了邊境,他還收復了臺灣,把臺灣納入了中國版圖,重視漢族文人,編纂了《康熙字典》!他的治理時期是盛世。從這些功績上說,他廟號清聖祖也算合理!

3、那我們來說說皇太極,皇太極是清的創立者,但他不是大清王朝的創立者,他在世的時候,明王朝才是正統朝廷,而且他沒有等到大清王朝的建立就已經去世了,所以廟號為清太宗。

4、再說廟號都是在死後繼位者追封的,所以說繼位者怎麼追封都可以。康熙怎麼給順治廟號那是康熙的事,雍正怎麼給康熙廟號那是雍正的事,我想這些事情大臣應該很少去管的,順治的時候,多爾袞是攝政王,沒有給皇太極祖的廟號也很正常!



一本夏


中原王朝的皇帝去世後,後人會用廟號和諡號兩種方式稱呼他們,諡號是根據皇帝生前的事蹟和品德修養而評定的褒貶的稱號,廟號是後代皇帝給廟中供奉的先皇取的一種名號。

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廟號,當時主要用於追尊對王朝有大功的先王,後來周朝沒有繼承,千年之後,一直到漢朝才重新使用廟號制度。

但是,廟號還並未普遍,漢代對於追尊廟號十分謹慎,許多皇帝因此沒有廟號,“兩漢”有廟號的皇帝一共才七位: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從三國開始,廟號逐漸流行起來,除了亡國之君或被推翻的君王,一般都會有廟號。

廟號的評判,有一套標準:祖有功而宗有德。通過皇帝的廟號,可以推論出其生前是否有作為;皇帝生前的作為,也會影響到身後的廟號。一般來說: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愛孝順的賢主;聖宗是中興之主”

清太宗是皇太極的廟號,應該說還是比較客觀地定義了他的一生。

皇太極雖是清朝第一個稱帝的君王,但嚴格意義上說,也只是站在在努爾哈赤的肩膀上披了一件龍袍,換了一個國號,他治理的大清相比後金沒有本質上的變化,依舊是一個地方性政權。

說到底,大清的創始人還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只是發揚光大。給皇太極一個“太宗”的廟號,一點也沒委屈他,畢竟李世民的廟號也就如此。

從南到北,從內到外,康熙把大清的江山重新打了一遍。

康熙登基時,大清已經定鼎中原,但他面對著許多問題,內有奸臣,外有叛亂,統治基礎並不穩固。康熙先是擒鰲拜,接著平定“三藩之亂”,然後收復臺灣,還跟俄國老毛子幹了一仗,最後還清除了噶爾丹。等到康熙去世,大清已經脫胎換骨。

在清朝歷史上,康熙的文治武功是看得見的,實打實的,比起太祖的開創之功要稍遜,但比皇太極確實高出一個層次。“聖祖”的廟號配康熙,可謂實至名歸。

倒是順治“清世祖”的廟號,有點注水的嫌疑。順治的皇帝之位,原本就有運氣成分。他當皇帝的時候,清軍入關,接手了大明江山。這表面看,是順治的功勞,其實完全是順手牽羊,主要多爾袞的功勞。

順治親政後,與親貴鬥爭失敗,在政治上也沒有多少建樹,只能拿去世的多爾袞開刀,再就是與董鄂妃風花雪月。作為皇帝,順治沒有一點雄才大略,更像是被皇帝耽擱的“情聖”。“世祖”的廟號,順治當真不配。

廟號是封建禮法社會的產物,是帝王的專屬稱號,象徵著皇帝的尊榮與功業。為帝王追尊廟號的大多都是自己的後代子孫,所以每個朝代前幾位的皇帝,廟號還是比較尊貴的。


秋媚讀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康熙廟號“聖祖”這個稱呼可不了得啊,僅僅從聖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來被稱呼者的身份之尊貴。能力之強大,所以稱之為聖祖,那一定是萬古一帝一樣的人物。

那麼歷史上有幾個人被稱之為“聖祖”呢?

第一個就是老子李耳。唐朝建立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是為了給自己貼金,所以他們搬出了老子作為自己的祖先,而皇帝們都要給祖先廟號的啊,於是老子就被稱為聖祖。

第二個叫鄭買嗣。鄭買嗣曾控制了南詔國,並建立了大長和國,(都是聞所未聞的小國)後來鄭買嗣病逝,被後世尊為聖祖。這位做盡了壞事的傢伙,也是聖祖,呵呵。

第三個是宋聖祖趙玄朗。作為道教四大元帥之一,也算是個名人。宋朝建立後,為了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就拿他當了祖先給了廟號。

第四個就是咱們的萬古一帝了,可以對比的出,歷史上凡是拿到聖祖廟號的人,要麼是被人追認為祖宗,莫名其妙的塞了個聖祖的稱呼,要麼就是自吹自擂,做了不少壞事的傢伙,而這位也稱聖祖......有點諷刺啊。

滿人對中原的文化和制度瞭解不通透所至

有人說,康熙稱祖,是因為他的偉大,乃是千古一帝,而皇太極稱宗,是因為順應中原的制度,其實這都是不對的,歸根結底是剛剛入關的滿人還是對廟號這套東西不嚴謹,所以鬧出了笑話。

皇太極說是接了努爾哈赤的班,算是第二位領頭人,稱為太宗,和宋太宗極為相似,但不同的是,皇太極以前的努爾哈赤未稱帝,他建立的國家叫做後金汗國,他稱大汗,皇太極繼位後也是大汗,並不是皇帝,而皇太極在後期改後金為清,正式建國稱帝,要說這個祖字,安在他身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康熙能稱祖,據說是在經歷了三任帝王后,康熙帶領大清朝開天闢地,歷史上的君王沒有能和他相比的,所以給他定位祖並稱聖祖。

其實這是後人的吹捧罷了,康熙的功績其實也就那樣,歷朝帝王由白衣起兵,一統天下外拒強敵的多了,也沒聽說誰稱之為聖的,所以這個聖也就成為了笑話,屬於自我吹捧罷了。


關河南望


有功者為祖,有德者為宗。

確切的說,皇太極並不是開國皇帝,他只是把後金改名為大清而已。終其一生,也沒能進了山海關。


(皇太極)

清朝真正的開國皇帝乃是努爾哈赤,所以努爾哈赤是清太祖。

而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在繼位以後,由於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多爾袞帶兵入主中原。

順治皇帝就有著開疆擴土之功,所以死後為清世祖。

順治對於整個清朝來說,功勞也是很大的,雖然更多的功勞是由他的叔叔多爾袞立下的,但是他是皇上,自然會寫到他的身上。

皇太極一生立志要進中原,可是到死都沒能實現。但是皇太極也是一位明君,積極的改革派。在他的改革和統治下,大清迅速的強大起來。



再來說一下康熙為什麼能夠稱為:清聖祖。

其實康熙駕崩以後,關於廟號也是愁壞了雍正,到底是“宗”還是“祖”,一字之差,千差萬別。

按說基本上很少有一個朝代出現了三個廟號為“祖”的皇帝,前朝也只是兩個。

那為什麼雍正又把康熙的廟號定為清聖祖而不是清聖宗呢?

很大的一部分原因還是康熙的功德。

因為康熙在位時間比較長,時間長了自然做的事情也就多了。不能整天無所事事在宮裡鬥蛐蛐吧,更何況康熙乃是一代明君。

康熙平三藩,平叛準葛爾,收臺灣。這讓整個清朝的地盤擴大了N倍。要知道,吳三桂都已經飲馬長江了。

在康熙死後,雍正在歌頌父親的功德時,認為康熙皇帝一生都在開疆擴土,理應屬於開創皇帝,所以定下了:清聖祖為廟號。

在寫康熙功德的時候,一塊石碑已然寫不下康熙的功德,首創用了兩塊石碑。

聖德神功碑洋洋灑灑幾千字,歌頌康熙一生功德無量。

(康熙景陵)

雍正把康熙皇帝的廟號定為了:清聖祖。至此,清朝成了歷史上罕見的三位廟號為“祖”的朝代。

守成者為“宗”,開創者為“祖”。

康熙能夠稱為“祖”,其中也不凡雍正想要歌頌父親功德的意思在裡面。為了權衡,把神功聖德碑的順序巧妙的換了一下,寫成聖德神功碑。

康熙以前的三朝都是,神功聖德碑。康熙以後都是聖德神功碑。


像少年啦飛馳97


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祖宗”,從字面上看,“祖”的級別是大於“宗”的。而在封建王朝,祖,象徵著一個王朝的開拓者,而宗則代表這個朝代優秀的繼承者。

其實從三國時期開始,廟號便開始逐漸流行,一直延續到大清王朝,除了一些亡國之君外,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當然廟號的取得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古人云:祖有功,宗有德。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作為與身後的廟號是緊密相關的。

我們知道大清國的奠基人是努爾哈赤,雖然在他生前還沒有建立清朝,但他也是打下大半個江山,為後期的滿清進入中原立下了不朽的功勞,因此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再說說他的兒子皇太極,雖有開國之功,但遺憾的是,他生前未能帶領清軍入關,也就沒能看到大清由分割政權從而成為統一政權。另外他的先父已經是太祖稱號,總不能再效仿前人吧,所以只獲了個太宗廟號。

當然廟號都是由後人定位的,康熙被稱為聖祖皇帝,也曾遭到眾人的非議,儘管康熙在位時囚鰲拜,平三藩,三滅葛爾丹,又收復臺灣,其豐功偉績也是有目共睹,完全配得上祖的廟號,但嚴格說來,有悖常理,可雍正爺偏偏背道而馳,堅持所立,並說了這麼一段話: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就是說康熙帝看似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君王,實際上他與開國之君沒多大區別,所以稱為祖也是當之無愧。雍正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私人原因的,因為在他剛繼位時,皇位還不穩定,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為之,可見他的城府之深。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清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統一王朝,皇帝更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很多事都是一錘定音,無需在乎他人的看法。 也正是在這種君權統一,傳統低微的背景之下,清朝才能出一個聖祖皇帝。


陸棄


皇太極的廟號是“清太宗”。

前段時間,我和大家聊過關於“祖”的問題。今天咱們來討論一下“宗”。



祖,是一個皇朝的開拓者。宗,則是這個皇朝優秀的繼承者。

漢唐時代,這個“廟號”比較嚴肅,天子七廟,連祖帶宗,要想被供奉在祖廟裡供後人崇敬拜祭,那必須是要有業績的,可不是誰想進就進了。

後來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就搞得不嚴肅,儘量吹捧,還搞血緣私親,廟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

“太宗”,這在“宗”裡面是地位最尊崇的。它有幾個意味:

1.首先是強調合法性。意思是他這皇位來得合理合法,堅決不容置疑。

2.其次是強調繼承性。一般的來講,是皇朝的第二個皇帝,是先帝志向和政策的完美繼承者。

3.強調他的功業。除開基皇帝外,他是第二個具備入廟資格的有為君主。

咱們來說說歷史上幾個比較有名的“太宗”。

一、漢太宗文皇帝劉恆

他是開啟了漢朝“文景之治”的偉大君王。但是,我們都知道,其實,漢文帝登上皇帝的寶座不是按照正常的規則進行的,這其中有歷史的變故。


二、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應該叫“唐文帝”,最初諡號是“文”,後來又加諡成了“文武聖”、“文武大聖”,差點到水簾洞和孫悟空結成兄弟。

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政通人和,國力蒸蒸日上。但我們都知道,唐太宗能登上帝位,也不是走的正常程序。

(中間有些五代十六國的就不說了)

三、宋太宗趙光義

他諡號一長串,真是垃圾。宋朝皇帝都這樣,當然,後來的朝代也都這樣搞,比較神經。

宋太宗當上皇帝的過程也不正常,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明確指定是他。

四、遼太宗耶律德光

他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英明神武。遼太祖死後,述律皇后稱制,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後來,在述律皇后的支持下,耶律德光當了遼國皇帝。

他的繼位也不是先帝指定的。

順便說個小知識:耶律德光死後被製成了木乃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帝木乃伊。

五、金太宗完顏吳乞買

他叫完顏晟,他不是完顏阿骨打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

這個情況和宋太宗趙光義一樣。

就在這位金太宗執政期間,滅了北宋,製造了“靖康之恥”。


六、明太宗朱棣

在開初,朱棣死後的廟號可不是“成祖”,而是“太宗”。他成為“成祖”是後來嘉靖皇帝搞“入廟之爭”的結果。嘉靖想把親爹的牌牌擺進祖廟,但位置不夠了,於是就給朱棣升格為“成祖”,嘉靖的親爹就以“宗”的身份進入祖廟,嘉靖就能給名正言順地給他爹上墳燒紙了。

情況大家也都清楚,明太宗朱棣當上皇帝也不是走正常的程序,是燃起烽煙,流了血的。


七、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由於努爾哈赤突然病重,死前不能提筆,也不能言語,進入癱瘓狀態,就沒有指定自己的繼承人。

努爾哈赤臨死前,妃子阿巴亥在身邊,阿巴亥想讓自己的兒子多爾袞繼位,但皇族們不同意,通過鬥爭和推選,皇太極就登上了汗位。

按照皇太極的功績和能力,確實是一代雄主。他改國號為“清”,是事實上的清國開國皇帝。

通過對以上幾位“太宗”皇帝的敘述,我們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獲得皇位都不是正常的繼承。

那麼按道理,皇太極創立了大清,又有豐功偉績,他稱祖也應該理所當然嘛,但要考慮到實際情況。

祖,一般情況下,有三種:太祖、高祖、世祖。

太祖,是一個皇朝的開拓者,他沒有受到祖先的蔭惠,開基創業全靠自己倆肩膀扛一個腦袋,一刀一槍硬磕出來的。比如說: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劉邦廟號是漢太祖,不是漢高祖),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皇太極肯定不符合這個要求,所以,他把“太祖”的廟號就加給了努爾哈赤。

高祖,是建立了一個皇朝,但受到了祖先的蔭惠,在他未建立皇朝之前,近幾代的祖先中有獲得了封號。比如說:隋高祖文皇帝楊堅,他父親被封為隋國公。而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曾受封為唐國公,他們都是在祖先的基礎上建立了皇朝。這就是高祖。

但也不排除有些皇帝祖輩都是莊稼漢,但為了炫耀“我爺爺也曾闊過”,硬給自己某個祖先加成“太祖”,而他死後就成為了“高祖”。

皇太極的基業確實是在建立在努爾哈赤的基礎上,但是,努爾哈赤受封了嗎?有沒有當過“清國公”呢?皇太極死的時候明朝還在呢。

所以,皇太極也不能被加“高祖”的廟號。

世祖,是一個皇朝承上啟下的帝王,為這個皇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比如說: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天縱英才,推翻了王莽的統治,開啟了漢朝新的時代,首都發生了遷移。元世祖忽必烈,從地方割據政權到一統天下,國家首都也發生了遷移。清世祖順治,從割據東北到入主中原,首都也發生了遷移。

所以,皇太極雖然豐功偉績,但沒有一統天下,首都也沒有遷移,他也不能被稱為“世祖”。

前面講到,“太宗”這個廟號有三點強調:合法登位,繼承先志,功業光大。特點是:不是前任君主指定繼位人。

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合法登位”。

皇太極死後,清朝並不穩定,帝位之爭很厲害,多爾袞虎視眈眈,而索尼和鰲拜等一班老臣以死相爭。多爾袞的理由就是當年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的疑問。

那麼,在這種時候,大家為了不讓多爾袞一系得逞,是不是最應該強調皇太極帝位的合法性呢?

所以,給皇太極加諡為“太宗”,正是要承認他的帝位來之合理合法,而他的親生兒子才能獲得帝位的繼承權啊!

那麼,康熙的“聖祖”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雍正搞的。

客觀的來說,康熙的功業十分偉大,囚鰲拜,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開啟“康乾盛世”,豐功偉業,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完全可以配得上“祖”的廟號,但是嚴格說起來,仍然不符合廟號的傳統規則,但雍正這個人,從來不把規則當回事,他性格又比較暴烈,發起脾氣來我也擋不住,只好按他的辦。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皇太極和康熙這事確實值得咱嚼咕嚼咕,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開國皇帝他的廟號一般掛個祖,您比方說啥太祖,啥高祖的這都是他們的廟號,這後邊的皇帝要是沒啥特殊情況這都得掛宗,您要掛個祖字,這相當於掐著自己個祖宗的脖子糊耳光,好說不好聽啊,所以亂起那絕對不合適。

那麼皇太極和康熙這事是咋回事呢?話說滿清的皇帝俺是沒幾個喜歡的,包括康熙。

咋說呢?一說到康熙不好,有人就要急眼了,俺在這裡削微的說一下。話說滿漢有別,這是滿清定下來的一貫規矩,但形成制度還就是康熙手上形成的,您還別不認可。

您自己個瞅瞅,他打仗的時候,用的漢臣可不少,但這戰爭一結束,這幫人都捲鋪蓋卷有多遠走多遠,沒一個留眼跟前的,這就很說明問題。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事也多,咱今個就不一一的說了。

咱先點一句,說真的康熙這廟號——聖祖,他還真真的水。

今個咱要把題主這事弄明白了,咱還得說說廟號是咋回事?把這事整明白了,大傢伙對這事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廟號的來歷

這廟號是打商朝時期設立的,那會能在死後整一廟號,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對個人那也是蓋棺定論的事。而且也不是啥王都能起的,您這輩子幹過的事必須對國家有大功勞,值得後代的子孫一輩子都祭祀的王,您這才夠格享受這廟號,擱太廟裡邊受人祭祀。

這事到了周朝的時候,就被廢掉了,所以周朝的王他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

這事到了秦統一大華夏,始皇帝大手一揮,這諡號也取消了,因為始皇帝認為老爹死了,兒子蹲後邊和大臣可勁的議論老爹,這事就不靠譜,皇帝就是皇帝,是個隨便議論的人嗎?所以始皇帝連諡號也給掐了。

這廟號的事一耽擱就耽擱了近一千年,這時間到了漢朝的時候,才恢復。打這起,廟號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去。

而漢朝的時候,人們對這廟號的事,那是慎之又慎,您沒個啥大功啥大德的,壓根就不會有廟號,所以漢朝的皇帝沒有廟號的也不少,即使給起了,後來的人認為這不合適,也會給你取消,當然諡號這物件只要是個皇帝都有,但廟號不一定。

咱舉幾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你比方說東漢的時候,有廟號的就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還有幾個皇帝原來是有廟號的比如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後來孝獻帝一傢伙就把這四個人的廟號全取消了。

從這一點咱不難發現漢朝的時候,對起廟號這事是很謹慎的。

這後來到了隋朝的時候,這廟號就固定下來和諡號一起構成了一個帝王的全號,也就是一個帝王走了之後,後輩人就一定給起廟號和諡號,廟號擱前邊諡號擱後邊形成一個全號。

後來因為這諡號越整越長,越到後邊人都快看不下去了,明朝的諡號一傢伙下去這就得是十六個字,而滿清更加的過分,一傢伙就達到了二十二個字,少一個字都不成,滿清皇后才十六個字。

咱在這裡插一句,慈禧的諡號一傢伙就幹到了二十二個字,這臉皮可不是一般的厚,一般的皇帝二十二個字這都要後來經過孫子輩的皇帝追加倆字,這才能形成二十二個字,這老慈禧到好一傢伙就幹滿了,而且她還不是皇帝的身份,這事弄的。俺都懷疑她是不是知道滿清不可能再傳下去了,所以就先一步滿足一下。

好了咱把話頭拉回來繼續聊,雖然廟號和諡號統一構成了全號,但後來因為這諡號實在是長,所以大傢伙就開始叫廟號不再叫諡號了。

好了,咱瞭解了廟號的來歷,那麼咱在說說廟號的這些個字。

廟號中的字

大傢伙經常見到的有太祖,高祖,能享用這倆字,那都是開國皇帝。您比方說,漢高祖劉邦,後來漢景帝給劉邦重上廟號的時候,取了太祖兩個字,所以劉邦您叫人家漢太祖這也是可以的。還有曹操人家是魏太祖,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那麼滿清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他算是滿清的奠基人所以都叫他清太祖,雖然他建立的是後金,但滿清的基業還是打他的身上建立起來的。

在這裡插一句,作為開國皇帝,他還有一個廟號叫烈祖,這廟號比高祖和太祖要低一點,為嘛呢?起這廟號的雖然也開創了一個國家,但他們開創的基業有限,充其量只是割據一方而已,比方說三國的劉備他就是漢烈祖。

咱接著往下說,您要不是開國皇帝起這廟號,那得讓人笑掉大板牙,你比方說宋文帝劉義隆這貨的廟號就是太祖,但這傢伙卻不是開國皇帝,就他這事被後來的人笑話的大板牙都要掉光了。

話說滿清廟號這事,皇太極是最委屈的。咱說滿清本身以及滿清的很多制度,說真的是從皇太極手裡邊建立起來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強調的是八家分權,他這一死沒啥繼承人,這就弄了個四大貝勒當國,後來皇太極為這事忙碌了一年有餘,才把這權利集中到了皇帝手裡邊,而且開始仿照大明朝的政治體制。所以您要說皇太極是開國皇帝他也沒跑,弄個啥祖的也還行。他這人雖然拳打蒙古,腳踹朝鮮,但沒有把滿清弄入關,沒有把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建立成一個大統一的王朝,這要說起來就有點子尷尬了,所以他就撈了一個太宗的廟號。

後來的順治,這滿清才入了關,入駐中原,他這屬於一個王朝承上啟下重要人物,所以順治的廟號是特定的只能是世祖。因為世祖指的就是新時代的開創者一個王朝承上啟下的人物。您比方說元朝的忽必烈他就是元世祖,漢朝的劉秀這也是世祖叫漢世祖。

所以叫世祖的這都是固定的,想換一個這都不成。

那麼咱接下來就聊一聊,康熙這聖祖。

一般情況下取這廟號的那都得是道德智力極高超的人物。

聖祖這廟號是人家老子頭一個使用的,當年咱大唐建立之後,老李家把道家創始人老子,也就是李耳奉為先祖,後來唐高宗的時候對其進行了追封這就有了太上玄元皇帝,後來唐玄宗的時候追廟號大聖祖。

所以聖祖這倆字是這麼來的。

算上老子,歷史上一共有五個人有這廟號。咱介紹介紹,王子晉這是蜀聖祖,周靈王的太子,一輩子沒有當過皇帝。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沒當過皇帝的人,咋就有廟號了?你不會唬俺們玩呢吧?而且你不是說了老子是第一個有聖祖廟號的人,而這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兒子,這一傢伙都趕到周朝了,比老子出生的還早?這不扯嗎?”

這事說起來也挺逗的,話說這王子晉打小就聰明,而且這膽子也大,您翻翻歷史書這都寫著呢?咱也不詳細的說道了,他這人還好道,據說後來修道成仙駕鶴昇天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前蜀後主王衍把他當做了他們家的始祖,所以後來上廟號為聖祖。

再有就是宋聖祖趙玄朗,人家開頭是做生意的,因為人實誠,所以這生意那叫個好,這財富多的都數不清了,而且他這人還接濟周邊的百姓,這還不算人家還資助國家的軍事行動,而且還參與其中,打仗那叫個勇敢。

人家也喜歡學道,最終修成正果,這就是咱民間的財神爺趙公明啊!

後來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就追認人家是趙家的先祖,追封廟號為聖祖。

瞅見沒,這三聖祖可都是神仙啊,這真沒得比。

接下來是鄭買嗣,這貨搞殺戮那是一套一套的,把殺人當做了日常,結果殺的失去了人心,而且他這還屬於篡位,滅掉南詔,自己個建立了一個大傢伙都沒有聽過的大長和國,他們家三世而亡,也就二十六年。

一個暴君也配稱聖祖,拉倒吧!這簡直是在羞辱這兩個字,也沒誰了!

最後一位就是咱今天的主角康熙了。他的事咱也不用說了,基本上滿清的天下他又重新打了一遍三藩,鄭經,準噶爾,開創了所謂的康乾盛世,當然這康乾盛世有點子吹,被後人叫做紅薯盛世。

所以啊康熙這聖祖的廟號,真真的有點子水的成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