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陳情令》已經大結局很久了,但是令粉們卻久久不能出坑。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有一次,我無意間發了一條朋友圈,明明一句很普通的臺詞,但是朋友們都表示還沒出坑,更有朋友表示是懸崖都要走下去。當時我心裡那個震撼,比我還真愛!

發佈的幾篇有關《陳情令》的文章,也是受到了眾多網友的評論。

我意難平,相信萬萬眾人,也是難以出坑。

《陳情令》有幾大經典鏡頭

一、魏無羨脫衣服,把藍湛氣吐血

溫氏聽訓的時候,溫氏二公子帶著一群被繳械了兵器的公子哥們,去屠戮玄武,後來溫氏逃跑,斷了各家子弟的路,最後魏無羨想辦法,由江澄將他們帶出去,留下他和藍湛兩個人(其實,是藍湛非要留下的),後來魏無羨看藍湛瘀血在胸口,難受的厲害,想辦法將藍湛氣吐血,結果就開始脫衣服,脫了上衣準備解褲腰帶的時候,藍湛真的被氣吐血了。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其實,這個地方“糖”很多的。

1、藍湛為什麼會留下來?因為最後一個留下的是魏無羨,他不能也不想和魏無羨分開。

2、為什麼魏無羨脫衣服藍湛會氣吐血?因為藍湛想多了,以為魏無羨會對他圖謀不軌,但是,以藍湛的身手,即使是受傷了,抵擋這個還是可以的吧,沒有動手,足以證明藍湛動心了。

二、藍湛說“我想帶一人,回雲深不知處,藏起來”

這句話每次看到都覺得揪心,真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才會動這樣的心思。這句話的前因後果想必陳情女孩們都知道。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1、有這種想法來源於自己的父母。父親就是冒著與天下人為敵的風險,將“無惡不赦”的母親,藏了起來。

2、魏無羨因為修的鬼道,雖是滅了溫氏一族,但是保護了其旁支,溫情一脈,結果成為各大世家的公敵,大家聯合起來針對、討伐魏無羨。

三、魏無羨問:“我是你的什麼人啊”

這句話是十六年後的情景,當時魏無羨問完,藍湛立即反問:“你當我是你什麼人?”

魏無羨帶有深邃的眼神,憂桑的回答:“我曾當你是此生知己······”

還沒等魏無羨說完,藍湛便急著肯定說:“現在仍是。”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確實,從頭到尾,藍湛等的就是魏無羨一人,魏無羨待藍湛不同於其他人。

旁人對魏無羨不理睬,魏無羨早就無心搭理了,只有藍湛,明明當時對他愛理不理,他還動不動就去撩撥人家,總是故意惹藍湛生氣,總是想辦法引起他的注意,是不是很想以前上學,男同學故意引起女同學注意的場景?

四、藍湛三十三道戒鞭和烙印

《魔道祖師》這本小說當中有寫到:受你受過的傷,喝你喝過的酒,走你走過的路。

這三十三道戒鞭是為魏無羨頂撞師長,打傷師叔受到的懲罰,即使受懲罰也願意承認魏無羨是邪魔外道。

而烙印就更加讓人心疼了。那是藍湛喝魏無羨喜歡的天子笑,喝醉了,給自己活生生印上的烙印,就是想和魏無羨一樣。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想到這個,我就想到,十六年後的魏無羨,只要吃飯,就不會差酒喝,而且還是藍湛親自給他斟酒。

五、魏無羨在金陵臺被揭穿

魏無羨在金陵臺被金光瑤當面拆穿,魏無羨當時想的不是自己如何全身而退,而是想著要保住藍湛的“清白”,自己的名聲已經是臭名遠揚了,但是。藍湛是他心裡的那道白月光,不容有半點汙染。

但是藍湛想的卻是:這次一定要和魏無羨站在一起,保護他,不讓他再孤身一人,與世界為敵。

魏無羨被藍湛感動到了,他知道,藍湛是信他的,不論以前還是現在,他不再是一個人。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六、大結局魏無羨回眸一笑

大結局雖是一個開放式的大結局,但是對於陳情女孩來說,簡直甜的不像話。

藍湛當了仙督,魏無羨決定繼續四處遊歷、夜獵,在大家都為兩人分到揚鞭感到難過的時候,其實,要想到藍湛為什麼當仙督?

因為藍湛只有當了仙督,才能保護魏無羨,畢竟以後魏無羨也不能修正道,現在魏無羨是英雄,可是不保又被當成“逆賊”,被眾家子弟討伐,所以,只有當上仙督才有真正的發言權和決定權。

而魏無羨雲遊四海之後,又回來了,站在和藍湛分開的那片山頂,吹著兩人的定情曲《無羈》,書中是叫《忘羨》,這個名字更加直白。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魏無羨聽到了一句“魏嬰”,魏無羨一臉的期待,回頭之後,笑的好甜,一種“我終於有家”的感覺。

何其幸運,我的一生只願有你相伴,你的一生等的只有我一人!一切都是那麼的剛剛好。

《陳情令》這部劇帶給我們太多心靈上的震撼,演員演技很到位,臺詞也是非常讓人感到扎到心窩了。

劇中最經典的語錄,哪句話說到你的心坎兒了呢?

1、管他熙熙攘攘陽關道,我偏要一條獨木橋走到黑。

2、我想帶一人,回雲深不知處,帶回去,藏起來。

3、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

4、忘羨一曲遠,曲終人不散。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5、藍忘機:“敢問叔父,孰正孰邪,孰黑孰白?”

6、這一輩子,有兩句肉麻的話是非說不可的。“謝謝你”和“對不起”。

7、說到底,我心性如何旁人怎會知道,有關旁人何事?

《陳情令》中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糖”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