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聖人孔子眼裡難得的一場正義之戰,齊紀百年宿怨的來龍去脈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因為儒家認為,只有天子才有權力決定戰爭的開端,而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諸侯發起的,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所以,這些戰爭是不義的。儒家最講究出師有名,這就是所謂的“義”。

春秋時期的戰爭其實只是貴族之間的遊戲,為了一些諸如禮儀規範、或者雞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間征戰不休。軍隊的核心是貴族的戰車,步兵只是附屬的隨從,騎兵還沒有成熟。雙方擺開陣型,打個一兩天也就差不多了。

宋襄公不肯半渡而擊之,在當時並不是假仁假義,反而是大國的風範,那時候打仗是講究堂堂之陣的,打得對手心服口服,才是完美的軍事行動。有時候面子比實際的利益更重要。

好在這些戰爭的強度並不大,一般只要一方服軟認錯,道個歉、賠點錢或地盤什麼的,基本上便可以結束了,勝方也不會將敗方趕盡殺絕。

後世看到的動輒出動幾十萬兵馬,斬首數萬、坑殺數十萬,以滅國滅族為目標的戰爭,以及把兵者看作詭道的兵家人物,都是戰國時候的事情,而不是春秋時期。

淺析聖人孔子眼裡難得的一場正義之戰,齊紀百年宿怨的來龍去脈

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齊國也只有三軍,不過三、四萬人馬,已經算是當時的頭號強國了。軍隊的主要成分是國民,鄉下人和奴隸都沒有資格當兵。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春秋時期誕生的,但是並沒有受到各諸侯國的歡迎。孔子對各諸侯國的評價也都不高,認為這些戰爭都是“不義”的。唯一得到孔子支持的是齊國滅紀國的戰爭,因為齊國是為了報國君被殺之仇。

紀國沒有直接殺害齊國的國君齊哀公,真正動手殺人的是周夷王,時間是在西周,還不是東周。採用的方式極具古典風範,丟進銅鼎活活煮死。

起因是山東有三個諸侯國齊、魯、紀。齊國最強大,魯國和紀國聯合起來抗衡齊國,很像是後漢三國的迷你版。紀國的國君紀煬侯找到周夷王,說齊哀公的壞話,稱他有不臣之心,看不起周夷王。

淺析聖人孔子眼裡難得的一場正義之戰,齊紀百年宿怨的來龍去脈

這把火點得很有水平,周夷王是西周末期比較強勢的天子,對很多諸侯國經常不來朝拜很是不滿,一直想找機會重振周王室的威嚴,讓諸侯們好好聽話。紀煬侯這樣一挑撥,周夷王便決定拿齊哀公開刀,殺雞儆個猴。

趁著齊哀公來鎬金朝拜,周夷王把他抓起來,扔進銅鼎給烹了。中國古代實用的銅鼎顯然尺寸都很大,不然怎麼夠大煮活人呢?留存下來的銅鼎以祭祀用的禮器為主,體型都比較小。

周夷王滿以為這下子各諸侯國要老實了,哪知事與願違,本來還對周天子有所敬畏的諸侯也不再搭理周夷王。大家都覺得周夷王殺人沒道理,雖然齊哀公平時作風不太好,但這樣處置他更不合禮法,萬一下次輪到自己怎麼辦。

再說了,周夷王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像楚、秦等大一點的諸侯國他根本惹不起。小諸侯國只要抱上大國的粗腿,也不用擔心周夷王會把自己怎麼樣。

於是,周夷王的大煮活人秀,反而進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威信,天下的分崩離析已經近在眼前。

淺析聖人孔子眼裡難得的一場正義之戰,齊紀百年宿怨的來龍去脈

齊哀公死後,周天子立他的弟弟呂靜為新的齊胡公。這個齊胡公害怕周夷王,一回到齊國就遷都。主張對周夷王強硬的公子山推翻懦弱的齊胡公,自立為齊獻公。從此,齊、紀兩國的這個樑子算是結下了,滅掉紀國從此成為齊國的基本國策。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齊國整整等了一百年,終於報仇成功。紀國本身並不強大,除了與魯國結盟共同對抗齊國外,紀國一直和鄭國的關係很好,鄭國是周王的親戚,實力也不弱。

進入東周時期後,中原的諸侯國打得更熱鬧,周天子徹底淪為擺設。齊國表現出了高超的外交水平和軍事能力,與宋、衛、燕等國交好,打擊魯、紀、鄭等國。

淺析聖人孔子眼裡難得的一場正義之戰,齊紀百年宿怨的來龍去脈

齊僖公在位期間,齊國取得了較大的優勢,成為東方的小霸主。魯國和紀國都被削弱。齊襄公即位後,加快了擴張的步伐,一個偶爾的機會,使齊國取得了對魯、鄭、紀國的絕對優勢。

齊襄公把妹妹文姜嫁給了魯桓公,可實際上齊襄公和文姜有不倫關係。公元前694年,魯桓公知道自己戴了綠帽子後,趕到齊國來質問齊襄公。齊襄公設宴款待這個妹夫,然後派人勒死了喝醉的魯桓公。

同年七月,鄭國國君又被齊襄公在會盟期間殺死。齊襄公的膽大妄為,讓魯、鄭等國失去了與其對抗的勇氣,紛紛割地求和。第二年,齊國終於亮出了為齊哀公報仇的旗號,攻入紀國,佔領了紀國大片土地。

淺析聖人孔子眼裡難得的一場正義之戰,齊紀百年宿怨的來龍去脈

公元前691年,齊國逼迫魯國跟隨自己一起進攻紀國。眼見滅國在即,紀國國君的弟弟把一大半國土獻給齊國,自己甘心做一個傀儡。公元前690年,掃除所有障礙後,齊國終於對紀國下了最後的殺手。

此時的紀國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國君紀哀侯逃出都城,一去不復返,紀國正式滅亡。作為附庸的紀國一直存在到公元前523年,最後還是被齊國所滅。

齊國報了齊哀公的九世之仇,孔子認為這是義舉,所以孔子說這是春秋時難得的正義之戰。漢武帝也覺得齊國做得對,他學習齊國好榜樣,以報劉邦白登山之仇的名義,發起了反擊匈奴之戰。怪不得漢武帝會獨尊儒術,原來兩人的三觀真有很多合拍的地方。

孔子的這種思想,使得中國古代的法律始終存在著一個矛盾,血親復仇到底算不算犯罪,犯人應不應該賠命?具體操作起來,基本上全靠審案官的良心和判案水平。這個問題直到現代法律的出現和實行,才真正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