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穗創業20年,她成為了港澳青年內地創業的“指南針”

在穗創業20年,她成為了港澳青年內地創業的“指南針”

每天早晨7點25分,列車緩緩從香港紅磡站開出,伴隨著甦醒的城市,向內地奔馳而來。

滿載的車廂裡,有普通旅客,有讀書求學的青年人,還有往來兩地做貿易的商人,袁少鳴曾經是其中一位。

在穗创业20年,她成为了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的“指南针”

20年前,她和朋友在廣州東站開設了區域內的第二家酒店,取名“大榮酒店”,並持續經營至今。如今這裡除了是酒店,也是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青年公寓,為來廣州創業的港澳青年提供創業初期的住宿服務。

而袁少鳴,除了是廣州大榮酒店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也是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副主任。作為早期來到內地創業的港人,她用自己的經驗和積累的人脈資源,為更多想要來內地創業的港澳青年提供幫助。

在東站拉過客,派過傳單

初次見到袁少鳴時,是在珠江新城港澳青年之家其中一個創業基地裡,這一天,她作為創業者的身份,分享了在內地生活的點滴,也給予當下香港青年們一些過來人的建議。

選擇內地創業,翻閱袁少鳴的經歷後便發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早在香港迴歸不久,袁少鳴因工作關係,常常在兩地往來,“那時在香港做地毯業務,公司名字“香港大榮地毯公司”,主要向五星級酒店和機場提供各類進口高級地毯產品,廣州的業務最多。”

袁少鳴回憶,“90年代的東站,廣州東站附近只有一家酒店,叫做景星,機緣巧合,98年的時候,朋友在東站附近拿了一個物業,說想要做酒店,考慮到東站客流量大,酒店少,應該有商機,幾個人合夥就開始做了。”

籌備了近一年後,1999年8月,位於東站林和西橫路的大榮酒店正式開業了。

創業初期的生活:“不容易”

袁少鳴介紹,酒店籌備初期,那時東站林和西橫路還沒有開通,沒有路燈沒有路牌,招聘了十多名員工就開始籌備工作。

那時對廣州的行政程序不瞭解,也沒有專門向港人提供諮詢和幫助的機構,只能一邊籌備一邊瞭解,但瞭解回來的信息往往針對內地人的程序和政策居多,為此在籌備期間花費了大量時間成本和精力。

酒店開業初期,靠的是東站廣九直通車來開展業務,在互聯網技術匱乏的年代,袁少鳴和同事通過在東站外圍派發傳單、贈送小禮物、豎立招牌廣告等形式來招攬客人。

在穗创业20年,她成为了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的“指南针”

袁少鳴還記得酒店開業沒多久後第一單的團隊生意,就是迎來了香港劇組《貂蟬傳》入住,劇組一住就是六個月。袁少鳴還記得,那時南海影城還沒建好,很多場景都是在廣州郊區拍攝,還有不少員工前往幫忙充當臨時演員。

早期的港式酒店,住這裡還能喝到港式奶茶

“大榮酒店是廣州東站最早的一批酒店之一,加上是香港人運營,酒店裡也有不少港式元素。”在袁少鳴的帶領下,南都記者來到位於林和西橫街的大榮酒店,16層樓高的物業為旅客提供住宿和餐飲的服務。

袁少鳴介紹,“過去酒店裡設有港式茶餐廳、桑拿和KTV等。”隨著時代發展,消費者需求不斷改變,酒店也面臨了轉型升級,“十年前就開始轉營商業地產,近年更是把酒店裡原有KTV、桑拿的樓層改造成寫字樓,相比超甲級和甲級寫字樓價格要更優惠一些,出租情況也比較理想。”

不僅如此,還在酒店裡增設了咖啡店,袁少鳴介紹,“去年六月份在酒店4樓增設了咖啡店,也是為青年之家而設的,希望為青年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地方。一年多以來,多個創業青年的交流沙龍、實習生開班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隨著業務逐漸穩定,現在已停止街頭攬客的傳統方式,全面採用互聯網方式為酒店做宣傳,構建交易平臺。如今,90%的客源都來自網絡。

接地氣的生活方式,讓孩子入讀公立學校

“來廣州創業有20年了,這裡是我的第二個家。”家的概念不僅僅是工作、更是生活在這裡。

袁少鳴和家人已在廣州紮根,更是捨棄了國際學校,讓孩子入讀公立學校。在諮詢了很多廣州本地朋友後,做了大膽的嘗試,讓孩子入讀廣州本土的公立學校,和廣州的學生在一起讀書。

開學後我們發現班上有十多名香港籍的學生,老師在對待他們時也會格外細心。”當下的香港進入了危機四起的階段,袁少鳴表示,“孩子們長大了,也知道香港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會告訴他們,要用和平的方式去溝通解決問題,而不能使用暴力。”

在穗创业20年,她成为了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的“指南针”

談青年創業:腳踏實地,堅持理想

對孩子或者年輕一輩的關心不僅僅侷限在生活上,2017年10月,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成立,袁少鳴成為了青年之家的副主任。

在這個職務上,她不僅作為過來人分享內地創業的經驗,還會了解、關心創業青年從工作到生活的日常所需。

為了讓創業青年在穗創業第一步走的安心,在青年之家成立的同時,袁少鳴旗下的酒店掛牌成為了港澳青年之家的青年公寓,為創業者們解決了創業初期的居住問題。

袁少鳴介紹,目前青年之家有會員超過600人,過去接待的總人數超過4000人。大榮酒店作為青年之家公寓,在成立近兩年的時間裡接待港澳青年超過1200人次。

在穗创业20年,她成为了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的“指南针”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式出臺,當中提到要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遇和更好條件。作為早期來到內地的香港創業者,袁少鳴感嘆,“如今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了。”

據瞭解,以往需要先辦理經營範圍內的所有許可證才能辦理工商執照,文件要求高且繁複。

袁少鳴回憶,“我們經營三家公司,在最高峰的時候,辦理了40多個牌照。我們當時沒有委託代辦公司辦理,基本上是公司同事自行跟進。每個月總有七八天是在準備牌照年審、續期的資料或在遞交資料的路上。”

“現在可以先行註冊工商執照,經營許可證後續再去辦理,等於企業先有了合法的“身份證”,這樣非常人性化,有效加快了企業的開辦時間。而且現在審批的流程簡化了很多,部分證照現在也已經取消無須辦理,加上之前實施的“三證合一”,現在的“五證合一“,現在開設企業已經非常便捷,給予創業青年日漸完善的創業環境。”袁少鳴表示。

談到給在穗創業港澳青年的建議,袁少鳴表示,“第一、青年人無論是將來的創業還是就業都要腳踏實地,堅持信念。在創業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但如果認準了目標,對市場經過認真評估,就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並付諸行動力。第二、時刻關注市場,因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市場都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第三、一定要勤奮的工作,這是恆常的創業規則,也會令你比別人更多機會。當你都做到了,是一定有回報的。”

結束採訪之際,袁少鳴透露,8月22日她要帶著父母驅車踏上港珠澳大橋,“長輩們想感受一下這個世紀的偉大工程,必須陪他們去看看。”

在穗创业20年,她成为了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的“指南针”

你想對香港說什麼?

戳下圖說出你心聲!

↓↓

在穗创业20年,她成为了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的“指南针”

採寫:南都記者鄭雨楠實習生梁爽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