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不負青春陽光 不負詩與遠方——記全國優秀教師趙曉娜

“每天,我出入於一處村落校園,那上空飄揚的國旗,就是我沉默相知的夥伴。我常常站在她的下面,仰望著她,依偎著她。我想把這面村落上空飄揚的旗幟,守望成一道鮮紅的風景,把鄉村裝點得更加美好。”這是一段對於鄉村教育飽含依戀又令人動容的深情“告白”,工整地書寫在全國優秀教師、壽縣張李鄉九塘小學教師趙曉娜的日記扉頁上。

趙曉娜的家鄉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2011年,畢業於距家千里之外的淮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12年9月,趙曉娜考取國家特崗教師,選崗到壽縣張李鄉,先後在徐樓小學、九塘小學任教至今。鄉村教師不僅意味著平凡,更意味著艱苦。趙曉娜卻有著一顆坦蕩而又堅韌的心,甘守平凡、直面艱苦,收穫了一個又一個“喜悅”。從教7年,她獲得了鄉“優秀教師”、縣“骨幹教師”、“淮南市師德標兵”、縣“三八紅旗手”等諸多榮譽稱號,還獲得過縣“最美微課”二等獎、縣優質課二等獎、縣微課一等獎等業務獎項。

“兩個”孩子,難捨的牽掛

2013年,趙曉娜在徐樓小學上崗已一年,這時她已是懷孕幾個月的準母親了。但她每天都要往返奔波於幾十裡外的農村小路上,不誤分秒。趙曉娜挺著大肚子的時候,正教著六年級語文和一年級數學。兩門主課,一週21節課,她很累,經常累到難以入眠。臨近暑假,要到預產期了,她想請產假,但又想著能完整教到孩子們畢業。最終她決定要給“兩個”孩子們做個好榜樣。於是,她堅持挺著大肚子,堅守三尺講臺,將一屆學生圓滿帶至畢業。

寶寶出生兩個月後,開學時間又到了。趙曉娜的心在糾結,抱著孩子,在屋裡踱步為難。然而,想到學校孩子們渴望的眼神,趙曉娜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產假,正常上崗。或許能力是有限的,但趙曉娜對“兩個”孩子的愛卻是無限的。

快樂充實,不悔的選擇

2015年9月,趙曉娜又調去了更偏遠的九塘小學。因為這裡老師最缺,任務更重,好多老師無法安心,來了就走。趙曉娜卻沒有說什麼,“遠就遠吧,再遠,也遠不過我的來處,而且還有好的一面,能和自己的丈夫同校工作了。”趙曉娜總是能找到“最強大的理由”為自己加油鼓勁。

工作中,趙曉娜積極承擔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特別是學區、縣裡開展教學活動時,她不嫌繁瑣,勇敢承擔,積極鍛鍊自己。活動過程是耗時的、繁雜的、勞累的,但那種取得成績的甘甜滋味,她深深享受。她曾說:“才能,就是這樣煉成的。專業的成長,造福了孩子,也快樂了自己。”

為了改變鄉村校園死氣沉沉的氛圍,趙曉娜結合節日、紀念日,如母親節、國慶節、六一兒童節等來開展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動手準備,親身參與。整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許多能力的鍛鍊與情感的體驗,綜合素養都得到了有益的提升。

靜心守望,鮮豔地綻放

寒來暑往,一年又一年,趙曉娜堅守在鄉村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付出著、奉獻者。身邊的同事有新來的,更多的是考走的、調離的。

看著學校一批批教師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奔向街鎮,奔向縣城,奔向繁華。趙曉娜也猶疑過、困惑過:要走嗎?要回去家鄉嗎?可是,看著講臺下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一雙雙清澈的眼眸,仰望著校園上空迎風招展的那一面五星紅旗,趙曉娜在難捨同伴離開的惆悵心緒之後,心又漸漸地歸於平靜了。

“不負青春陽光、不負詩與遠方”。趙曉娜相信,靜心的守望,同樣會換來生命鮮豔的綻放。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亦作牡丹開。”這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詩,是趙曉娜十分喜愛的一首詩,也是趙曉娜深深的內心獨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