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子女齊心照顧9旬臥床老母 ——記黃山市“文明家庭”李克勝家庭

“久病床前無孝子”,道出了多少家庭在面對親人疾病時的辛酸。然而,在黃山區甘棠鎮弦瑞村,李克勝和兄弟姐妹7個卻能相互體諒、克服困難,輪流照顧癱瘓在床的植物人母親2000多個日夜,沒有讓90歲的老母親得一點褥瘡。一家人孝老愛親好家風在當地傳為佳話。

四代同堂和和美美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李克勝的父親叫李良頂,母親叫費愛英,老夫妻倆1946年結婚成家,先後生有2個兒子,5個女兒,大女兒今年已是古稀之年,最小的女兒也已年過半百。老夫妻倆含辛茹苦撫育7個兒女,讓子女懂得“百善孝為先,忠厚傳家久”的道理。7個兒女相繼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兄弟之間、兄妹之間、姑嫂妯娌之間相互尊重,理解信任,遇到困難互相搭把手,一大家人過得和和睦睦。兒女們也知道父母對自己的辛苦付出,懷揣感恩之心,對父母十分孝順。現在這個大家庭有7對子輩,30個孫輩,兩個曾孫輩,連同費愛英老人共計40多口人,是個四代同堂幸福和美的大家庭。

良好家風人人傳揚

李克勝家庭中子女多,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生活相當困難。其父李良頂卻嚴格教育孩子,多讀書,賺本分錢。

改革開放後,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脫了出來。李良頂一家7個子女有的從事建築行業,有的經商,小女兒從醫學院畢業,目前在黃山市人民醫院工作。他們無論哪一個都始終牢記父母的教導:在工作單位的自覺遵守職業道德;開店經商的守法經營;在家務農的遵守村規民約。在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民主平等,相互尊重。雖然家中人口眾多,但是一家人卻其樂融融。一家人之間有一句口頭禪:“只有這世的親情,哪見來世的親情!”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了這家門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老人見到小輩們如此和諧,心中也十分高興。

病母榻前個個盡孝

幸福之時平靜處,大難之時顯真情。2012年,88歲高齡的父親李良頂離世,2014年春,母親費愛英不慎摔倒,倒地不起。兒女們把母親送到區醫院搶救,卻無力喚醒母親,母親成了植物人。住院一個多月,兒子、媳婦、女兒、女婿輪流看護,無法改變這個現狀後只能出院回家。為了商量老母親的護理,家裡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大家一致同意:除小妹在屯溪工作不能回家值班外,其餘兄妹6人,兩人一組值班看護,三天一個輪迴。為讓老母親能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小女兒拿了幾萬元,在小哥哥李克勝的房子一側建了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屋,專供母親居住。母親是植物人,不能進食,在小女兒的指導下,大家都學會了注射鼻飼,定時給母親餵食。兒子女兒們按照輪班順序,無論陰晴雨雪,只要輪到自己值班,都安排好自己家中的事,來到母親身邊24小時照顧。臥床不起的病人,最容易生褥瘡,他們兩個小時為老人翻一次身,用溫毛巾為老人擦身。為防止母親小便失禁,就給老人插上導尿管,每個星期換一次,避免感染。母親大便失禁,就買來成人紙尿褲,發現糞便,立即清理,保持身體清潔。小女兒雖不在身邊,但每個星期雙休日都會趕回來看望照顧母親,從未間斷。在7個子女的精心照顧下,2000多個日日夜夜,重病在床的老母親居然沒有一點褥瘡,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人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7個兄弟姐妹的孝母之情,無人不誇。目前老母親已92歲高齡,每逢春節,家中的兒孫輩齊聚到老人身邊,看望老人,還給老人送紅包,都盼老人能夠早日甦醒。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在這個文明大家庭得到了充分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