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子女齐心照顾9旬卧床老母 ——记黄山市“文明家庭”李克胜家庭

“久病床前无孝子”,道出了多少家庭在面对亲人疾病时的辛酸。然而,在黄山区甘棠镇弦瑞村,李克胜和兄弟姐妹7个却能相互体谅、克服困难,轮流照顾瘫痪在床的植物人母亲2000多个日夜,没有让90岁的老母亲得一点褥疮。一家人孝老爱亲好家风在当地传为佳话。

四代同堂和和美美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李克胜的父亲叫李良顶,母亲叫费爱英,老夫妻俩1946年结婚成家,先后生有2个儿子,5个女儿,大女儿今年已是古稀之年,最小的女儿也已年过半百。老夫妻俩含辛茹苦抚育7个儿女,让子女懂得“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的道理。7个儿女相继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兄弟之间、兄妹之间、姑嫂妯娌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遇到困难互相搭把手,一大家人过得和和睦睦。儿女们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辛苦付出,怀揣感恩之心,对父母十分孝顺。现在这个大家庭有7对子辈,30个孙辈,两个曾孙辈,连同费爱英老人共计40多口人,是个四代同堂幸福和美的大家庭。

良好家风人人传扬

李克胜家庭中子女多,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生活相当困难。其父李良顶却严格教育孩子,多读书,赚本分钱。

改革开放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脱了出来。李良顶一家7个子女有的从事建筑行业,有的经商,小女儿从医学院毕业,目前在黄山市人民医院工作。他们无论哪一个都始终牢记父母的教导:在工作单位的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开店经商的守法经营;在家务农的遵守村规民约。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虽然家中人口众多,但是一家人却其乐融融。一家人之间有一句口头禅:“只有这世的亲情,哪见来世的亲情!”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这家门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老人见到小辈们如此和谐,心中也十分高兴。

病母榻前个个尽孝

幸福之时平静处,大难之时显真情。2012年,88岁高龄的父亲李良顶离世,2014年春,母亲费爱英不慎摔倒,倒地不起。儿女们把母亲送到区医院抢救,却无力唤醒母亲,母亲成了植物人。住院一个多月,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轮流看护,无法改变这个现状后只能出院回家。为了商量老母亲的护理,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大家一致同意:除小妹在屯溪工作不能回家值班外,其余兄妹6人,两人一组值班看护,三天一个轮回。为让老母亲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小女儿拿了几万元,在小哥哥李克胜的房子一侧建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屋,专供母亲居住。母亲是植物人,不能进食,在小女儿的指导下,大家都学会了注射鼻饲,定时给母亲喂食。儿子女儿们按照轮班顺序,无论阴晴雨雪,只要轮到自己值班,都安排好自己家中的事,来到母亲身边24小时照顾。卧床不起的病人,最容易生褥疮,他们两个小时为老人翻一次身,用温毛巾为老人擦身。为防止母亲小便失禁,就给老人插上导尿管,每个星期换一次,避免感染。母亲大便失禁,就买来成人纸尿裤,发现粪便,立即清理,保持身体清洁。小女儿虽不在身边,但每个星期双休日都会赶回来看望照顾母亲,从未间断。在7个子女的精心照顾下,2000多个日日夜夜,重病在床的老母亲居然没有一点褥疮,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7个兄弟姐妹的孝母之情,无人不夸。目前老母亲已92岁高龄,每逢春节,家中的儿孙辈齐聚到老人身边,看望老人,还给老人送红包,都盼老人能够早日苏醒。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这个文明大家庭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