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不得不說,很多國外的所謂教育理念到了咱中國都變了味兒,比如從小在批評聲中長大的家長現如今都紛紛“改邪歸正”,成了表揚式教育的忠實擁躉,動不動就誇上一句:“孩子你真棒!”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張博洋在脫口秀裡跳的洗腦歌伴舞“我是真的很不錯,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錯”常爸也就看了二三十遍吧)

而真正的批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反而成了育兒的禁忌之地。

前幾天,我有個同事在商場裡說了娃兩句,立即被朋友制止:

你別批評孩子,萬一給娃、給家庭造成了不良影響呢?

順帶還舉了最近發生的兩個例子:

“熊孩子”被批評橫臥道路中央欲輕生。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還有個男孩因作業被媽媽批評,奶奶心疼地要帶娃離家出走。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其實,因為被批評離家出走、鬧情緒的孩子可不止這兩個,網上一搜一大把。

這種新聞看多了反叫父母們不知道該咋做父母了——怕刺激娃,怕娃受不了,就不批評了?

當然不是!

多表揚讓娃更有信心固然好,但在原則問題上一定還是要堅定立場,該批評的就得批。否則,孩子錯了還各種表揚,那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衣”,是錯誤的引導。

而且在常爸看來,如果孩子因為一兩句批評就各種折騰,最重要的原因,不在於批評,而在於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效批評,既能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還不會留有情緒問題。

今天咱們就請小馬君來講講有效批評這個事,其實在美國,父母們也不是不整天都在誇孩子啊!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作者/小馬君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曾任職於美國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的Bright Horizon,擁有紮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戰經驗。(小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眾號開設專欄,每週和大家聊聊科學育兒。)


本文乾貨

❶ 搞好“關係”永遠比批評本身重要

❷ 批評和表揚一樣,同樣應該針對過程

❸ 幫助孩子找到“替換方案“比批評本身重要很多

❹ 最好的批評可能是沒有批評

批評,這事兒人人都會。畢竟,指出別人的錯誤、評論他人幾句,這事兒太容易了。可難的是,讓對方能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批評,還能願意改正。

客套話就不說了,下面我們直接說有效批評的四大法則。

有效批評法則一:好的親子關係建立永遠比批評本身重要


Q:

什麼是好的親子關係?

A:

我想把他視為我的合夥人。


這可能是我最近聽到過的最好的回答,很多家長會抱怨“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都不聽”,其實我想反問:“他憑什麼要聽你的呢?到底你身上哪一點吸引他願意這麼做?”

除了因為你人高馬大,他尚且弱不禁風,打架打不過你之外,還有其他有說服力一點兒的理由值得讓他相信你嗎?

更何況,你面對的是一個認知、情感、體能還沒有發展完全的孩子,你說的邏輯道理他根本就聽不懂。這時候,該怎麼辦?

只有一個辦法:搞好“關係”。

這是我從師多年的深切感受。每當我接管一個新班,很難管住熊孩子時,我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變一個小魔術。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事實證明,這個小心機相當有效,看完魔術後,大家馬上就服帖了。接下來孩子們就會像跟屁蟲一樣跟在我後面,說啥都聽。

在建立關係上,你也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絕招,先讓孩子崇拜你、喜歡你、信任你,畢竟孩子只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人。


再舉個栗子。

有一年我在國內參加鄉村教育改革活動,在課堂上聽到了一個老師的困惑。

他班裡有個小男生,非常聰明,就是不聽課不愛學習。其他老師會讓他罰站,他覺得這種懲罰沒有任何作用,但自己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我問他:“你和他關係怎麼樣?”

老師說:“我是他班主任,我可能是和他關係最好的人了。在我課上他聽得很認真,但是我只教語文,其他課都不聽也不行呀。語文成績其實也沒有多好,但是比起數學英語好很多。我真的很想幫幫他。”

我又問:“你覺得孩子在哪方面有天賦?”

老師想都沒想:“音樂!那孩子唱歌很好聽,還會偷偷寫一些歌唱給我聽,特別有天賦。這孩子其實也挺可憐的,父母都在城市裡打工,他們家有一個親戚管他,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和他溝通,我聽說也會揍他,但是也沒什麼用反而更加逆反了。”

我說:“這麼聽下來你是唯一能改變他的人了,因為你是和他關係最緊密的人。這個基礎很好,我這裡有一個辦法建議你試一試。”

驚喜的是,在實踐了我的方法後,孩子真的開始認真學習了,並且短時間內成績就有明顯進步。老師後來還特意打電話感謝我。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好奇了,我給老師支了什麼招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談話。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我和那位老師說:“你可以坦誠溝通兩件事情:

第一,老師看到了你的音樂天賦,但是如果想要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天賦,必須要跨過一些坎兒,才可能走出大山,讓別人知道。

我知道,你會問數學好英語好和音樂有啥關係?其實就是沒有關係。但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其中一個坎,如果考試過不去,你就走不出去,你就沒法讓更多人聽到你的音樂,當然你可以自己做選擇,到底願意為你自己的夢想犧牲多少。

第二,我是你的班主任,是學校員工,要接受學校的考核。學校對班級成績是有要求的,如果沒有達標,老師可能就沒法一直待在這裡,陪著你。

老師真的挺喜歡你的,不過老師也尊重你自己的選擇。”

後來老師告訴我,他和孩子說的時候,自己和孩子都哭得稀里嘩啦,抱在一起。但是那天之後,孩子真的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我們總說親子之間關係是1,有關係才能讓後面的一串代表著教育、批評等等的0變得有意義,而關係可以有多重要,這可能是目前我遇到過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了。

有效批評法則二:批評和表揚一樣,同樣應該針對過程

學術界有一個實驗,測試者想要知道不同批評方式,對孩子的行為有什麼影響。他們對幼兒園67個孩子做了情景模擬實驗,設定被測試的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失敗,老師做出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情況:個人批評,比如“我對你很失望”

第二種情況:結果批評,比如“這樣做事不對的,因為……”

第三種情況:過程批評,比如“你或許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做這件事情”


實驗結束後,讓孩子對模擬情景的經歷按照四個維度【產品評分(為自己做的事情打分)、自我評分(自己的表現如何)、感受(得到反饋的心情)、堅持度(會繼續做/完善這件事嗎)】打分。下面是三種批評後的評分結果對比。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不難發現,如果上升到針對個人的批評甚至人身攻擊,結果是最糟糕的。但是如果批評是針對過程的(俗稱“對事不對人”),比如相信孩子能夠想出更好的辦法,或者直接為他提供可替代的選擇,就可以讓孩子的堅持度提高2倍。

因此與表揚一樣,批評同樣需要針對過程,相信他能做出別的選擇,或者給他提供可替代的方案。

有效批評法則三:幫助孩子找到“替換方案“比批評本身重要很多

想象一個情境:

一桌人都在吃飯,吃到一半,一個2歲多的孩子坐在寶寶椅子上,開始不耐煩地用筷子敲碗,你該怎麼辦?

首先你要知道,孩子能夠“給你面子”,半程都沒有發出什麼聲音已經是奇蹟了。寶寶不耐煩了,想要玩是很正常的需求。希望他能繼續安靜下去是成人的需求,但這已經超出一個2歲孩子能夠做的極限。

因此你要做的不是批評他或者阻止他,而是為他找到替代方案,讓你們可以繼續安靜吃下去:

第一種:讓他玩一些安全又不會發出聲音的東西,比如吸管。

第二種:帶他出去溜一圈,去別的地方製造聲音。

第三種:找一些他能夠研究很久的東西,比如一面鏡子,一團橡皮泥等等。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孩子很容易發脾氣怎麼辦?

你的目標不是讓他不發脾氣,而是用一種你能夠接受的方式幫助他發洩。比如打沙袋,用顏色標示情緒都可以。給他可以選擇的方式,行為轉移,比阻止和批評本身重要得多。

有效批評法則四:最好的批評可能是沒有批評

特別提醒: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就不用批評孩子了,而是你應該全局地反思一下是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的行為,批評得過於頻繁了。

我發現家長們總是特別容易聚焦孩子那麼幾個負面的行為,反反覆覆地去糾結。有的時候,我聽他們說都覺得煩。遇到這種時候,父母往往需要後撤一步,逼迫自己有一個全局的視角,你會發現其實孩子並沒那麼糟糕。

我不止一次提到過,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拼了命地反饋,而不只是在他做的不好的時候才批評他。甚至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剋制一下,故意忽略掉孩子的一些負面行為。這樣才能給他足夠的暗示和信心,讓他自己也聚焦在正面行為上。

原來這才是“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你做對了嗎?

常爸說

鼓勵/表揚孩子還是批評孩子,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你家娃天生敏感,那就多鼓勵/表揚少批評,如果你家娃是神經大線條型的,那適當該批評也無妨,直接指出娃的錯誤會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在育兒這件事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但是,不管用哪種方式,都別忘了:建立聯繫,把愛掛在心間。

如果今天的文章給你帶來了一些新鮮的視角,讓你重新思考關於批評這件事,別忘了點“在看”,更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