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上身什麼樣?或者說這人有沒有功夫,具體什麼表現?

功夫上身什麼樣?或者說這人有沒有功夫,具體什麼表現?

​功夫上身什麼樣?或者說這人有沒有功夫,具體什麼表現?

對於內家武術,功夫分有形和無形兩個層面,無形的也就是內勁,說你功夫大主要是說對內勁掌握的程度。有形的屬於後天,主要是易骨易筋帶來的身體功能的強大,比如力量、速度、硬度、韌度等等。有形無形也不是脫離的,它們是一體兩面,分別在不同層次上的顯現。

對於先天層面內勁的掌握,應該是最難的。孫公祿堂在《形意拳學》裡明示:虛無一氣,金丹也,形意拳之內勁!這話寫得明明白白,但弄明白的估計鳳毛麟角。所以後世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逃出孫公所說的“拋磚弄瓦”,也即是以為腹內運氣、心中努力等等。李存義跟劉奇蘭練了15年沒悟出內勁。孫祿堂跟著李奎垣3年、又跟郭雲深前後十餘年沒悟出內勁。李存義是在第16年悟了。而孫祿堂則是在宋世榮處悟透玄機。

功夫上身什麼樣?或者說這人有沒有功夫,具體什麼表現?

李存義怎麼教徒弟的咱們不知道,但《逝去的武林1》裡李仲軒先生轉述當年尚雲祥點撥他的原話在:“轉身瞪他,心裡頭也瞪!”這話高明啊,我是佩服的不得了!尚雲祥這麼教徒弟,估計李存義也是這麼教他的,和禪宗悟道很像,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句話撥雲見日!世人只知道用眼睛,卻不知道眼睛後頭的本心才是真相,你把眼睛的功能去了,用自己那顆赤裸裸的本心去試試,看看有沒有什麼不一樣!

講到這說點題外話。佛教說六賊所繫、也即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身體的功能,由於他們在工作,所以就把人最本質的原始功能給遮蔽了。比如嬰兒剛出生不會用胳臂腿,爬來爬去的都是用腰,這個才是動物最根本的本能。等到會走路了,逐漸適應了胳臂腿的功能,就把腰忘記了。所以練武術入門最難的第一步,就是捨棄胳臂腿回到腰胯上。但是真的非常難,因為你已經習慣了,身體形成了適應。什麼時候這個本能自己出來呢?就是被擠兌急了的時候。比如小孩怕打針,在醫院床上滾來滾去幾個大人控制不住。其實這時候只要把他的腰箍住,一個人就能制服。小孩一害怕在床上一咕嚕,胳臂腿忘了,腰胯就出來了,這時候的力量就這麼大!

一個小孩把腰胯用出來力量就這麼大,我們成年人要是把腰胯用出來,再加上日積月累地筋骨功夫,那得有多厲害?所以過去人說功夫大的力敵百人、如入無人之境,還真不是虛話,那都是練出來的真功夫。孫公祿堂年輕時有過一次力敵百人的事蹟,吾師年輕時在唐山也有過空手打百餘人的記錄。那時候是文革時期,最後革委會主任出來平息局面,對方給包了一場電影算是賠禮道歉。所以呢,不是武術不厲害,而是真東西已經很難見到了。

功夫上身什麼樣?或者說這人有沒有功夫,具體什麼表現?

孫公不是說先天一氣自虛無而來嗎?虛無一氣就是形意拳的內勁,其實也就是學佛修道的那個本心、道體(無極)的功能。所以無極而後是太極,太極一變就是兩儀、產陰陽了。先天本體無形無相,好像西方說宇宙產生於大爆炸,而大爆炸之前什麼也沒有,是個虛空。東西方在這點上是有交集的。道體功能衍化天地萬物有情無情,人類只是其中之一,因為衍化出肉體,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器官功能,而這些功能發揮作用,就把本體的功能給遮蔽了。所以六賊不死,本心不出,這句話就是修道的核心關鍵。

佛教講“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只是有福德而沒有功德,可能下輩子福報很大,但解脫就談不上了。咱們練拳也是這樣,你不懂內勁,練來練去的筋骨皮上有進步,但最核心的層次就上不去。所以回頭再去體會一下尚雲祥的那句話:“你回頭瞪他,心裡頭也瞪!”用心不用眼,六賊當時消亡,本心出來了,才知道內勁上怎麼回事。其實佛道兩家是一回事,手段不同目的相同,而內家拳是道家的一個法門,所謂十萬八千法門,種種途徑都能悟道。

到了孫公祿堂這裡形成了系統理論,因為孫公從程廷華那裡出來雲遊天下,在四川遇見了隱世的修行人,傳給他道法,這才把拳法和道法融會貫通,第一次使內家武術上升到系統理論的層面。孫公其實也不藏私的,內家拳的練法他都在《太極拳學》裡公佈了,而他的道法都在《八卦拳學》裡,只是後人看不懂而已。為什麼看不懂?一層功夫一層道理,你沒練到那個層次看人家過來人寫的東西就像神話故事,當下的人大抵都會嗤之以鼻,以為是瞎忽悠。除非你認個明白人當師傅,你雖然不懂他給你解說,而且從身上給你作出來,才明白原來古德之不我欺也!

孫公把形意拳的修煉建成體系,從無極道體本源開始,這個是空空靜靜不著一塵,也就是郭雲深說的“不起絲毫血氣”。無極道體一動就是含一氣,隱隱約約,似有非有,雖然一氣還沒出來,所謂含一氣,但意思景象已經有了,好像夏天雷雨欲來,地平線上隱隱約約傳來的低沉雷鳴。接下來一氣完全出來,一氣就是內勁。你看,孫公安排好了,你只要跟著練,到這就應該把內勁完全體現和體驗出來。一氣即太極,太極即一氣。那出來了嗎?沒有吧!為什麼孫公寫明白了後人練不出來?那是因為從無極那就錯了。不識本心修法無益,無極本源的空空靜靜出不來,何談後面的一氣?所以孫氏入門要站無極樁,站什麼?為什麼站?搞不明白後頭就全都錯了!也就是孫公後面說的,始有毫釐之差,終有千里之謬。白練了!

功夫上身什麼樣?或者說這人有沒有功夫,具體什麼表現?

功夫的核心肯定是內勁,但光有內勁行不行?肯定是不行。內勁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功能,好像你有一桶汽油,沒有汽車就只能點火,還走不了三山五嶽,所以還要給內勁找個媒介發揮作用,就是拳法了。用孫公祿堂的理論,是先後天要相交。光有先天內勁不行,還要有後天武藝的輔助,二者相輔相成才算圓滿。所以形而上道藝,形而下武藝,這話就是從這來的。

後天武藝,一個是練法,對身心的改造;一個是用法,也就是技擊實戰方法。內家拳對身心的改造,就是易骨易筋,理論基礎是易經洗髓經。孫公祿堂交代給後人的脈絡,是岳飛創形意拳,化槍法為拳法,把戰場的實戰應用與易筋洗髓結合,創立出一整套內外結合、先後天結合的拳法體系。岳飛之後此拳隱沒於民間,後被姬龍峰在終南山發現。易骨,主要是煉精化氣,通過把後天精氣轉化為骨髓,提高骨密度和硬度。易筋,是把全身十二筋脈連接成一體,一動俱動,通過拳法的磨練使之不斷強韌。這裡頭有個核心的理論,就是“筋生氣、氣生血、血生筋”。那麼劈拳強肺,崩拳強肝,肺主氣,肝主血,不就一清二楚了嘛!

所以,易筋主要是通過劈拳和崩拳來實現,前提是規矩法要得正確,特別是關竅和火候,都是寫不到書本上的,必須要過來人時時指點。易骨主要是通過煉精化氣,也就是心腎相交,這在之前的文章裡已經多次闡述過。形意拳首先打明勁,並不是說刻意去打,明勁階段是自己來的,總體上逆反回真,元陽回升,精氣神不斷地補充回來,給你的感覺是身上有了一種浩然正氣,身心裡有一股勁頭不斷湧上來,好像十幾歲的孩子坐不住呆不住,一定要出去野,把精力發洩了才舒服,這個才是明勁階段。那麼伴隨著明勁來的首先是易骨,一個階段以後把明剛收斂了,暗勁就來了。

依照正確的練法,其實是練一天有一天的進步,練一天有一天的收穫,不存在練了十幾年二十年還沒消息的,那是練錯了。站樁是為了返先天悟徹內勁,劈崩就是易骨易筋的開始。身體就開始健壯起來了,而且時間上非常快,一般半個月左右就能體會到明顯的變化,三個月身體就脫胎換骨,半年左右感覺就像換了一個人。這個時候可以用跑步來驗證,如果平時跑個一千米也比較費勁的,如今五六公里就很尋常了,因為肺強了,氣壯了,身體機能就都旺盛起來了。

隨著功夫的深入,體能體質是越來越好,精神頭越來越足,人也越來越年輕。體現在身體上是骨沉肉厚,因為易骨,所以骨密度越來越大,肌肉越來越發達,但這些都是自己長出來的,而不是依靠負重練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越來越好,而且身體的感受是越來越輕巧,這是身心入虛的初步表現。雖然是骨沉肉厚,但身法愈發輕靈如雨燕一般。四五十歲的身體敏捷程度比小夥子還要好,反應速度也遠遠超出常人。這些基本都是明勁階段身心上的變化。逐漸進入暗勁階段,周身的筋脈就像一張網子在周身上下蔓延生長起來,明勁階段打拳是有斷續的,一拳就是一拳,到了暗勁階段勁力就有了迴環,好像彈簧放出去還有回去的勁。李奎垣用書法敘述明勁和暗勁,說明勁暗勁就像筆鋒提頓,有頓有提的是暗勁。這話說得太好了,就是這麼回事。

功夫上身什麼樣?或者說這人有沒有功夫,具體什麼表現?

形意拳裡有句話叫練拳改變氣質,就是說三層功夫帶來身心的改變,也必然帶來心性的改變。因為人的性情其實就是五臟六腑氣血綜合醞釀作用的產物,當氣血沖和五行平順以後,自然會把人的性格改了。在明勁階段,人的性情偏於明剛,朝氣蓬勃,膽子大喜歡和人比武;到了暗勁階段就逐漸內斂,人變得越來越平和隨順,是是非非一笑了之。明剛階段的人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鶴立雞群走到哪都招人看;到了暗勁階段這些外在的逐漸消平,人變得越來越普通,扔在人堆裡沒人注意,所謂大隱隱於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