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大眼幼體選購、扣蟹培育、捕捉、運輸的實用技術

優質大眼幼體選購、扣蟹

培育、捕捉、運輸的實用技術

孫東亞

我國河蟹養殖面積已達一千萬畝,其中,扣蟹養殖面積大於50萬畝。扣蟹質量是影響商品蟹養殖成活率和規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優質扣蟹有良好的遺傳基因,養殖的成蟹規格大,產量高。優質扣蟹在成蟹養殖中成活率高,一般超過70%,甚至能達到90%以上。質量差的扣蟹在成蟹養殖中成活率低於30%,成蟹規格小。

優質大眼幼體選購、扣蟹培育、捕捉、運輸的實用技術

一、池塘準備

1.塘口設置

因地制宜設置養殖池塘,無論池塘大小都能養殖,但小塘口便於管理。一般池塘面積2~5畝為宜,池深1.5米,東西向長、南北向短,池埂坡比1∶1.5。

2.防逃

池埂最好用黑色地膜和聚乙烯網布雙層覆蓋,保護池埂,防止雜草生長,便於投餌和巡塘管理。地膜和聚乙烯網布覆蓋時,池底和池埂交界處四周開溝,溝深20釐米以上,將地膜與網布放溝內用土壓實。生產中,小苗常在四周爬行,易鑽入網布,壓土工作要做得仔細,防止蟹苗鑽入地膜和網布造成死亡。池埂頂部地膜和網布與防逃板一起開溝壓實,防逃板高50釐米以上,用樁固定。池塘要做到無滲漏,小蟹苗極易在流水處聚集和逃跑。

3.增氧設施

扣蟹培育較成蟹養殖對水體溶氧要求更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從大眼幼體放養開始,到養成每千克 60~180 只的扣蟹,要經歷10次左右的蛻殼,高頻次蛻殼,要求水體有高的溶氧。二是蟹苗活動量大,池水較混,藻類不易培養;水花生覆蓋面大,水體自身產氧量小。所以,人工增氧顯得更為重要。扣蟹養殖塘增氧採用微孔增氧和水車增氧結合效果較好,建議每畝配備增氧動力0.5千瓦以上。微孔增氧曝氣點為2米×2米,每2~3畝配備1臺水車增氧機。安裝溶氧儀,實時瞭解蟹池溶氧,指導增氧機使用。

4.水花生和水草種植

2-3月,池塘內種植水花生。此時水花生還未發芽,將越冬的水花生條狀鋪在池底,上面用塘泥壓好。鋪設水花生寬2米左右,間隔6米再同樣鋪設。水花生鋪設面積佔池塘面積的 40%~50%,水花生長大後佔池塘面積的60%~70%。清塘後,4月底在沒有種植水花生的空白區種植伊樂草或輪葉黑藻,株距8~10米。若水花生生長慢,可以補充李氏禾。李氏禾別名秕殼草、遊草,淺水池塘生長快,生長期長,可作為扣蟹培育池水花生不足時的補充。清塘以後,不要使用外塘的水花生,因為4-5月是鯉、鯽產卵高峰。外塘水花生和水草上大多有魚卵,帶入塘後孵化成小魚,而後攝食小蟹苗並爭餌料,嚴重影響生產。水花生不夠時可採用收割陸生水花生投放到池中。種植的水花生髮芽時,池塘加水 10 釐米,隔日抽乾,俗稱“跑馬水”。此時,可根據水花生生長情況適當施肥,肥料以優質複合肥為主,促使水花生快速生長,數量能達到生產要求。4月中下旬開始,池塘內慢慢加水,促使水花生向上生長,5月放大眼幼體時池塘水深40釐米左右,水花生頂部高出水面。

優質大眼幼體選購、扣蟹培育、捕捉、運輸的實用技術

5.清塘

上年生產留下來的扣蟹,以及新養殖塘口內的小龍蝦、泥鰍、黃鱔、青蛙及小雜魚等會以大眼幼體和小蟹苗為食。池塘底泥氧化不徹底,並有大量有害微生物,直接影響扣蟹養殖生產。因此,扣蟹養殖清塘顯得尤為重要,清塘時間不宜過早,太早池塘內容易產生青苔。清塘方法有多種,用生石灰化水潑澆最好。蟹苗放養前15天,池水加到最高水位,畝用生石灰200千克化水潑澆,潑澆3天后排水,塘內留水20釐米左右,不能淹沒水花生,以利水花生生長。若用漂白粉清塘,畝用量100千克以上才能將上年餘留的扣蟹殺死。池塘底泥較深,若有泥鰍和黃鱔,使用漂白粉後,每畝再用茶粕10千克浸泡一夜後潑澆,以殺滅底泥和池埂中的泥鰍和黃鱔。

6.肥水

大眼幼體放養前7天開始肥水,此時池塘水位達40釐米左右,每畝使用複合肥5千克左右。控制氨基酸肥水膏等高氮性肥料進入,防止池水氨氮和亞硝酸鹽超標。放苗前4天,連續測定水質指標,若氨氮、亞硝酸鹽超標,先降解氨氮和亞硝酸鹽後放苗,特別是亞硝酸鹽,放苗時不能大於0.1毫克/升。

7.大眼幼體選購和裝運

近幾年大眼幼體育苗產業發展較快,大部分是蘇北沿海一帶土池育苗。選購大眼幼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大眼幼體淡化時間一般掌握在3天左右。在土池裡比較老的苗拉起來淡化時間還要短,特別老的苗進淡化池24小時、換3次淡水就可以打包發運。大眼幼體感官鑑別:淡化池水色清新或略帶黃渾色,無發紅、發白或醬油色;苗體淡黃色,淡化池水比較清時有點黑色,體色均勻,無白頭、紅頭;活力強,抓在手裡有明顯的扎手感,鬆手後迅速散開;胃裡有餌料,腸道糞便清晰,無死苗,鏡檢體表乾淨,無聚縮蟲等附著;130~150 只/克,大小均勻。淡化池水鹽度5以內,如果拉網時苗很老,鹽度可高到10左右。打包:一般在晚上開始撈苗打包,從淡化池撈上來的苗放入漏水容器中自然瀝水後打包。根據運輸距離和天氣情況選用包裝工具,運輸時間6小時以內,建議使用蟹苗箱,每箱裝1千克;運輸時間6小時以上、需要白天運輸的務必使用泡沫箱包裝,每箱3~4千克,加冰瓶。運輸:裝運蟹苗的車內不能過於擁擠,每一捆苗箱之間要留有空隙;長距離運輸車內放整塊冰降溫,超過12小時運輸時間中途應重新放置冰塊,防止溫度升高;用塑料蟹苗箱裝運時,冰塊不能直接接觸蟹苗箱,最下面放一個空蟹苗箱,裝有蟹苗的箱不直接接觸車底板。

8.大眼幼體放養

大眼幼體放養一般選擇在早晨和上午進行。提苗時估算運輸時間,確定大眼幼體裝箱時間,裝箱結束隨即起運。苗塘提前兩天開增氧機,水質指標正常,特別是亞硝酸鹽不能超標。大眼幼體到池塘後開好車門,過十幾分鍾,平衡車內外溫度。放苗時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淋,大眼幼體放在增氧曝氣處,儘量不要攪渾池水,畝放養大眼幼體1~1.5千克

二、日常管理

1.投餌

大眼幼體放養後 1~2 天就開始蛻殼,15~16天能達到三期幼蟹。這期間保持池水肥嫩,若藻類、輪蟲等天然餌料充足可不投飼料。三期以後每天投餌,每個池塘設置2~3個餌料臺,投餌後3小時吃完為好,每天投1~2次。11月到來年2月氣溫較低,投餌量明顯下降,可以隔日投餌。池水不結冰就要投餌,保證蟹苗營養積累充足。

2.水花生及水草管理

整個扣蟹養殖過程中,要注重水花生的培養。早期水花生紮根在池底生長快,大量生長後池水不易流通。6月上旬開始,將水花生拔起,實行漂浮生長。根據水花生生長情況,一般7月和9月各整理1次,移出過密的水花生,這樣有利於水質管理,同時能減少懶蟹數量,扣蟹規格均勻。輪葉黑藻和伊樂藻隨著小苗的長大,逐漸被蟹苗吃完。李氏禾只要餌料充足,能和水花生一起生長到後期。生產過程中如發現水花生髮黃、開花、生長不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餌料不足,小苗以水花生根為食,二是缺少肥料,可以通過增加投餌量和施肥解決。

3.水質管理

池塘進水用60目篩絹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塘。大眼幼體放養時,水深在40釐米左右,隨著水花生的生長逐步加水,正常養殖期間,水深一般在1米以上。由於蟹苗活動量大,數量多,一般池水較渾,透明度低,加深水位有利於肥水。整個養殖過程要密切注意水質指標,一般兩天測定1次,特別是氨氮和亞硝酸鹽兩個指標,發現超標應及時降解。養殖過程中每週使用1次有益生物菌和改底產品,儘量做到水質和底質良好。養殖池扣蟹常常密集蛻殼,溶氧不要低於5毫克/升,生產中微孔增氧機一般處於常開狀態,水車增氧機視溶氧情況開啟。

4.老頭蟹的控制

扣蟹養殖中,總有一部分蟹性腺會提前成熟,生產上稱老頭蟹。老頭蟹翌年春季死亡,不能作苗種使用。一般每畝老頭蟹數量在20~100千克,規格30~50只/千克。老頭蟹的產生主要與密度,飼料營養,水體積溫相關。密度高,相對老頭蟹少,畝放大眼幼體1~1.5千克是較合理的密度。整個苗種生產過程都伴隨著蛻殼,如減少投餌量,軟殼蟹易被其他蟹苗攝食,成活率下降,蟹苗整體規格偏小,產量不高。採用調整餌料營養來控制老頭蟹數量的方法行之有效。5-6月,七期幼蟹之前使用高蛋白質飼料,並且以動物蛋白質為主,蛋白質含量達42%。7-9月中旬使用低蛋白質飼料,蛋白質含量34%。9月下旬開始使用營養價值較高的飼料,蛋白質含量42%,並提高脂肪含量。這樣老頭蟹數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時扣蟹營養積累充足,利於越冬,成蟹養殖成活率高。夏季水位加到最高,使小苗在水溫適宜的生態區棲息。老頭蟹的捕捉:9月下旬,有老頭蟹出現,用地籠捕捉,地籠的籠梢網目 1.6 釐米×1.6釐米,這樣正常蟹苗穿過網目,僅捕捉老頭蟹。老頭蟹會以小苗為食,所以捕捉要及時徹底。

優質大眼幼體選購、扣蟹培育、捕捉、運輸的實用技術

5.主要病害防治

(1)預防。扣蟹養殖投餌量大,水質和池底容易變壞,加強水質和池底管理是防止發病的主要方法。池水亞硝酸鹽大於0.5毫克/升,河蟹蛻殼易死亡,溶氧低於1毫克/升,會出現蛻殼不遂。水花生和水草覆蓋面積不足,蟹苗棲息地方缺少,也會影響成活率。投餌不足會引起蟹苗相互殘殺。以上非病害因素是影響扣蟹成活率、產量的重要因素。

(2)治療。①纖毛蟲病和爛鰓病:10月下旬開始,水溫降低,河蟹活動量開始下降,易患纖毛蟲病,主要寄生在鰓部,而後細菌感染引發爛鰓。可全池潑灑硫酸鋅和消毒劑來治療,一般10天內連用兩次。②腸炎病:攝食變質餌料後蟹苗易引發腸炎,精準投餌可預防腸炎病發生。如有發生可用氟苯尼考或多西環素化水後拌飼料投餵,連續7天。③腐殼病和磨爪:養殖過程中蟹苗密度高、運動量大,常會引起機體損傷和感染。生產中要注意鈣和微量元素的補充,使蟹殼密度高而堅硬,從而預防該病發生。治療:連續用消毒劑潑澆,加大鈣和微量元素的補充。④水癟子:水癟子主要症狀為體黑、殼軟、肝胰腺萎縮發白或變灰,而後出現死亡,營養、環境、病原生物都會引發水癟子。這幾年生產實踐證明,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充足合理的營養該病不發生或發病率不高,對生產影響不大。

6.蟹苗的捕捉與運輸

下霧,水面積冰不宜捕苗,扣蟹的捕捉主要有水花生打堆和地籠捕捉兩種方法。捕苗前半月將水花生打堆,作為扣蟹的集中棲息地。捕捉時將網在水花生堆抄底,移去水花生,留下蟹苗,這樣反覆幾次大部分蟹苗就捕捉上來了。而後將池內水花生移出,下地籠捕捉。地籠每畝下3~5條,早晨將水抽乾,下午沖水,沖水量要大,促使蟹苗爬行,活動量加大,提高捕捉效率。蟹苗在地籠裡的時間不能太長,晚上多次收網。收上來的蟹苗用清水暫養 2~3 小時,而後裝網袋運輸,每袋5千克為宜。長途運輸可將蟹苗袋裝在塑料週轉箱內,疊加運輸。運輸時保持車內空氣流通,車內溫度與外界相同,減少溫度變化引起的應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