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江蘇發展很好?

王海艦


1 共補交通之短,建設綜合交通體系

一是協同構建快速交通體系。協同推進跨域高速公路聯網運營,取消長三角省際高速公路主線收費站,強化高速公路聯合執法,解決過江通道擁堵問題,暢通沿海戰略大通道。加快推進北沿江高鐵過江通道布點、佈線論證,加快建設東西向高鐵大通道;主動對接上海機場訴求,強化兩地分工與合作,加快推進南通新機場建設;以上海為中心,推進上海輕軌路線北向跨江延伸,聯網併線,協同加強上海都市圈城際軌道交通網建設。

二是協同構建航運物流體系。加快在港口集團層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與上海港、安徽港群、寧波一舟山港建立港口聯盟,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共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把“滬太通”港口聯動模式進一步推廣運用於南通港、南京港、連百港港等港口,合作推進通州灣集裝箱深水港建設,協同推進東西向運河疏浚工程,重點建設連百港區域性國際樞紐港、南京長江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和太倉集裝箱幹線港,發揮南通在集裝箱運輸和江海聯運功能中的巨大潛力,努力推進通州灣“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建設。

2 推進創新協同發展,打造長三角產業創新共同體

一是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生產要素對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推動先進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在全省打造1~2個具有地方標誌、領跑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標杆。同時,加強傳統產業與百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積極發展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和現代供應鏈等新業態新模式。

二是積極參與長三角產業協作。主動強化與上海的產業協同,借力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最大策源地”—上海,發揮江蘇產業體系完整優勢,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試驗場”;疊加上海金融業高度發達、江蘇實體經濟基礎雄厚的優勢,協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和大企業。推進江蘇與浙江信息技術企業的合作,推動大數據、百計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江蘇物聯網建設。

三是共建長三角創新共同體。著力提升江蘇的原始創新能力和高科技成果轉換能力,加強對關鍵性技術的協同創新和突破攻關,聯合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加快落實好《助推G60科創走廊更高質量發展共建協議》,積極打造“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等創新功能區建設,和滬浙皖國家科創中心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功能示範區。

3 共補生態之短,助推綠色發展

一是加快跨域規劃對接,協同打造生態經濟帶。推進滬蘇浙皖協同打造長江生態經濟帶,滬蘇協同打造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蘇皖協同打造江淮生態經濟區和淮河生態經濟帶,構築長三角綠色發展新空間。統籌推進沿江鋼鐵、化工過剩產能向沿海遷移,減輕沿江生態環境壓力,高標準建設沿海世界級石化基地、鋼鐵基地,最大限度降低環境汙染風險。

二是完善聯防共保機制,推進生態跨域治理。在環太湖、沿海、環澱山湖、蘇南丘陵等跨界地區,積極推進產業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節水環保政策跨地協調,全面優化滬蘇浙皖在長江、運河、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頂層設計。健全跨域港務、海事、環保、城管、水務等部門協同聯防共保機制,紮實推進“沿江化工汙染和長江口沿海化工汙染同步整治、長江經濟帶點源汙染和麵源汙染同步控制、化工圍江和其他汙染圍江同步治理、支流人江口和人江支流同步管控”。加強沿江、沿海、沿河港口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與監管。強化沿海灘塗溼地資源、岸線資源保護力度,逐步完善岸線有償使用、退出機制,提高岸線集約利用度。

4 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共推市場一體化建設

建立統一的市場標準和長三角地區市場主體基礎數據庫,建構統一的服務平臺,加快探索建立統一的區域市場規則體系,結合各地優勢,成立各類專業化、跨區域的共享服務平臺,在法律法規、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企業融資和合作、運輸物流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服務,健全一體化市場融合機制。開啟現代科學治理模式,促進規則透明、競爭有序、資源共享。


財經趣彈


江蘇發展很好,有目共睹,GDP總量全國老二,人均收入全國前茅。不但經濟發達,社會事業也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早就進入了中等發達經濟的水平了。可賀可喜,為全國樹立了榜樣。原因恐怕有這幾個:

一、歷史沉澱。江蘇自漢以來,一直是中國發達地區,歷朝歷代都是帝王重視之地,不僅是糧倉,蘇湖熟,天下足,更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地,富甲一方,財富管理、知識技能積累等超過許多地區。


二、自然條件。江蘇是魚米之鄉,又有黃金水道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等,高鐵、高速、民航等交通發達,得天獨厚,臨近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浙江等地。長江流域經濟溢出效應明顯,相互促進。

三、文化科技。江蘇歷史悠久,文化發達,院士專家眾多,高校學生位居全國前列。科技人才來源充足,科技創新不斷湧現。


四、戰略得當。江蘇人才多,蘇南、蘇北發展什麼,怎麼發展,戰略佈局合理,規劃實施較好,整個工業、農業、服務業發展均衡,沒有明顯的不足。

五、人民勤奮。江蘇人雖然很富,但仍然不斷追求卓越,創新多,非常辛勤,永不滿足。值得全國人民學習。


始寧郡主


網上一直有對各省市藝人的盤點,許多網友說江蘇籍的明星好像很少,這種話題總能引起共鳴。為什麼江蘇人當明星的的相對而言比較少呢,大多數網友得出的結論是:江蘇經濟發達,注重教育,所以想讓小孩子去當明星的就比較少了。

為什麼江蘇在大多數人眼裡是這種印象呢?我們還是從娛樂一點出發來看。下面我們看一張圖片。

這張圖裡是一個江蘇籍的男藝人參加綜藝節目時用毛筆字寫《出師表》一幕,許多網友表示畫風清奇,不愧是江蘇人。從這一個小點可以知道,江蘇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全國皆知。為啥江蘇這麼牛?小編認為重點還是:教育。

之前不少問題裡小編回答了不少關於江蘇的教育方面,下面再來簡單的說說

一、基礎教育

小編之前有講過江蘇的基礎教育發展在全國來說算是很均衡的了,每個市都有非常好的重點中學。下面這份江蘇的中學再來一覽

二、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方面南京一家獨大,不過其他市也有自己不錯的大學,總體來說江蘇的大學質量在全國排的上前幾了。

江蘇有兩所985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江蘇有11所211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

當然江蘇靠的不僅是教育才這麼厲害的,還有各個方面的支撐走到了今天。教育是許多江蘇人從小抓的重點,正因為有這樣的重視,讓江蘇越來越好。


樂活鹽城


這個問題甚有意思。

江蘇省,面積103229.17平方千米,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8029.3萬人。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江蘇的發展一直名列前茅。2018年上半年全省GDP已經達到4.486萬億元,僅次於廣東高居全國第二。

那麼,為什麼江蘇省的經濟發展如此舉世矚目?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歷史輝煌

今日的江蘇省,常年高居經濟第二的位置。而歷史上的的江蘇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江蘇省的前身是江南省,1661年清朝順治皇帝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左”和“江南右”兩部分;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和蘇州府首字,改為江蘇省,江蘇省由此得名。

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時期的南直隸,在明朝時期,這裡是全國的經濟重心,是明朝的賦稅重地。清朝入關後,1645年順治將南直隸降級為江南省。雖然地位有所降低,但是江南省的經濟地位仍然難以撼動。

正因為經濟規模空前龐大,人口眾多難以管理,怕生事端的清朝才將江南省東西拆分,起到了削弱江南省的目的。

不過從分省之後的歷史發展來看,江蘇省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獲得了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

依靠清朝時期發達的漕運,江蘇省和浙江省形成蘇浙一體格局,成為新的經濟重心。1842年上海開埠後,列強勢力紛至沓來,雖然對江蘇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是客觀上使得江蘇省更早地接觸和融入了世界,這使江蘇省成為近代發展的先行者。

歷史的積澱是江蘇省發展遙遙領先的堅實基礎。

2、素質較高

江南地區是自古以來就是人才輩出的地方。

明清以來,江西省和江南省更是匯聚了天下英才。因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區經濟發展遙遙領先,發展出一系列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使得江南地區成為思想最開放、文化最繁榮的區域。

因為社會的長足發展,江南地區成為教育最發達、人才輸出率最高的區域,尤其是江南省。

到清朝入關時,每期科考,江南省的上榜人數佔到全國的近一半,時人有云:“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

也正因為如此,清朝才下定決心將江南省拆分。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不斷匯聚使得江蘇省始終有著與時俱進的精神,這是江蘇能夠抓住機遇,取得輝煌成就的最大保證。

3、位置絕佳

如果說清朝之前,江蘇省靠的是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那麼鴉片戰爭以來,江蘇省靠的就是上海和長江。

上海,是我國最大最發達的城市;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和黃金水道。而這,成為江蘇省發展的最大助力。

鴉片戰爭後,列強相繼侵入上海,建立一系列租界,使得上海成為列強入侵的前沿。上海作為曾經江蘇省的一部分,必定會影響江蘇。

上海在近代的率先起步,奠定了它在長江流域老大的位置,在近現代的發展中,以上海為中心,逐步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工業區,這就是滬寧杭工業區。在這個工業區中,除了上海,剩下的部分由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割,而兩個省大部分都是上海的經濟腹地。

在上海的產業和資本向外轉移時,江蘇省和浙江省成為重要的承接地。

一直以來,作為沿海省份的江蘇省都是重點發展沿江地區,這使得江蘇省和上海的對接更為緊密。依託長江的黃金水道的作用,江蘇省成為長江邊上最發達的區域。

今日江蘇省下轄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我國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

4、政策得力

江蘇省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全力扶持。

在明清時期,由於漕運的繁榮,江蘇省沿大運河崛起了一系列城市。

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入侵,江蘇省的鎮江(《天津條約》)、蘇州(《馬關條約》)等地先後被迫開埠,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江蘇社會的近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及時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從上海引進先進技術,大辦鄉鎮企業,形成了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

1984年,南通成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由此江蘇對外開放加速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省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機遇,經濟發展再度邁上新的臺階。

政策給力的背後,是江蘇人緊抓機遇的勇氣和魄力,這是江蘇能夠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石。

所以江蘇省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絕非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複雜,一個地區發達的原因很難從幾個方面就概括了。是一個經年累月的過程,是千百萬人努力的過程,甚至是大自然恩惠的過程。

江蘇自古就是一個人文薈萃,充滿魅力的地方。“煙花三月下揚州”,“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蘇湖熟,天下足”……這些古詩,古語都反應出了一個富足,美好的江蘇。古代大運河穿省而過,依靠這條南北大動脈蘇州,揚州,淮安繁華一片。六朝古都南京,更是人們嚮往的“帝王州”。徐州說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源地應該沒有疑問,畢竟漢高祖劉邦和他的團隊是從這裡出發……


江蘇並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省份,
除了水資源其他沒什麼豐富的資源。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86畝,條件如此緊張,人們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即使如此努力種地並不一定能養活所有人,一部分人就不得不去做生意,商業逐漸繁榮。

如今的江蘇第三產業比重越來越來重,旅遊業越來越發達,對自然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對環境的治理已經足夠長遠,不在只盯著眼前的利益了。江蘇的政商環境,政府與百姓的關係也相對和諧。並沒有政府高高在上的感覺,更多的感受到了一個服務者的姿態。

由於長江天塹的阻隔,江蘇江南江北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文化圈會出現摩擦,但我們都同踩在江蘇這片土地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應該將建設美好江蘇放在第一位。即使有的地區率先發達富裕,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富裕的地區總在無形之中幫助相對落後的地區,我們不能忽視這些。

最後江蘇的繁榮和富強還有很多路要走,在這條路上,我們不光自己要走好還要挽著其他夥伴的手一起走好


嘉哥在行動


江蘇發展的是不錯,準確地說整個長三角發展的都是不錯的。

都說江南富饒,但是也不是從古至今都富饒。所以江蘇的繁華離不開歷史演變和地理位置。



歷史演變

江蘇繁華是因為地處江南,江南的繁華是源於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移。

從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到靖康之變、泥馬渡江,北方人口大量的往南方遷移。

所以南宋以後,南方無論人口經濟文化都遠遠的超越了北方。

再加上東南有江淮防線、長江天險,所以南遷政權都定都於此。長期以來的經濟建設,也縈繞於此!

故此,江南富饒、流傳千載!



地理位置

但是近代以來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江南在歷史變遷過程中此起彼伏。

中國從長期以來的封閉自守型經濟形態,發展成為了開放自由的經濟形態。

以上海接受來自海外經濟的輻射!上海的繁華富饒一躍成為全國第一!

而以上海為首發展起來的長三角經濟帶,也是中國經濟最強、幅員最廣的城市群。

所以地處長三角的江蘇省發展的也很好,在全國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瀟湘夜雨l


江蘇的發展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先從天時開始說起。改革開放後,80年代初期,江蘇南部的蘇錫常地區就抓住機會開始了鄉鎮經濟模式的摸索。到了90年代,又緊緊抓住了上海浦東開發的這個紅利,加強引進外資,加強和上海的合作以及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積極使用民資。使得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

地利方面來說,江蘇在全國是少見的,幾乎整個省份都是平原的地方。沒有山區,可開發地多,這使得江蘇在製造業轉移方面有著非常巨大的優勢。蘇南先從上海承接了製造業的轉移。在人力資源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倍增的情況下,蘇南向蘇北及時轉移了很多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汙染的產業,比如化工業。於是,蘇北的工業化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而蘇南方面朝向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雁型的產業轉移在江蘇內部就可以並且正在發生,使得全省都在齊步前進。

人和方面,江蘇的人口流動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量相對不富裕的蘇北人口不是向外省,而是像蘇南流動。這使得蘇南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而相對不富裕的蘇北地區也會因為有打工者的資金匯入而有財富積累。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提到的現象。就是江蘇的教育,中小學教育水平相對平均,沒有出現諸如其它省份一樣的教育資源過於集中於省會或某個特定城市的現象,所以江蘇相對的勞動者素質普遍較高。至於高教資源,江蘇的高等教育資源更是冠絕全國,使得江蘇擁有充沛的科研力量為經濟發展助力。江蘇的領導班子們也非常給力,給江蘇發展做長期規劃之餘還不停的學習上海江蘇廣東的經驗來完善江蘇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江蘇的經濟發展始終有目標有方向。

還有一點,即使是大家所詬病的蘇北貧窮地區,也有不少本地生長的全國知名企業(徐州的徐工機械,淮安的富士康,宿遷的洋河酒業,連雲港的恆瑞製藥,鹽城的起亞汽車),這一點就使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無法企及。再加上現如今蘇南轉移來的一些工業,使得蘇北的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

其實條件還有很多(譬如:歷史原因,江蘇一直是全國首富之地,並有好學之風,使得民眾樂於接受新鮮觀點和事物,,篇幅原因並未一一列舉,但總的來說,江蘇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條件全國罕有,正是這種財富使得江蘇的發展始終在全國名列前茅。


老移民楊老師講英語


江蘇之所有發展的好,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

首先是歷史因素,在歷史上,江蘇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江南核心的核心,有蘇州、南京、揚州三個超級大城市,又是人文淵藪,吳派、揚州學派、武進今文經學派名家輩出。

在當前主要還是因為其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廣東、浙江、福建和山東的道路,闖出一條“蘇南模式”的道路。在充分發揮沿海優勢的同時,規避了缺乏華人華僑的劣勢,把鄉鎮企業做大做強。所以僅在蘇錫常三個城市,江蘇就佔據了全國百強縣的前三甲。

首先是崑山,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臺資產業園;還有江陰,這裡有中華第一村——華西村;還有張家港,曾經全國最大的民營企業沙鋼集團就在這裡。此外,全國第一個工業園區,也是最大的新加坡產業園就坐落在蘇州。

江蘇靠近中國經濟中心和外資最大的聚集地上海,高等教育發達,基礎教育和湖北想當,高等教育全國前三,這些都是其重要優勢。


青年史學家


江蘇的發展確實不錯。如果從歷史長時段來看,江蘇不僅僅是近幾十年發展的好,也不僅僅是近百年發展的好,而是一直髮展的都不錯。

首先,從古代歷來看,江蘇一直是魚米之鄉,富裕之地。如果大家不想聽5000年前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繁衍的故事,也不想了解吳越爭霸時期江蘇的發展,那麼,就拉近歷史,看看隋唐時期的江蘇吧。隋煬帝疏通大運河,沿著大運河的蘇州、揚州、淮安和杭州一起,被稱為運河四大名城。最後隋煬帝哪也不想去,就躲在了揚州的溫柔鄉里。及至宋代范成大《吳郡志》裡,提出了上有天堂、下游蘇杭。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龐大的江南省(今天的江蘇省加安徽省),經濟發展強大到皇帝也顧忌。清朝初期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於是經過順治、康熙兩朝的努力,江南省一分為二。所以可以這麼說,江蘇自古以來就很發達,這跟江蘇所在的華東平原地理環境、溫潤氣候條件、臨海的資源要素有關。這個地方田多、人多、鹽多,河道縱橫又解決了交通運輸問題,焉能不富?!

其次,從近代歷史來看,江蘇是洋務運動、民族工商業重要發源地。早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後來遷到南京,改稱金陵內軍械所。李鴻章又在江蘇(今天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既今天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又過去了幾十年,一則自身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則上海發展帶動,江蘇湧現出了一大批民族工商業者,最有名的莫過於無錫民族工商業六大家族。可以說,真是在富有的江浙財團的支持下,蔣介石才能博上高位。至於之後南京成為了民國時期的首都,可見此處的發達程度。

再次,從現代歷史來看,江蘇是改革前沿,經濟騰飛之地。在今天這個日子來寫這篇文章更有紀念意義。1978年的5月,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撰寫初稿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頭版公開發表,引發全國性大討論。自此後,改革的春風吹到江蘇,江蘇一直站在了全國改革前沿。依託上海龍頭,江蘇湧現出以無錫常州蘇州為代表的集體經濟蘇南模式,打造出了地表最強地級市蘇州。有人遺憾江蘇沒有出現一個一線城市,但實際上,蘇錫常三市經濟總量已經趕上上海了。江蘇就是典型的一片富,雖然蘇北暫時不如蘇南,但也是較大幅度領先周邊的山東、河南、安徽地市。

總結來說,江蘇自古富裕,今後會發展得更好!


單問者


歷史上的江蘇就是富庶之地。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主要來的就是江浙一帶。

每一個階段,江蘇人都能抓住時機,經濟文化雙輪驅動,領跑全國。

注重教育,教育水平一直是全國最高。清朝時的狀元,江蘇人佔比最大。解放後的學部委員和現在的兩院院士,江蘇籍都以絕對數量冠全國。

江蘇目前985/211大學數量僅次於京、滬。南京每年出國留學人數也是全國第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