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船飄搖到雙橋飛架——汕頭灣過海交通的歷史變遷

從木船飄搖到雙橋飛架——汕頭灣過海交通的歷史變遷

汕頭開埠之前,汕頭市區與礐石之間的海渡,尚屬與相鄰區域的交通。開埠之初,礐石雖未歸屬汕頭管轄,但因外國領事館署以及別墅洋樓多擇建於此,故兩地關係密切,海渡日益頻繁。汕頭市政廳將礐石列入市政改造計劃後,礐石成為汕頭市的一部分。礐石正式劃歸市區後,礐石海渡成為市區重要交通。

清朝末年,汕頭與礐石之間的海渡為私人經營,使用的是小木船,並沒有固定的停泊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月,才開始有小汽船行駛至現今外馬路頭老港區的海關鐘樓前。20世紀20年代,由礐光中學校長傅某經營時,有小電船“大礐石”、“小礐石”和“礐海”3艘。其後,傅某又與小船主聯營,規定每天上午6時至下午7時為營運時間。清末至民國初期,小木船停靠的多為自行選擇的較方便的海灘地,或利用簡易貨運碼頭。此後,才在海關前建起了簡陋的木結構碼頭。

從木船飄搖到雙橋飛架——汕頭灣過海交通的歷史變遷

民國二十八年(1939),汕頭淪陷後,日商海南公司倚勢接替了營運。當時,汕頭人民在侵略者的統治下,苦難深重,經濟蕭條,乘電船來往於汕之間者甚少,日商海南公司遂撤船停航,汕礐海渡仍由小木船載運。抗戰勝利後,逃難的市民返回汕頭,礐光中學復學,且學生增多。每逢較大風浪時,小木船渡海飄搖,險象環生。為了安全起見,礐光中學與民船公會合作,購造了小汽艇聯營。當時有“利發”號、“至河”號兩艘小汽船,共有120個客位。每天上午6時至下午6時為營運時間,夜間仍由小木船載運,直至汕頭市解放。

解放後——鋼質渡輪遊船穿梭內海灣

新中國成立後,汕頭市區過海輪渡從組織機構建設到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很大發展。1951年6月,私營小艇與私營小電船聯合成立汕礐輪渡工友合作社。1952年,該社有小電船4艘、木艇13艘。1953年11月,汕頭市建設局接管了汕礐海渡,成立地方國營汕頭輪渡公司。1955年國家投資購置1艘有92客位的渡輪,1957年又購置渡輪2艘210客位,同時淘汰原有4艘小電船。1965年新建1艘195客位渡輪。至此,已有渡輪5艘557客位航行於西堤至礐石航線,年客運量達到了161.25萬人。1976年1月,還開闢了廣場至礐石航線。

從木船飄搖到雙橋飛架——汕頭灣過海交通的歷史變遷

改革開放後,市區輪渡發展較快。從1980年起,先後建置了渡輪4艘2550客位。隨後木質船逐步被淘汰,新建的渡輪均為鋼質船。至1990年6月,最後一艘木質渡輪粵汕渡03號退出了營運。1992年起,過海渡輪逐步向大型化發展。1995年共新造船舶4艘,有大型遊船“金鳳”輪、“玉蘭”號交通船,還有2艘高速船。當年末,該公司共有鋼質船9艘、玻璃鋼船2艘,4412客位。至2000年底,共有渡輪8艘、遊船4艘,5062客位。

“那時候坐船的人很多,尤其是到了週末,渡船靠岸後,工作人員一打開柵門時,熙熙攘攘的人群湧上渡輪,場面十分熱鬧。”作為輪渡公司的老職工,說起曾經的輝煌,公司總經理葛東江如數家珍,“以前輪渡公司經營的固定航線有三條,除西堤、廣場至礐石兩條航線外,輪渡公司還於1979年開始經營廣場至媽嶼海上旅遊航線,自廣場遊艇碼頭至媽嶼輪渡碼頭航程8公里。”此外,1992年大型海灣遊輪“金鳳輪”投入使用,開闢“海灣夜遊”,後來輪渡公司又建造了一艘50多座的小型遊輪“金鷗輪”。

從木船飄搖到雙橋飛架——汕頭灣過海交通的歷史變遷

作為汕頭內海灣的主要交通途徑,輪渡如同“水上巴士”,見證了汕頭人數十年的過海交通生活,成為汕頭一段交通史的見證。

雙橋飛架——輪渡從繁華逐步走向落寞

1995年至1999年間,海灣大橋、礐石大橋相繼建成通車,從此“雙橋飛架,天塹變通途”,徹底改變了以往靠輪渡交通南北城區的歷史。如今隨著公交設施的逐步完善、家庭小車的普及,市民的出行方式變得便捷而多樣,乘搭輪渡過海已不再是首選了。

在經歷了發展最為輝煌的“黃金時代”後,從2005年開始,輪渡從繁華逐步走向落寞,經營日漸式微、舉步維艱。

從木船飄搖到雙橋飛架——汕頭灣過海交通的歷史變遷

城市發展,建橋是必然趨勢。雖然海灣大橋1995年12月建成通車,礐石大橋1999年2月建成通車,但兩座跨海大橋的先後通車,開始並沒有給輪渡的經營帶來太大影響。1995年到2004年,廣場輪渡每年的營業額在1400萬到1800萬之間。

然而,2005年1月1日起,我市試行路橋收費“年票制”。“年票制”實施後,原本開摩托車搭渡過海的市民,大部分改從礐石大橋經過,加上潮陽、潮南、濠江等地的農村客運班車開進市區,經礐石換乘輪渡過市區的市民也大為減少。輪渡公司的經營逐漸陷入困境。

今年的2月2日,汕頭海灣隧道正式啟動建設,四年半後,又一條過海通道將穿越汕頭內海灣的海底,為市民提供又一種過海方式。到那時,汕頭內海灣過渡史又將迎來新的變遷。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