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船飘摇到双桥飞架——汕头湾过海交通的历史变迁

从木船飘摇到双桥飞架——汕头湾过海交通的历史变迁

汕头开埠之前,汕头市区与礐石之间的海渡,尚属与相邻区域的交通。开埠之初,礐石虽未归属汕头管辖,但因外国领事馆署以及别墅洋楼多择建于此,故两地关系密切,海渡日益频繁。汕头市政厅将礐石列入市政改造计划后,礐石成为汕头市的一部分。礐石正式划归市区后,礐石海渡成为市区重要交通。

清朝末年,汕头与礐石之间的海渡为私人经营,使用的是小木船,并没有固定的停泊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才开始有小汽船行驶至现今外马路头老港区的海关钟楼前。20世纪20年代,由礐光中学校长傅某经营时,有小电船“大礐石”、“小礐石”和“礐海”3艘。其后,傅某又与小船主联营,规定每天上午6时至下午7时为营运时间。清末至民国初期,小木船停靠的多为自行选择的较方便的海滩地,或利用简易货运码头。此后,才在海关前建起了简陋的木结构码头。

从木船飘摇到双桥飞架——汕头湾过海交通的历史变迁

民国二十八年(1939),汕头沦陷后,日商海南公司倚势接替了营运。当时,汕头人民在侵略者的统治下,苦难深重,经济萧条,乘电船来往于汕之间者甚少,日商海南公司遂撤船停航,汕礐海渡仍由小木船载运。抗战胜利后,逃难的市民返回汕头,礐光中学复学,且学生增多。每逢较大风浪时,小木船渡海飘摇,险象环生。为了安全起见,礐光中学与民船公会合作,购造了小汽艇联营。当时有“利发”号、“至河”号两艘小汽船,共有120个客位。每天上午6时至下午6时为营运时间,夜间仍由小木船载运,直至汕头市解放。

解放后——钢质渡轮游船穿梭内海湾

新中国成立后,汕头市区过海轮渡从组织机构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很大发展。1951年6月,私营小艇与私营小电船联合成立汕礐轮渡工友合作社。1952年,该社有小电船4艘、木艇13艘。1953年11月,汕头市建设局接管了汕礐海渡,成立地方国营汕头轮渡公司。1955年国家投资购置1艘有92客位的渡轮,1957年又购置渡轮2艘210客位,同时淘汰原有4艘小电船。1965年新建1艘195客位渡轮。至此,已有渡轮5艘557客位航行于西堤至礐石航线,年客运量达到了161.25万人。1976年1月,还开辟了广场至礐石航线。

从木船飘摇到双桥飞架——汕头湾过海交通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后,市区轮渡发展较快。从1980年起,先后建置了渡轮4艘2550客位。随后木质船逐步被淘汰,新建的渡轮均为钢质船。至1990年6月,最后一艘木质渡轮粤汕渡03号退出了营运。1992年起,过海渡轮逐步向大型化发展。1995年共新造船舶4艘,有大型游船“金凤”轮、“玉兰”号交通船,还有2艘高速船。当年末,该公司共有钢质船9艘、玻璃钢船2艘,4412客位。至2000年底,共有渡轮8艘、游船4艘,5062客位。

“那时候坐船的人很多,尤其是到了周末,渡船靠岸后,工作人员一打开栅门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涌上渡轮,场面十分热闹。”作为轮渡公司的老职工,说起曾经的辉煌,公司总经理葛东江如数家珍,“以前轮渡公司经营的固定航线有三条,除西堤、广场至礐石两条航线外,轮渡公司还于1979年开始经营广场至妈屿海上旅游航线,自广场游艇码头至妈屿轮渡码头航程8公里。”此外,1992年大型海湾游轮“金凤轮”投入使用,开辟“海湾夜游”,后来轮渡公司又建造了一艘50多座的小型游轮“金鸥轮”。

从木船飘摇到双桥飞架——汕头湾过海交通的历史变迁

作为汕头内海湾的主要交通途径,轮渡如同“水上巴士”,见证了汕头人数十年的过海交通生活,成为汕头一段交通史的见证。

双桥飞架——轮渡从繁华逐步走向落寞

1995年至1999年间,海湾大桥、礐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从此“双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彻底改变了以往靠轮渡交通南北城区的历史。如今随着公交设施的逐步完善、家庭小车的普及,市民的出行方式变得便捷而多样,乘搭轮渡过海已不再是首选了。

在经历了发展最为辉煌的“黄金时代”后,从2005年开始,轮渡从繁华逐步走向落寞,经营日渐式微、举步维艰。

从木船飘摇到双桥飞架——汕头湾过海交通的历史变迁

城市发展,建桥是必然趋势。虽然海湾大桥1995年12月建成通车,礐石大桥1999年2月建成通车,但两座跨海大桥的先后通车,开始并没有给轮渡的经营带来太大影响。1995年到2004年,广场轮渡每年的营业额在1400万到1800万之间。

然而,2005年1月1日起,我市试行路桥收费“年票制”。“年票制”实施后,原本开摩托车搭渡过海的市民,大部分改从礐石大桥经过,加上潮阳、潮南、濠江等地的农村客运班车开进市区,经礐石换乘轮渡过市区的市民也大为减少。轮渡公司的经营逐渐陷入困境。

今年的2月2日,汕头海湾隧道正式启动建设,四年半后,又一条过海通道将穿越汕头内海湾的海底,为市民提供又一种过海方式。到那时,汕头内海湾过渡史又将迎来新的变迁。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