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作者 | 徐大維

來源 |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個人微信號:liangshujiushiwo(不閒聊)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1、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

談到保險,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前兩天,有一張圖片,在朋友圈刷屏了: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圖片內容是一位保險業務員的自我介紹。上面說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參加過海豹突擊隊。


不僅參與了敘利亞戰爭,救出3000名人質,還曾經參選過美國總統,只可惜以一票之差落選。

這份自我介紹可謂是誇張至極。

簡歷中的錯別字尚且不說,以華人身份參選美國總統,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當這張圖片發出來後,評論區一片譁然。


有人嘲笑說:連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有網友說:賣保險靠的不就是坑蒙拐騙?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還有的人在評論區留言:祝賀你,進這行合格了。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然而,在眾多網友一面倒的指責背後,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原來這張圖片中的曹先生,是某保險公司的業務新人。

而這份自我介紹只是他們內部會議的暖場玩笑,所以才會在很多地方都故意露出了破綻。

實際上,在這份自我介紹的後面,還有其它揭示真相的內容,只不過被傳播的人刻意忽略了。

而評論的人們也沒有去探尋真相。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這張圖片是如何被傳播出來的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很多人在不明真相時,就已經對它做出了評價:坑蒙拐騙,合法傳銷。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個問題:女生紋身說明了什麼?性格開朗還是有故事?

其中有個回答是:說明你有偏見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2、偏見是座山,神仙也難以撼動

在這個信息洪流的時代,偏見無處不在。

還記得去年10月份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嗎?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2018年10月份,在重慶市萬州區,一輛大巴車與小轎車發生碰撞。公交車失控墜入江中。

從最開始流傳出來的視頻來看,小轎車的司機是一個女士,最後的行駛狀態是逆行。

這讓一些網友頓時就在網上罵翻了天:

有人說“女司機都是馬路殺手”;

也有網友說,就不該給女人發駕照;

更有甚者,在網上組織網友人肉女司機的家人。

而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

公交客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後,衝上路沿,撞斷護欄,墜入江中。

網友們一窩蜂地湧來,又一窩蜂地散去,只留下成千上萬條辱罵司機的評論。

這不僅讓人反思,也讓人發問: 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女司機有了如此大的偏見。

能夠在不明真相,不知對錯的時候,就給對方定了罪,替對方認了錯?

就像有的網友說:司機就是一個群體,直接用小轎車和公交車來說明案情就可以了啊。

何必對女司機懷有如何大的偏見?

有時候偏見比無知更可怕,無知愚己,偏見殺人。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前幾天,滴滴又被頂上了熱搜。因為順風車業務整改完畢,在重新開始運營之前,滴滴發佈了一則聲明:

禁止女性晚上八點後,乘坐順風車。

讓人不禁又想到了去年的滴滴順風車事故:

23歲的女子歐某凌晨打車,誤上了一輛過路的車後,被司機帶到自己經營的農場內,實施性侵併遭到殺害;


21歲的空姐李某,晚上下班叫了一輛順風車,不料被車主實施暴力性侵,最終身中數刀後死亡。

事情發生後,網友在評論區裡是怎麼說的呢?

“誰讓你穿那麼少”;

“一定是因為你穿的太暴露”。

可穿的少,就是被強姦,被殺的理由麼?

比利時曾經開過一場,名為“被強姦那天你穿的什麼衣服”的展覽。裡面所擺設的,都是普通服裝。

其實,我們都知道,能讓人們說出那句話的,不是衣服,而是偏見


它存在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隨隨便便就能地域黑的時候;當我們肆意評價某一個職業的時候。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所說的:人心中的偏見是座山,神仙也無法撼動。

3、你看到的事實,也許並非真相

曾經看過一個泰國短片:在一個菜市場裡,看起來十分兇狠的老闆娘,不僅大喊著催小販交租,還砸了他的秤,搬走了他的商品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這一幕被有心人拍下來傳到網上。


網友們紛紛大罵:簡直不是人,還號召大家一起抵制這個菜市場。

但背後的真相卻讓人大吃一驚:包租婆收走商販的秤,是因為他的秤不準;搬走她的東西,是為了照顧她的生意,買下她所有的貨品。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人們因為看到她凶神惡煞一般的外貌,就輕易地給她定了性,產生了偏見。


認為她的性格,她做的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長相:好人要慈眉善目,惡人就要滿臉橫肉。

所以,她明明做了好事,卻被人誤解成做了壞事。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這種因為外貌,職業等因素,為對方定性而產生的偏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證實性偏見”。


它指的是一旦我們給人貼上標籤之後,無論對方如何努力改變,我們都會覺得對方的行為,是在驗證自己的標籤。

有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科學家請六個攝影師給同一個男人拍照。

拍攝前,攝影師被分別告之男人的身份,並且每個都不相同。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拍攝結束後,人們發現,攝影師們拍下的男人,呈現出了不同的相貌:

以為對方是富翁的攝影師,拍下的男人成熟穩重;

以為對方是囚犯的攝影師,拍下的男人陰沉壓抑。

身份如同一個標籤,貼在了被拍攝的對象身上,讓攝影師們產生了偏見。

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呈現出了不同的樣子。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這就是偏見的力量:讓人們忽略了事實,只看到了自以為是的真相。

4、寫在最後

我們都是偏見的受害者,也都是偏見的創造者。


面對偏見,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保護好自己,更要學會克服偏見,尊重他人。

知乎上曾有人問:走過很多國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懂得了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確,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和其衍生出來的思考方式。

克服偏見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我們的認知半徑,擴大視野範圍。

除此,我們還要知道以下3點:

1. 情緒化的信息,最容易引起偏見

如果一個觀點或信息,摻雜了很多情感,你就要當心了。

談論觀點的情感濃度越高,就越可能扭曲事實。

人對理性的東西天生不感冒。因為思考和吸收,都要消耗能量。


而對一些情緒化的東西,往往本能化地就會接受,此時情感會佔上風,理性會被削弱。

大腦像一個容器,感性和理性永遠在爭奪佔比,感性佔優,理性必然處於劣勢。

所以,對那些忽悠你情緒的信息或觀點,要冷眼旁觀,這是一個理性的標誌。


2. 評估你的信息來源

讓我們產生偏見的信息到底來自於哪裡?

是一手信息,還是二手信息?

是原始信息,還是被人們傳播,改造過的信息?

信息的來源是否具有權威性?

這些問題,決定了信息的可靠程度。

如果很難分辨信息的來源屬於哪一類,也可以選擇跟從一個具有權威性的人。

一個人的世界觀往往是統一的.如果這個人具有權威性、可信度,那麼他提供的信息,也相對值得信賴。

競選美國總統的保險業務員: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見

3. 學會交叉識別陌生信息

在自媒體發達的現在,單一渠道的信息來源,往往會將你引入一些誤區,你要學會驗證自己的信息。

一個信息是否可信,要看看ta來自於單一的信息源頭,還是多樣化的信息源頭。


信息源越多,可信度越高。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要輕易進行價值判斷。 王小波在《思維的樂趣》中曾這樣寫:

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裡,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
假如你是隻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乘法表。
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

大多數人不都這樣嗎?

我們都太喜歡根據自我的偏好去進行價值判斷。

一位作者提出一個不同尋常的觀點,就會被噴子下定義為:

你這個作者三觀下作......

一名員工堅持自我主張,就會被領導下了結論:這個人不善於執行......

一位開著日本車的司機,可能被砸爆腦袋,因為:他是個賣國賊......

這種片面隨性的價值判斷,不僅汙名化了對方,無端引發矛盾,也會讓自己失去認知的重組和拓深的機會。

你會因此變得越來越狹隘與無知。

所以,作為一個成熟理性的人,凡事要多講客觀事實,少進行價值判斷

這樣你才能打破束縛,不被偏見所左右,活出真實的自己。

本文作者: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END——

點擊擴展鏈接,跟良叔提升多維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