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2684億成交額護航阿里IPO 投資機構“摩拳擦掌”瞄準關鍵定價

雙十一2684億成交額護航阿里IPO 投資機構“摩拳擦掌”瞄準關鍵定價

雙十一之後,阿里巴巴的IPO也擺上流程。

這起港交所年度最大的IPO,自年初以來就備受市場各方關注。而這也是2013年之後,雙方終於完成的合作。

此前消息顯示,阿里巴巴募集資金在100億至150億美元,除了保薦人中金及瑞信外,阿里據報已增聘花旗、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加入承銷團,並已邀請其他歐資及中資行加入擔任賬簿管理人。不過對此,阿里方面並未正式作出回應。

雖然消息尚未確實,但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阿里巴巴港股IPO早已引起市場機構的關注。

“明顯感覺大家的熱情還是挺高的,雖然我們在港股的投資不多,還沒有決策,但會一直關注事件進展。”11月12日,華南某公募基金投資總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二次香港上市

提到阿里巴巴和港交所的故事,至今仍有一個詞,“遺憾”。

事實上,早前在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就曾在香港上市,當時募資達到116億港元,也是當時國內互聯網公司融資規模的紀錄。隨後2012年,阿里巴巴從港交所退市。

直到2013年,阿里巴巴再度謀求香港上市。然而,由於“同股不同權”的架構設置,當時港交所並未為阿里巴巴打破規則。

最終阿里巴巴放棄了香港上市計劃。轉而在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當時的募集資金為250億美元,同時也創下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IPO交易紀錄。

隨後的這幾年,關於種種雙方“錯失”的遺憾,也在資本市場發酵。

“阿里和港股的關係一直是比較微妙的,之前因為港股的制度與海外其他發達市場有一些差距,所以阿里選擇了美股。現在在港交所做出改革創新之後,也是在香港面臨著海外的資本市場以及國內A股科創板市場等挑戰的背景下,阿里巴巴進行港股IPO,這對港交所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對香港資本市場來說也是非常積極的一個信號。”北京某券商分析師受訪指出。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2日,港交所今年以來IPO的募資規模為2102.61億港元,較去年前十個月2565.11億港元的募資額,仍相差約463億港元。而對比起來,2018年其全年IPO籌資規模在2864.97億港元。

事實上,港交所也在尋求變革。2017年底,港交所宣佈將在主板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並在2018年初給出了方案細則。

這一舉動被稱為二十多年來港交所就上市規則作出的最大改革。緊隨其後,小米和美團點評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而針對尋求彌補6年前阿里巴巴未能上市的遺憾,從港交所相關領導此前的觀點中也能窺知一二。

譬如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在接受採訪時就提及,當阿里認為香港市場能解決它問題的時候就會回來,當前它不需要融資,也不需要多一個交易場所,除非這個交易場所能帶來新的活力。但阿里百分之百會回來,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投資機構靜待開場

就在本週一,天貓雙十一以2684億的成交額收尾。比去年繼續增長了549億元。而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天貓在雙十一的表現,或許也給即將到來的阿里巴巴IPO帶來了更大的期待。

事實上,早在年初消息傳出之後,就有不少投資機構設置相關基金項目吸引投資。

“預計阿里港股項目是今年下半年最穩健的投資專項基金之一”,在某私募機構的宣傳材料上這樣介紹道,同時亦以公司能拿到更多的獲配份額來吸引投資者。

另一方面,雖然阿里巴巴這單IPO備受關注,不過在關鍵的定價細節未出之前,不少機構仍持觀望態度。

由於美股和港股雙方市場因為環境、估值體系、投資偏好、相關準則和要求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公司在兩個不同市場必然會出現不同的市值表現。

“香港的基金已經可以買美股,其實已經不稀奇了。這次阿里巴巴在港交所IPO,其實關鍵的還是要看最終定價如何博弈,這也決定了市場的參與熱情。”11月12日,某大型國際資管機構香港公司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阿里是好資產肯定是可以積極參與的,但是也要看具體的定價。”北京某公募基金基金經理表示。

根據此前報道,阿里方面原意為按現時美國股價折讓4%招股,但市場則希望折讓至少8%至10%,阿里後來稱有意把折讓調整至5%。

不過對於這個消息,前述基金經理亦表示不能完全斷定,“美股的價格折價到港交所發行,其實也不意味著這就是一個價差,很多股票在美股和在港股裡面,也存在價差折價,就比如說有一些股票,在港股這邊會折價5%至6%。”

數據顯示,11月11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市值在4861億美元,是國內市值最高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11月1日,阿里巴巴公佈了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今年第二財季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阿里巴巴單季營收為1190.2億元人民幣;淨利潤725.4億元,同比增長262%。

從賣方分析師的研報來看,當前不少機構給出的評級均為“強烈推薦”和“買入”。

國信證券認為,公司的核心電商業務在下沉市場仍有較高的滲透潛力,阿里用戶體量在高基數下,仍有望保持增長;在交叉銷售策略的引導下,“阿里系”流量有望實現生態內相互流轉,其單用戶價值仍具有提升空間。而其大文娛業務,業績拐點已現,虧損有望持續收窄。

“阿里回港股IPO彌補了當年的遺憾。港交所改變了上市規則,阿里得以迴歸,通過在港交所IPO募集到的資金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