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嗩吶王國湘潭縣

「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嗩吶王國湘潭縣

國家級傳承人莫柏槐帶領嗩吶藝術團成員表演

青山嗩吶藝術是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傳在湘潭縣青山橋、石鼓、分水三鄉鎮及周邊鄰近地區,該地區在民間辦理婚喪喜慶、玩龍耍獅及佛道教儀和巫儺祭祀等民俗活動中,形成一種器樂演奏的音樂形態,其樂曲結構、曲牌名稱、旋律特徵、表現風格、演奏技巧等,至今仍保持原始風貌,沒有被外來音樂所影響或同化,藝人們通過各種民俗活動的經驗積累,根據當地人們的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傳統文化觀念,以湘中典型的音調特徵加以創造,逐漸產生出眾多曲牌,獨具地方風格,這些曲牌根據其表現功能、曲牌結構、應用場合等分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種。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山橋地區湧現了一大批的優秀嗩吶藝人,當時就成立了青山橋鼓樂工會,他們擁有獨特的演奏技巧,聲名遠播,衡湘四縣將青山嗩吶習俗稱為“青山橋國樂”。至上世紀五十年代,青山橋地區的嗩吶藝人紛紛走出湘潭,朱梅江、陳慶豐、左元和、趙竹欽、張其雲、方彰祥等人曾獲得過湖南省頒發的一等樂師獎。朱梅江、左元和、陳慶豐三人所演奏的《哭懵懂》曲牌,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調演,得到了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譽滿京城。1996年,青山橋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首批“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嗩吶藝術)”。

「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嗩吶王國湘潭縣

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匯演,嗩吶班的學員表演嗩吶節目

青山嗩吶藝術是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它的形成與發展,與楚巫文化有著深遠的淵源關係。

千百年來,雖未發現方誌載明民間吹打樂的發展、變化,應用等情況,但元明時,元代北雜劇與南戲的蓬勃發展,對吹打樂的形成有極大的關係,吹打樂組合中增加了嗩吶。嗩吶的加入,平衡了吹管樂與打擊樂的音量,增加了熱烈歡快的氣氛,使吹打樂配置漸趨定型。

清代,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吹打樂在湘潭世俗生活中,應用已很普遍。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湘潭縣誌》載:“凡遇頒到詔書,地方官員遵照《會典》縣龍亭彩與輿仗鼓樂,出郊迎接至公庭開讀”。吹打樂演奏已為地方官吏效忠朝庭營造隆重排場所利用。清光緒年間,湘潭各地民間鼓樂班社興起,此時青山橋的高玉來樂班頗具名聲。民間藝人借用古典聲腔和戲曲及本地民歌小調等豐富的曲牌來源作為創編依據,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吹打樂曲牌。

「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嗩吶王國湘潭縣

國家級傳承人莫柏槐在韶山進行嗩吶藝術表演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青山嗩吶有了更大的發展,藝人們在實踐中,摸索了“西工子”和“悶工子”兩種獨特的演奏方法。又根據曲牌結構,表現功能和應用場合的不同分為路鼓牌子、夜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種。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山橋地區湧現了一大批的優秀嗩吶藝人,他們自發的成立了“鼓樂工會”、“國樂隊”等組織,互相切磋技藝,使青山嗩吶藝術更臻完美,以至後來衡湘四縣將青山嗩吶稱為“青山橋國樂”。其中朱達湘師徒弟子樂班,人人都有成就,個個均有名聲,對青山嗩吶藝術的傳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嗩吶王國湘潭縣

“湖湘記憶”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中表演

多年來,湘潭縣每逢重大節日慶典,迎賓送客,均組織青山橋嗩吶隊伍進行演奏,參演人員多達100人以上,老中青、婦孺、學生均有參加,場面宏偉,氣氛熱烈隆重。目前,在國家、省、市、縣各級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湘潭縣“石鼓·青山嗩吶”保護中心順利成立並註冊登記,湘潭縣嗩吶藝術團已形成規模,縣內新成立兩所嗩吶演奏基礎培訓學校,“石鼓·青山嗩吶”藝術進入了傳承發展的快車道。

湘潭縣連續16年舉辦的正月十五鬧元宵系列文體活動中,“石鼓·青山”嗩吶藝術都設有表演專區,在品牌文化活動中,抓住慶祝傳統節日的契機,充分展示嗩吶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