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王国湘潭县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王国湘潭县

国家级传承人莫柏槐带领唢呐艺术团成员表演

青山唢呐艺术是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传在湘潭县青山桥、石鼓、分水三乡镇及周边邻近地区,该地区在民间办理婚丧喜庆、玩龙耍狮及佛道教仪和巫傩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形成一种器乐演奏的音乐形态,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没有被外来音乐所影响或同化,艺人们通过各种民俗活动的经验积累,根据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传统文化观念,以湘中典型的音调特征加以创造,逐渐产生出众多曲牌,独具地方风格,这些曲牌根据其表现功能、曲牌结构、应用场合等分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山桥地区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唢呐艺人,当时就成立了青山桥鼓乐工会,他们拥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声名远播,衡湘四县将青山唢呐习俗称为“青山桥国乐”。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山桥地区的唢呐艺人纷纷走出湘潭,朱梅江、陈庆丰、左元和、赵竹钦、张其云、方彰祥等人曾获得过湖南省颁发的一等乐师奖。朱梅江、左元和、陈庆丰三人所演奏的《哭懵懂》曲牌,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得到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誉满京城。1996年,青山桥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唢呐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王国湘潭县

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唢呐班的学员表演唢呐节目

青山唢呐艺术是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与楚巫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千百年来,虽未发现方志载明民间吹打乐的发展、变化,应用等情况,但元明时,元代北杂剧与南戏的蓬勃发展,对吹打乐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吹打乐组合中增加了唢呐。唢呐的加入,平衡了吹管乐与打击乐的音量,增加了热烈欢快的气氛,使吹打乐配置渐趋定型。

清代,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在湘潭世俗生活中,应用已很普遍。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湘潭县志》载:“凡遇颁到诏书,地方官员遵照《会典》县龙亭彩与舆仗鼓乐,出郊迎接至公庭开读”。吹打乐演奏已为地方官吏效忠朝庭营造隆重排场所利用。清光绪年间,湘潭各地民间鼓乐班社兴起,此时青山桥的高玉来乐班颇具名声。民间艺人借用古典声腔和戏曲及本地民歌小调等丰富的曲牌来源作为创编依据,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吹打乐曲牌。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王国湘潭县

国家级传承人莫柏槐在韶山进行唢呐艺术表演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青山唢呐有了更大的发展,艺人们在实践中,摸索了“西工子”和“闷工子”两种独特的演奏方法。又根据曲牌结构,表现功能和应用场合的不同分为路鼓牌子、夜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山桥地区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唢呐艺人,他们自发的成立了“鼓乐工会”、“国乐队”等组织,互相切磋技艺,使青山唢呐艺术更臻完美,以至后来衡湘四县将青山唢呐称为“青山桥国乐”。其中朱达湘师徒弟子乐班,人人都有成就,个个均有名声,对青山唢呐艺术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王国湘潭县

“湖湘记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表演

多年来,湘潭县每逢重大节日庆典,迎宾送客,均组织青山桥唢呐队伍进行演奏,参演人员多达100人以上,老中青、妇孺、学生均有参加,场面宏伟,气氛热烈隆重。目前,在国家、省、市、县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湘潭县“石鼓·青山唢呐”保护中心顺利成立并注册登记,湘潭县唢呐艺术团已形成规模,县内新成立两所唢呐演奏基础培训学校,“石鼓·青山唢呐”艺术进入了传承发展的快车道。

湘潭县连续16年举办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系列文体活动中,“石鼓·青山”唢呐艺术都设有表演专区,在品牌文化活动中,抓住庆祝传统节日的契机,充分展示唢呐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