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鄉村僅有的50年“供銷社”,七旬堅守“大鍋飯”時代的產物


在江蘇省太倉市雙鳳鎮新闖村,有一家名為根福日用品商店的日用百貨店,從1968年主人郭根福開出供銷社後,48年過去,幾經易名,但內部依然大致保持著當初的模樣,成為不少50,60,70後抹不去的時代回憶。

在超市,賣場,商場,商廈,百貨商場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開張的今天,供銷社,代銷店,日用品商店等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江蘇太倉,從1968年開店至今48年過去了,郭根福仍然保持著當初使用算盤算帳的習慣。

這家供銷社見證了社會的巨大發展和變遷。

對85後、90後、00後而言有一些東西似乎只存在於書本、博物館之中存在於老一輩人絮絮叨叨的故事裡而對於我們的父輩、祖輩而言它們卻是關乎生存的大事見證了幾代人艱苦的青春歲月以及今日幸福生活的珍貴。

一根針、一條線、一塊糖……那時候,幾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銷社去買。

在改革開放之前," 供銷社 " 與千家萬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糧票、油票、布票 …… 這些作為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各類 " 票 " 全部要通過供銷社兌換成商品,這些甚至有錢都買不到。

大概在 90 年代初,國內實行市場經濟,社會上的生產物資逐漸增多,物品銷售也對外放開,不再由供銷社獨營。老百姓購買物資從只認一個門,改為走入多家門。



供銷社是“大鍋飯”時代的產物,或是包產到戶?我沒有仔細考究。只記得它依然存在兒時的記憶裡,買東西去供銷社,還隱約記得有糧票、油票之類的東西。大門、大櫃檯,記憶中的供銷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