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

李松


關於食用味精是否安全,是近幾年來頗有爭議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從過去單一追尋飲食美味,逐漸向健康養生方向轉變。現在家庭廚房使用味精這味調味品的越來越少,更有甚者,將味精列為廚房禁品,從此打入冷宮,讓味精徹底從廚櫃裡消失。追其根源,理由很簡單,關於食用味精緻癌的說法無處不在,在網上隨便一搜就有味精緻癌的文章蹦出,談癌變色,對於癌症又有誰不怕呢。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題主的意思好像認定了味精不能吃,是不是有些偏激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弄清楚味精是怎麼來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味精是怎麼來的?】——

據說在沒有味精之前,山東人用海腸提鮮,山東膠東盛產海鮮,用曬乾的海腸粉加入菜餚中增鮮,大廚們腰間都別有一個裝有海腸粉的小皮囊。海腸粉可比現在的味精鮮多了,只是成本太高,尤其是當下海鮮價格不斷攀升,讓普通老百姓望而卻步。

味精最早是1866年由德國人H·Ritthasen博士從麵筋中發現穀氨酸鈉,並從中分離出來,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又從蒸發的海帶湯裡中找到一種晶體,提煉出來就是穀氨酸鈉。次年,日本商人鈴木三郎將其包裝進行出售,取名為“味之素”,這就是最初的味精。1923年,在上海創業畢業於化學專業的吳蘊初,用水解法生產了穀氨酸鈉,從此有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味精。隨後他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推出了“佛手牌”味精,這就是現在咱們吃的味精。



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

中國味精大王吳蘊初

——【味精的主要成分及工藝】——

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穀氨酸鈉,分子式為C5H8NO4Na,又叫麩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為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穀氨酸鈉有類似海鮮的鮮味,當加以3000倍的水溶液稀釋,鮮味仍然存在,這就是放幾粒味精用於開湯什麼的鮮味還那麼明顯的原因。穀氨酸鈉水解成穀氨酸,鮮味就是穀氨酸發出的。我國現行的味精穀氨酸鈉含量純度標準有兩種,一種為99%,另一種為80%,後者是加了食鹽或者糖的。味精除含有少量的鹽外,還含有少量的水分、脂肪、糖、鐵、磷等其它物質。



味精是由糧食加工而成,其中最常見的是用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物質經水解法制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味精呈白色粉末或晶狀條形體,也可通過甜菜、蜂蜜等原料從中得到,還可以用化學合成製作。味精的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的生產製作流程並不複雜,目前大部分味精廠商都是採用澱粉做原料,主要工序有以下四個:澱粉液化後加入糖化酶糖化→穀氨酸培養液消毒發酵(複雜的微生物生長過程)→穀氨酸的提取和穀氨酸鈉的生產→穀氨酸鈉去雜質精煉,精煉的穀氨酸鈉就是味精啦。



——【味精果真有那麼可怕嗎?】——

對於味精的恐懼最初來源於一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華人醫生,他在中餐館吃完飯後出現了四肢發麻、悸動、渾身無力等症狀,他將懷疑鎖定在中餐館的味精上面,並將此懷疑觀點以讀者來信形式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由此引來了歐美飲食界的強烈反響,特別是消息經媒體放大報道,味精一時成了毒素,相繼出現了《味精綜合症》和《中餐館綜合症》專有名字,硬生生地將味精貼上有害的標籤,因此在西方的中餐館倍受打擊,不得已以菜餚不放任何味精廣告貼在最醒目處,很快對味精的恐懼感蔓延至整個食品加工業,加工食品包裝袋必須標註不含味精的字樣,從此味精退出歐美市場,這就是到現在為止歐美人仍然不吃味精的原因。



就因為這位美籍華人醫生一個懷疑的短文,斷送了味精在歐美市場的大好前程,同時也殃及到中國,加深了中國人對味精的曲解,關於味精緻癌的言論滿天飛,以致於味精在中國市場也受到致命打擊,銷售量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我們從製造味精的原料和工藝可看出:味精是利用微生物發酵而得,與白酒釀造原理基本相同,沒有什麼毒素。其實在許多天然食物中也存在著穀氨酸鈉,比如葡萄、番茄、牛奶、豬肉等。

值得注意的是:味精在長時間的高溫烹飪下,會產生焦穀氨酸納,而這個焦穀氨酸納失去鮮味並帶有微毒性,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有0.3%的穀氨酸鈉生成焦穀氨酸鈉,不足以對人體產生傷害。但是超過120℃的高溫,焦穀氨酸鈉便會生成更多,所以只要咱們避免120℃以上的高溫烹飪食物,並且味精晚些投放,這樣食用味精是安全的,在生活中味精既可以提高人們的食慾,又因其是一種氨基酸能提供人們營養,它的鈉金屬也是人體所需的元素。

提醒一下:因為味精含有鹽,在烹飪菜餚時要減少鹽的投放量。另外,味精在鹼性環境中,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穀氨酸二鈉的物質,喪失鮮味,並且伴隨臭味,所以要注意味精保存的環境。



——【關於味精相關知識點問題疑惑解答】——

★ 味精在烹飪中應該如何運用?

眾所周知,味精起提鮮作用,但並不代表味精在美食界能夠泛用,一些原本很鮮美的食材,是不需要添加味精的,否則會掩蓋這些食材最原始的美味。對於海鮮類食物,因本身有很強勢的鮮味,不宜在加入味精;對於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也不需要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備有香、鮮的特色,使用味精,效果反而更差,導致味道變異。 對於酸性較強的菜餚,例如:糖醋排骨類、醋熘土豆絲等,也不需要用味精,其原因是味精與酸性物質不溶合,酸性越強溶解度就越低,這樣味精起不到提鮮的作用,沒有添加的意義。

★ 雞精是否能夠替代味精?是不是比味精更營養?

不少人認為雞精是添加了雞肉和雞汁這些天然營養物質,比味精更營養。其實雞精是味精的升級版,儘管雞精包裝上印有一個大大的肥雞,實際上它與雞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鹽、肌苷酸、核苷酸二鈉、鳥苷酸、糖以及其他辛香料物質。雞精一般含有40%的味精,可以替代味精,比味精的濃度更高,鮮味更重,食用同樣安全,雞精也有鹽分,加雞精則應適量減少鹽的添加量。



用海鮮替代味精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將幹蝦仁用料理機破碎成粉末,用瓶子密封好,在菜餚烹飪過程中加入,既提高了菜餚的鮮味,又滿足了抗拒味精的心理。

結論

味精是用糧食加工而成,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只有在長時間高溫烹飪下,穀氨酸鈉才會生成焦穀氨酸鈉,焦穀氨酸鈉沒有鮮味,且有微毒。所以避免長時間高溫烹飪,食用味精是安全的。沒有毒素,更不會致癌,相反味精溶水後的穀氨酸是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和鈉元素都是人體所需的營養。

好了,關於味精為什麼不宜吃的話題,咱們今天就聊到這裡,如果你有不同做法或更好的建議記得一起分享哦。

我是小雅美味,一個廚藝愛好者,關注小雅美味,分享一日三餐的小情趣、小溫暖,共同探討美食話題,讓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歡迎點贊、轉發、收藏、評論,謝謝閱讀!

小雅美味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

大家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味精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與食鹽同在時,其味更鮮。味精可用小麥麵筋等蛋白質為原料製成,也可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穀氨酸製成,還可用化學方法合成。味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穀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穀氨酸鈉的惡名始於1968年。那一年,Ho Man Kwok博士向新英格蘭醫學報寄去了一封信,信中描述了他每次在美國的中餐館用餐後出現的奇怪反應並給出了可能的解釋。他著重描寫了脖頸後面產生的麻痺感,並且這種麻痺感會逐漸擴散到胳膊和背部,同時感到周身虛弱,心跳加快。

科學證明,味精進入人體後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並參與到正常的新陳代謝中,不會發生沉積。味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生成穀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人體體重的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谷氨酸佔20%。因此食用味精不僅能起到調味增進食慾的作用,還能補充人體一定的營養素。

所以適量食用味精是對身體有益處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幫助到您,不周之處請見諒,謝謝,喜歡就關注一下我,我們一起探討和努力,再見!


老劉和小劉愛美食


關於題目這個“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先明確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

也就是說在順著提問思考“味精為什麼不宜食用”之前,我們得先思考一下“味精真的是不宜食用”的嗎?如果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錯誤的,那麼以此為出發點怎麼分析都是在朝著一個不夠客觀的方向前進。

【味精真的不宜食用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題目“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科學道理的。

  •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味精到底是什麼?

說起“認識一下味精”,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有些多此一舉了,畢竟味精誰沒見過啊,以前差不多家家戶戶廚房裡都有的東西。外觀就是一粒粒細小的晶體顆粒,也正是因為這個外觀,很多人也下意識就認為味精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化學品,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一般說的“味精”指的其實就是穀氨酸鈉,最初於1866年德國人雷哈利最先利用硫酸水解小麥蛋白分解得到了穀氨酸,在之後的1908年日本的田菊苗教授從海帶中分離出了穀氨酸。後來實驗發現電離各種穀氨酸鹽都能得到不同於酸甜苦辣的獨特鮮味,而在各種穀氨酸鹽中谷氨酸鈉的可溶性和味道是最好的,而且還容易結晶,所以從此以穀氨酸鈉為主要成分的味精就此誕生。

可見味精並不是我們人類化學手段創造出來的,它本身的穀氨酸就是普遍存在於食物中的,至於鈉就更常見了。而且事實上穀氨酸是一種構成蛋白質的常見氨基酸,適量的味精對人體其實是營養的補充,單純從營養攝入的角度來看,味精比鹽和糖要好多了。

  • 那為什麼“味精有害論”能經久不衰呢?

這主要是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造成的,就跟看恐怖片一樣,如果面對一個黑暗的角落,不知道有什麼藏在那裡的時候才最可怕,而面對面站著一個怪獸之類的鏡頭反而沒有那麼滲人,人們對於味精的芥蒂也於此類似。

雖然味精在以前很常見,但是很少有人去深究它到底是什麼,所以當“味精有害”、“吃味精口渴”、“吃味精掉頭髮”等等觀點被拋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會本能的就對原本就不瞭解的味精產生懷疑,而不是去思考這些觀點本身是不是正確的,這些觀點的來源有沒有根據。

  • 事實上味精算是被研究最透徹、被扒的最徹底的調味料了。

因為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有一個外國博士在吃過中餐之後產生了心跳加快、頸後麻痺等反應,然後他在沒有任何實驗證明的前提下,就發表了關於“味精有害論”的文章,結果引起了很大的影響,當時一度被稱之為“中餐館綜合徵”,影響直至今日。

可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那些反應與味精有關,而普遍認為是極個別人群對於味精有些許過敏反應,以及西方人群飲食中高蛋白質食物佔比較高,所以穀氨酸在平時飲食中攝入已經很多了,再吃了額外添加穀氨酸鈉的味精才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而關於味精的常見謠言還不少,比如:

①“吃了加味精的菜會口渴”。其實正常人吃了加鹽多的菜會口渴是因為鈉含量過高,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味精主要成分同樣含有鈉,所以這跟吃多了鹽的反應是一樣的。

②“味精加熱產生焦穀氨酸鈉,有致癌性”。這也已經被反覆闢謠多次,是沒有根據的謠言,味精確實不宜過早加入鍋中,因為它會失去鮮味,但也僅此而已。

總之味精就是一個普通的調味料而已,並不存在“有害”、“掉頭髮”、“致癌”之類的問題,

所以也就不存在“不宜食用”的情況。當然了味精也不能多吃,但是“吃多”、“吃過量”會產生什麼影響,那就不在正常飲食的討論範圍內了,畢竟任何食物只要冠以“吃過量”的前提,那就幾乎都會有負面影響的。但產生這個負面影響的原因是“吃多了”這個人為操作,而不是這個食物或者調料本身有害。

其實我們現在哪怕不買味精,做菜不加味精,但是各種醬油、雞精等等調味品中都會穀氨酸鈉存在。而且就算任何鮮味調料都不用,只要吃含有蛋白質的食材,做菜加鹽,那麼基本也就等於攝入了穀氨酸鈉,所以幾乎可以說不存在“完全不吃味精”這個情況,對於味精心存芥蒂是沒什麼必要的事情。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我是二姐,我來回答下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的問題。

二姐要先給大家說下味精的作用和成分,再說一下味精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就能知道是是不是適宜食用味精了。

味精的作用

味精是超市中常見的一種調味劑,在超市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而家家戶戶也都會常備著味精做調料。那麼味精是起到什麼作用的呢?二姐家裡也有味精,經常在炒菜的時候,必要的兩個工序就是先放鹽再放味精。一般什麼時候放味精呢?比如二姐做雞湯的時候,會加點味精能起到增鮮的作用,做完之後的雞湯味道就會特別鮮美,而且雞肉吃起來也感覺很有嚼勁也帶著新鮮的質感,這些都是雞精的作用。第二個用法就是二姐在炒菜的時候,會加一點味精提高菜的好吃程度。加完味精之後的菜就會變香,吃著也好吃還下飯了。所以二姐覺得這麼看來味精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味精的成分

二姐查了一下,味精的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鈉也是氨基酸成分的一種,既然可以在超市中買得到說明味精還是能夠達到使用標準的,所以二姐覺得最起碼從吃到嘴裡來說,味精的成分應該是可以達標的。而味精中所含有的穀氨酸,也是人體能夠吸收的,二姐查到穀氨酸能夠在人體中合成蛋白質。所以味精從轉化成蛋白質這個方面講對人體是有些益處的。


過量吃味精對我們的影響

二姐之前說的前提都是在適量的吃味精的情況下,味精才對我們的身體有益處,但是如果過量的食用味精,那就不是這回事了。大家有沒有聽過吃多了味精容易掉頭髮的情況,常聽到周圍的人說起吃味精會有這個不好的情況。但除了這個情況之外,二姐還查到吃過量的味精,會產生過量的穀氨酸成分能夠對神經有一定壞處。所以有的朋友吃完還會出現愛睡覺和頭昏腦脹的情況。

另外味精中鈉成分很高,這樣就會導致鈣、鎂等元素在身體中吸收更加困難。不僅如此,二姐查到代謝鈉元素就要消耗更多的鈣、鎂元素,這對身體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二姐建議大家一定要注意控制味精的攝入量。

正確吃味精

吃味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二姐建議大家一定要正確的吃味精。首先在炒菜或煲湯的時候也可以加入味精,但是一定要適量,讓放入的味精在我們正常攝入範圍之內。另外炒菜的時候可以用其他提高鮮味的調料代替味精,比如說炒菜的時候加點蠔油,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菜品的鮮味,而且二姐覺得也控制了味精的攝入量。在煲湯的時候,可以在裡面加一點香料,讓香料和湯品中的食材一起熬煮出香味來,這樣做完的味道就好吃了。



總結

二姐覺得適量的吃味精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超量。所以這裡說的是不宜吃味精,而不是不能吃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要讓味精吃的有利於我們健康,控制在一定量範圍內,這樣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所幫助,我們吃的更鮮美也能吃的健康。而且吃味精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禁忌比較好。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二姐美食


首先要糾正的是,不是不宜食用,而是不宜多食用。因為味精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是一種鈉鹽,容易引起高血壓。

關於高血壓為什麼不能多吃鹽,我已經在另一個答案裡解釋過了



在食品生產上,一開始是從海產品比如海帶中提取的,這也是海鮮更鮮的原因。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還草粉這種提鮮的東西。後來日本人發現了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可以由某種微生物分泌獲得,又能大幅提鮮,因此叫味精。

味精的分子穀氨酸鈉包含兩部分,一個就是穀氨酸,另一個就是鈉離子。味精在被吸收至體內時,就會分成上面的那兩部分。

味精加入菜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鮮,發揮這個作用的部分是穀氨酸。穀氨酸實際上就是組成蛋白質的一種氨基酸,但不是必須氨基酸,也就是說人體是可以自身合成的一種氨基酸。但穀氨酸出現鮮味,必須要有足夠的鈉來支持,所謂鹹鮮不分家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更加提高了鈉的使用量。

除了鈉帶來的血壓問題,穀氨酸攝入過多,也會給肝臟造成負擔。一個50公斤的人,空腹食用1.25g的味精——注意餓的時候只吃味精,就會出現噁心、頭暈等不良反應。

但是正常人是不會幹吃味精的,作為作料,放到菜裡,味精的濃度就會被稀釋,大部分溶解存留在菜湯中。這也是為什麼不建議大家把菜湯也吃了的原因。

另外富含穀氨酸鈉的佐料並不僅僅是味精而已,醬油的主要成分其實也是穀氨酸鈉,只不過他的其他物質更多,反映出來的口感層次更厚重。因此醬油最好不要和味精同時使用。


樂食真選


我是陝西愣娃,愛美食愛生活。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其實題主應該問為什麼不宜多食用味精,味精的學名叫穀氨酸鈉,是一種結晶的晶體調味品。相信大家都見過味精,小時候家裡經常買的小袋的蓮花味精,一吃就是多半年,媽媽炒菜的時候,都是三五粒的放,小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是放沒放,只有父親能吃出味精的味道來。

不宜食用味精是個偽命題,不成立的,畢竟存在既是合理,如果味精不宜食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早都出手查封了,又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味精在市場上流轉。而且好多的調味品企業都是上市公司呢😄

味精作為調味品,有增香提鮮的作用,尤其是炒熱炒的時候放一點點味精,菜品出鍋後香氣四溢沁人心脾,讓人食慾大振,欲罷不能。但說到底,味道也是化學品,是化學提取的晶體,不是自然形成的物質。化學提取的精華都是濃度極高的穀氨酸鈉,少許食用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但是如果食用過多,或者是徹底依賴上這種調味品,沒有它就不行,就像愛吃辣椒的人那樣,頓頓少不了,那就有些太過於頻繁了,畢竟化學品不是純自然的物質。

綜上所述,味精並不是不宜食用,而是不宜多用,至於說味精緻癌或者掉頭髮的謠言純屬於無稽之談不聽也罷,謠言止於智者。拌菜炒菜都可以放一點點味精,有輕微的味道就行,放多了也會影響食材原有的味道,更多的話就會發苦。燒湯的話還是建議不要放了,味精融合在湯裡,對於湯本身的味道影響太大,使其失去了原本應有的色彩

感謝觀看,歡迎評論指教,記得關注我喔,每天都有美食與您分享😗️😗️😘️😘️😘️


赳赳老秦不暇自哀


過多食用味精會缺鈣和鎂,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

美國FDA、美國醫學協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等權威部門的評審表示:味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沒有一定的限制,無需擔心其安全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長翟鳳英表示,他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成年居民味精消費與超重有一定的關係。味精日均消費量超過1克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為37%,而低於1克的為28%。每天攝入味精累計超過2.2克,超重風險顯著增加。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中國1萬名成人的飲食習慣進行了5.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與每天攝入味精量少於0.5克的人相比,攝入超過5克的人,5.5年後超重或肥胖的幾率比前者要高30%。這個可能和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關。

嬰幼兒大量食用味精後,會使血液中的鋅轉變成穀氨酸鋅從尿中過量地排出體外,從而導致急性鋅缺乏。缺鋅會導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況。

  2.哺乳期的母親如果食用過量味精,大量的穀氨酸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從而導致嬰兒缺鋅。

  3.過多食用味精後,人體血液中的穀氨酸含量就會升高,會妨礙鈣和鎂的吸收,從而造成短期的頭痛、心跳、噁心等症狀,且對生殖系統也有不良影響。

  4.味精食用過多,會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會覺得沒有味道,還會妨礙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用戶97133369626


不是不宜食用味精,而是不宜食用過多,偶爾用來調味還是可以的,但是做菜要是一直依賴味精就不太好。

——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味精這個調味品,為什麼在眾多調料中經常它被拿來說呢?

肯定是有獨到之處。人們常說“五味調和”,可見調味品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這不小小的廚房中擺滿了各式調料。“茶米油鹽醬醋茶”缺一不可,雖然味精沒到必不可缺的地步,但也是很常見的,賦予了菜品新滋味,給“五味”酸甜苦辣鹹加了一道味,成了“六味”,也既是~鮮!前些年人們使用味精還是很多的,只是近些年少了,甚至現在有些家庭裡很少出現味精,視若毒物一般,避之不及。



為什麼近些年人們很少吃味精呢?

之前有謠傳味精緻癌等等有害言論,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信了。於是隨波逐流,做菜不放味精,美曰為健康安全著想。甚至能成為飯後談資,搞的炒菜不放味精,好像很有高大尚,對飲食健康頗有心得似的。

實際上,味精緻癌只是謠傳而已!但是耐不住人們對癌症的恐懼,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也就不吃了。它不比鹽,做菜若是不放,那真是寡淡無味,而味精只是提鮮的作用,不吃並沒有太大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市場上調料品層出不窮,人們有了更多代替品,通常不會再去選擇味精了。


——味精雖然不致癌,但是吃多了對身體確實不好。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易溶於水,以澱粉作為原料。穀氨酸鈉,也屬於含鈉鹽的一種,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具體危害有兩種,一種是小孩吃太多了,會影響骨骼發育;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吃過多高鈉食物,會加大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所以不宜食用過多。

有的朋友口味重,喜歡吃味道重的食物,像四川,重慶的。不僅好辣而且喜歡高鹽,對我們身體就特別不好,畢竟胃本身是很脆弱的,辛辣刺激的食物會引起腸道不適。我自身也吃不了太鹹的食物,無論是自己做飯,還是媽媽做飯,都喜歡清淡一點,吃了鹽多的菜一整天都在喝水中度過。所以說,無論味精,還是鹽及其它調味品都得少放,其一是對身體不好;其二是不要讓調料遮蓋了菜原本的味道,自然風味健康又美味。


——雞精跟味精名字相像,是否更有營養呢?

不要以為帶上“雞”字,就更有營養,它跟雞並沒有什麼關係,雞精跟味精才是一家人。本身沒有什麼區別,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品,像麥芽糊精等,鮮度比味精多2倍左右,同樣屬於高鈉調味品,要少食用。

其實,關於調味品,不單是味精常被討伐,還有蠔油、食鹽也被拿來討論過。只能說現在生活水平越來越發達,人們對於健康問題也越來越注重。在加上現在市面上不知名的牌子實在太多了,之前去買醋,就發現有各種各樣的牌子,隨便拿了一瓶,回來發現化學藥劑的味道完全遮蓋了醋的酸味,聞著味道就讓人不敢食用。


像味精,肯定是能食用,畢竟過了國家食品安全局的審核,以及國際上的認可。既然能在市面上流通不衰,就說明基本的健康保障還是有的。但是不宜食用過多,食用標準就以一個美國專家統計的標準為主,60kg的人群每天食用量不能超過1.8g,此食用量是在安全標準內,不會出現什麼健康問題。

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給小孩子做飯,千萬不要為了迎合他們的口味,就給他們放太多調料,可能口味重的食物對他們更有吸引力,但是也應該遏制。從小要注意他們的飲食,以清淡健康為主,促進他們的生長髮育。

好了,關於味精的分享寥寥數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大家還認為哪些調味料比較好或者對人體有哪些不益,歡迎一起討論!為健康為家人而學習!

木木吖|文


佘小廚


味精有害論是謠言,還不是現在,是解放前就有,根本沒有停歇過。

味精是日本人池田菊苗1907年發現的,至今已有112年。我國是吳蘊初1923年註冊投產,生產“佛手牌”味精,做成了上海灘“味精大王”。

味精生產的道理和釀酒、做醬的原理一樣,用的糧食發酵而成。提取的物質叫做“穀氨酸”,再和鹽製成味精,全稱“穀氨酸鈉”,白色結晶體。

味精的核心問題,是添加到菜餚裡後,如果溫度到了120°C,會變成“焦穀氨酸鈉”。這種物質是這多年的爭論焦點。最早的說法,焦穀氨酸鈉是致癌物質,有毒。引起科學界重視,不過經過多方實驗和尋找,最終確定,焦穀氨酸鈉無害,不會引發疾病。


所以,早在1959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就明確的把味精歸入食品分類中最安全的類別,叫做“一般認為無害(GRAS)”一類。

到了 198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同樣的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

如此一來,再說味精有害或致癌,就是愚昧。

但是味精的問題確實很大。這個大不在味精本身,而是使用上。人們在使用味精上有了強烈的依賴症,尤其是飯店,長期大量的使用味精,把人們的口味慣壞了。去飯店就要重口味,沒有大量的味精根本做不出來。吃了之後又口渴難受。


這是因為味精裡有“鈉”。就是說,不是味精吃多了難受,而是鹽吃多了。就這樣長期過量的吃鹽,不生病就怪了。

所以,味精是好東西,但是卻不能多吃。話說回來,再好的美食也不可過量。


普濟


味精,這個曾經在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冷落。那味精到底能不能吃? 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味精對人體健康有危害。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是以糧食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成的產品。我們感受到的味精的“鮮”就是因為穀氨酸鈉。 穀氨酸鈉進入身體後,96% 能被人體吸收,味精不僅沒有害,還具有一定營養價值。 味精進入腸道被吸收而分解成的穀氨酸,是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之一,參與機體組織的形成與修復,參與各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在肝臟中參與糖代謝以及肝臟的解毒過程,降低血液中有毒的氨的濃度;在大腦中參與蛋白質及糖的代謝,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腦及神經中樞的功能。 國際糧農與衛生組織已將味精列為推薦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