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人往“低”處走 浙江打“組合拳”破解人才發展不平衡難題

為了人往“低”處走 浙江打“組合拳”破解人才發展不平衡難題

11月5日,全省秋季人才交流大會在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和杭州相比,麗水的區位、公共服務資源不佔優勢,科技型企業在招引高端人才上存在困難。”胡強是註冊地在麗水的一家科技型企業的負責人,隨著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浙江人才大廈先導區日前啟用,他不再為此煩惱,“我們入駐後,不僅招才引智更方便,高端人才還能享受到杭州的同城待遇,非常感謝杭州和浙江人才大廈。”

近年來,浙江大力推進人才強省建設,在人才政策、平臺、服務等一系列“組合拳”的推動下,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逐漸形成。根據省委人才辦發佈的全省上半年人才集聚情況分析報告,上半年全省新引進各類大學生39萬人,同比增長52%。

然而,亮眼成績的背後,也有隱憂。由於產業基礎、設施配套、區位交通等原因,各地人才發展不夠平衡。杭州、寧波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分列全國前兩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引才難、留才難問題始終存在。有的地方甚至不敢給優秀人才評高級職稱,生怕評上就被挖走。

如何在做大人才基本盤的同時,破解人才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为了人往“低”处走 浙江打“组合拳”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难题

提升人才服務覆蓋面

聚焦關鍵小事,解除後顧之憂

作為官方“獵頭”,縉雲縣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中心主任陳亞輝今年的腳步比以往更匆忙。今年以來,他和相關職能部門組織企業先後赴香港、杭州、西安等地開展了10多場人才招聘活動。雖說有所收穫,但陳亞輝一刻也不敢放鬆。“人才短缺是縉雲工業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短板,我們引才力度一直在持續加碼。”他說。

陳亞輝所流露出的擔憂不難理解。和大城市相比,地處山區的縉雲無論是工作條件、生活環境還是公共服務配套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有件事讓他至今回想起來仍充滿遺憾:“有家企業開出高薪引進一名工程師,但僅過3個月後對方就選擇離職。原因很簡單——工作之餘無處可去,生活太單調。”引才的客觀困難,反過來又影響當地企業的引才積極性。

如何跳出這個引才“怪圈”?位於縉雲縣壺鎮的浙江晨龍鋸床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丁澤林想出了點子。3年前,他在餘杭區設立杭州晨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此作為企業的分支機構,進而吸引集聚人才。在實際運行中,有個煩惱卻一直困擾著丁澤林。“由於在杭工作的人才面臨住房緊張、子女轉學手續較為繁瑣、學校距離企業遠等問題,有的人才為了子女學業不得不考慮離職”,他說。

縉雲引才留才上的糾結並非個例。全省上半年人才集聚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在新引進的頂尖人才方面,杭甬嘉等地遙遙領先,均超過20人,最少的市只有1人。在新引進大學生“排行榜”上,杭州以“10萬+”的增量一枝獨秀,而最少的市僅有3000多人。

人往高處走。眾所周知,大城市對人才有著強大的吸附效應,而這一效應很大程度上是由住房、教育、醫療等配套公共服務的優勢帶來的。“房子、車子、孩子、本子、票子這‘五子’看似小事,實則是引才留才的‘關鍵小事’,安心才能安業。”省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從2018年開始,浙江就開始著力解決涉及公共服務的“關鍵小事”。

首先從省部屬單位人才的同城待遇抓起。長期以來,省部屬單位人才同城不同待遇問題比較突出,人才反映比較強烈。省委人才辦經反覆協調,明確各地出臺人才落戶、住房差別限購、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服務保障方面的政策,原則上當地省部屬單位高層次人才應享受同城待遇,並出臺8項落實同城待遇的細化舉措,受到了廣泛歡迎。目前已累計為1000多名省部屬單位高層次人才落實同城待遇。

一個問題解決了,又有新的問題冒出來。隨著人才流動的常態化、用工方式的靈活化,很多人才的工作地和用人單位的註冊登記地分離,不落戶口、不交社保,這些人才也需要公共服務,怎麼解決?只要人才有需要,就要想辦法。

今年以來,省委人才辦會同杭州、寧波出臺了服務全省人才發展的政策意見,明確各地企業事業單位在杭甬分支機構的高層次人才,以及在省內其他設區市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在公共服務方面可以享受杭甬當地人才同等待遇。會同嘉興出臺服務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政策,覆蓋面更為廣泛——推進各類平臺、服務資源向長三角地區人才開放,實行長三角地區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直接認定為嘉興高層次人才、在嘉興工作的省外人才無需社保證明即可享受購房補貼優惠等政策。

打破行政壁壘,實現政策融通,將杭甬嘉三地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流動人才開放,讓人才能安心地往“低”處走。

丁澤林的杭州晨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個享受到同城待遇政策的企業。解決後顧之憂後,人才隊伍穩定性明顯提高。“經過相關部門認定的人才,可以和落戶在杭州的人才一樣安排住房和子女入學。現在員工的心更安定了。今年我們還成功引進一位海外高層次人才,目前正在啟動一項高端醫療設備項目”,丁澤林說。

为了人往“低”处走 浙江打“组合拳”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难题

已投入使用的浙江人才大廈先導區。

打開人才發展大空間

推進飛地建設,留住優秀人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推進人才均衡發展,不僅要落實公共服務,更要增強造血功能。如何發揮杭州、寧波、嘉興等地優勢,建設服務全省人才發展的高地?

“人才飛地”模式應運而生,用於支持各地拓展人才發展空間。在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核心區塊,佔地約70畝的浙江人才大廈即將拔地而起,擔負起為各地打造“人才飛地”、實現“柔性引才”的重要使命。目前,大廈的先導區塊已經投入使用,現已入駐來自全省各地的人才企業40多家、高層次人才200多人,多是和當地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發、設計、管理等人才。在大廈的人才服務中心,記者看到這裡可以為人才企業提供政策諮詢、證照辦理、出入境服務以及財稅、法律、金融等個性化服務。自助服務機、咖啡吧、小型會客廳一應俱全,可以提供人才自助服務及會客、洽談等功能。

漢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註冊地在麗水蓮都的人才企業,主要專注於金屬材料梯度納米結構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研發成果將會應用在石油開採、運儲裝備配套材料等領域。“企業註冊地區位不佔優勢,且缺乏優質高校院所,想招到納米材料方面的人才,難度很大。”企業負責人郭偉說,但在身處創業創新氛圍濃厚的未來科技城,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才太方便了,“來自歐美髮達國家的專家人才有很多,就連見習的都是來自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高材生。”如今,已有十多名研發人才聚集到了漢寶科技。研發在杭州,生產在麗水,這樣的“飛地”發展模式,讓郭偉看到了未來更多的可能。

在杭州未來科技城負責人看來,在這塊“寸土寸金”的地方專門為全省各地提供一塊人才集聚平臺,並非單方面的“付出”,其實是一種“雙贏”——在激發當地創新活力的同時又服務了全省人才發展。

今年9月舉行的寧波人才科技週上,位於寧波的浙江創新中心向浙江全省各地市開放。“有中心、無邊界。”寧波市委人才辦負責人告訴記者,浙江創新中心實行“飛地”管理體制。入駐中心的企業無需更改註冊地址,不僅可以繼續享受原屬地的政策,還能享受《關於寧波市服務全省人才發展的意見(試行)》的政策優惠和各項便利。嘉興也啟用了長三角人才大廈,首批入駐了來自江浙滬“包郵區”的10個人才項目。

可以預見的是,浙江創新中心、長三角人才大廈的啟用,帶來人才的匯聚效應將輻射和覆蓋更多地區。

究其根本,“人才飛地”反映了一種“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開放理念。省委人才辦的目光並沒有侷限在省內,而是放眼全國乃至全球。今年3月,省委人才辦出臺政策,明確省外、海外人才飛地新引進的人才可以申報省級重點人才計劃,鼓勵各地走出去,就地吸引使用優秀人才。

各地積極行動,僅衢州市就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建立了6個“人才飛地”,共引進人才項目200多個,集聚高層次人才600多名。

目前省級已在海外建立33家人才服務站、16家海外孵化器,帶動各地與200多家海外人才科技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各地僅在上海已建立18個“人才飛地”,為浙江聚天下英才提供了源頭活水。近日舉辦的2019浙江“數字經濟”國際青年人才論壇,共有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305名優秀青年人才參加,其中畢業於全球前200位高校的221人,佔72%。

为了人往“低”处走 浙江打“组合拳”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难题

打造人才服務全鏈條

滿足共性需求,廣灑陽光雨露

近日,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西湖分場活動在雲棲小鎮舉行,浙商銀行富陽分行的負責人主動上門對接人才,“雖然雲棲小鎮不在富陽,但是我們離這兒近,服務更方便”。銀行主動上門,讓不少人才頗感意外。

輕資產、長週期、高風險是許多人才企業的共同特點,在傳統的風控模式下,銀行不敢貸、不願貸,“貸款難”“貸款貴”成為制約人才創辦企業發展的頭號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省委人才辦和浙商銀行合作推出人才服務銀行和“人才貸”產品,人才服務銀行專門服務高層次人才,“人才貸”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免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最高授信額度可以達到1000萬元,目前已累計投放授信74億元。

資金問題只是人才創業遇到的一個坎,人才問題、供應鏈管理、市場推廣、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創業如同西天取經,需要不斷爬坡過坎。有些人才遇“高人指點”,有些人才得“貴人相助”,創業成功。更多的人才“靠天吃飯”,失敗的概率遠遠高於成功的概率。如何降低人才創業門檻,降低人才創業風險,提高人才創業成功率?省委人才辦的思路是瞄準人才共性需求,打造全鏈條、普惠式的創業支持體系,提高“陽光雨露”的可獲得性。除了人才服務銀行,我省還通過成立人才企業上市服務聯盟,整合交易所、券商、風投機構等各方力量,為人才企業走進資本市場提供常態化服務。目前,浙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已有15家在境內外上市。今年浙江登陸科創板的8家企業,其中5家核心團隊是海外高層次人才。省委人才辦還聯合保險公司探索人才創業保險,為人才創業繫上“安全帶”,讓人才創業失敗後仍能過體面的生活,有機會東山再起。

此外,不斷湧現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產業園,圍繞當地特色主導產業,圍繞人才創業共性需求,引進集聚研發設計、檢驗檢測、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服務,為人才創業提供全鏈條服務。目前已累計建成13家,集聚高層次人才500多人,園區產值和稅收年均增長均在20%以上。

實現最多跑一次

運用先進技術,打造服務平臺

數字技術是促進普惠、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提升人才服務水平,促進人才均衡發展,同樣離不開數字化。今年以來,各地普遍開發人才服務APP,通過人才卡等方式為人才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務。嘉興積極探索政務服務事項在長三角區域審批辦理,G60科創走廊“一網辦通”吳越專線率先開通,嘉興南湖和蘇州吳江兩地涉及人才的政務服務辦理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審核”。

服務人才需要“鍵對鍵”,也要“面對面”。日前,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的省人才之家正式開張,來自全省各地的人才歡聚一堂,共敘友情、共謀發展。同時,省委人才辦還在全省推廣院士之家建設,為院士專家交流合作、放鬆身心提供物理空間。各地普遍建立領導幹部聯繫高層次人才制度,省市縣三級領導幹部共結對聯繫高層次人才2000多名,常態化聽取人才意見建議、協調解決發展難題。

“我們希望,在浙江,優質的服務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成為一種泛在的元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讓人才茁壯成長”,省委人才辦負責人這樣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