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的四大名鎮

六盤水也有四大名鎮:郎岱、巖腳、雙鳳、丹霞。這四大名鎮,曾經要麼是軍事要塞、要麼是驛道樞紐,在歷史上曾經經濟發達,文運昌盛,人才輩出。

沒有想到六盤水這座貴州省西部工業城市、能源城市、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竟然也是人文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過去,這四大名鎮的土地上,農人在辛勤地耕種;學堂裡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寺院裡梵音悠揚、晨鐘暮鼓;衙門裡的“威武”和街道上“賣飲餅”之聲不絕於耳,驛道上商人、學子、兵士、上任的官員、發配的囚徒,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六盤水的四大名鎮

一,郎岱鎮。

原為縣城所在地,明清時為郎岱廳,民國為郎岱縣。1960年改六枝市後,市政府遷平寨,郎岱改為區公所,後為郎岱鎮。

郎岱位於山中的平壩裡。從普安的罐子窯而來的驛道經花貢,西凌渡過牂牁江,到毛口,翻越打鐵關,就到郎岱了。所以郎岱處在由黔入滇的重要通道上。

曾經的郎岱地位非常之高,1917年就設立了貴州省郎岱審判廳,有20多個縣城的案件要交由郎岱審判廳審判,看看,比今天的一箇中級法院管的範圍都寬。

郎岱文化十分發達,曾有7人中進士,43人中舉人。

郎岱風景秀麗,其中著名的有郎岱八景,而且郎岱古城基本保存完整。那些古城牆、文筆塔、古民居、石板路、寺院庵堂彷彿都在敘述著郎岱昨日的輝煌。

六盤水的四大名鎮

二,巖腳鎮。

又名羊場壩,歷來為軍事重地,兵家必爭。

清朝雲貴總督鄂爾泰將滇黔驛道改道,將從鎮寧州到永寧州的驛道改從巖腳到郎岱到毛口,在盤州廳松蒿子卡與舊路相連。

至此就使巖腳成了北上四川、南下廣西,西去雲南的驛道樞紐,是連接黔、川、滇的古驛站。

巖腳在清朝乾隆年間設羊場巡檢司,後於民國三年改為羊場分縣。

這裡農商經濟十分發達,是商業重鎮。南來北往的商人在這裡聚會、交易,以鹽、煙土、絲綢為最多的交易商品。

巖腳不但經濟十分發達,同時名人輩出:“北伐”名將彭公武是巖腳人、六盤水第一位留學生龍幼安是巖腳人、辛亥革命元老安建也是巖腳人。

六盤水的四大名鎮

三,雙鳳鎮。

雙鳳鎮也就是以前盤縣的城關鎮,在明清兩代是普安衛、州、廳的所駐地,民國為盤縣縣政府所駐地,1999年縣城搬遷紅果, 2015年改名雙鳳鎮。

雙鳳鎮處在由黔入滇的重要通道上,這裡在600多年前就設普安衛,駐紮的軍隊有五、六萬人之多,由此可見普安衛的位置十分重要。

雙鳳鎮有600來年的建城史,古建築眾多,其中的文廟是中國南方為一座按明代皇家標準修建的文廟。

盤縣的文化教育十分發達,明清兩朝就出了21位進士。在全省出進士、舉人人數排第五,排在前面的是貴陽、遵義、安順、思南。

北門的鼓樓,是貴州省唯一的一處門樓一體的古城樓。

另外還有眾多的寺廟、文筆塔、張道藩故居、范家公館、紅軍長征盤縣會議會址——九間樓,以及明代徐霞客考察過的碧雲洞。

六盤水的四大名鎮

四,丹霞鎮。

丹霞鎮就是以前的水塘鎮。境內有一座丹霞山,丹霞山上有一座護國寺,是我國江南八小佛教名山,曾經受光緒皇帝御為“黔之盤州丹霞山為西南護國叢林”。

丹霞山護國寺的香火歷來十分旺盛,每年的三月,周圍的幾個省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香客前來朝拜。

明朝的大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徐霞客曾來到丹霞山,對山脈、河流、氣候進行考察,並將考察結果記載在於《徐霞客遊記裡》。

應該說丹霞山光芒四射的光輝把水塘鎮淹蓋了。其實水塘鎮也是一座著名的古鎮,在明洪武年間的水塘鎮為普安衛百戶所,駐有大量的軍隊,至今有600餘年了。

這裡的居民都是明朝江南一帶的移民後裔,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其中的李家院子,李家宗祠,四合院群保存最好。

水塘是貴州省鄉鎮唯一建有文廟的鄉鎮。水塘人對文化教育重視,清朝舉人劉昭漢於1912年在水塘創建高級小學,可見水塘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厚。

俱往矣,古鎮雖然沒有以前那麼輝煌了,但懷念、追憶古鎮的人們依然津津樂道,敘述著古鎮的歷史、古鎮的文化、古鎮的傳說、古鎮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