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為何調到北方打韃子軍就沒怎麼贏過?

軍武吐槽君


實際上調到北方戰鬥也沒怎麼輸過,真正的失敗只有一次,那就是渾河血戰,而且是全軍覆沒!

戚家軍,顧名思義,是抗倭英雄戚繼光帶出來的部隊,以浙江兵為主。戰鬥力爆表,不管是對倭寇作戰,還是後來的入朝鮮作戰,百戰百勝,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可是就這麼一支強悍的部隊,創作了百戰百勝的輝煌戰績後,為什麼會敗給後金部隊呢?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後金軍(清軍)進逼瀋陽,情勢危急。遼東經略袁應泰派出3路人馬出兵瀋陽,其中兩路人馬分別由童仲揆、陳策率領。童仲揆、陳策所部人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史書記載:

“明年,天啟改元,應泰裕城清河、撫順。議三路出師,用大將十人,各將兵萬餘,仲揆、策當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瀋陽。兩人馳救,次渾河。”

當時遼東危機,全國各地的兵馬大多集中在遼東,各省的士兵都有。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軍後裔部隊,這支部隊基本是由原戚家軍訓練出來的,所以戰鬥力同樣十分強悍。

戚家軍可以說是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敵我雙方平均戰損比,高達50比1。在戚繼光所率領時期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之後戚繼光去世,戚家軍也隨即被改編,人數也少了很多。

渾河血戰中的3000戚家軍,就是其最後的力量,面對數倍於己方後金軍,最終敗下陣來,全軍覆沒。那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敵眾我寡,人數懸殊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軍大致6萬人左右,兩年後的渾河戰役,後金軍兵力應該只多不少。童仲揆、陳策所率人馬最少要對付6萬敵人,1萬人對敵6萬人,人數相差懸殊。

歷朝歷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少,比如東晉淝水之戰、金朝的護步達岡之戰、東漢官渡之戰等等。但在瀚如煙海的戰爭史上,以少勝多是很罕見的,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運氣和水平,敵人比你數量越多,取勝的幾率就越小。

哪怕這隻四川軍和戚家軍再強悍,面對數倍的敵人,也是無法取勝的,且當時的明軍在薩爾滸慘敗後,已是強弩之末,想要取勝幾乎不可能。

孤軍作戰,沒有援軍

川軍和浙軍出兵之時,後方是有幾萬援軍的,所以童仲揆所部才敢於先度過渾河,與後金軍交戰。川軍在橋南駐紮,浙軍在橋北駐紮,首先接觸敵人的是川軍,川軍悍不畏死,和後金(清)軍反覆拉鋸,最終敗下陣來。

其中敦吉、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等將領皆戰死,隨即大家都逃到了浙軍的陣營,幾千人對數萬人,打急眼的努爾哈赤不惜代價圍住了所有明軍。本來明軍是可以撤退的,但由於戰前部署是有援軍的,所以他們才一直堅持不退。

史書記載:

“邦屏結陣未就,大清兵來攻,卻復前者三,諸軍遂敗。敦吉、邦屏及參將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等皆死。他將走入浙兵營,被圍數匝。”

等到交戰到白熱化,發現根本沒有援軍,這才只能以死報國了。孤軍深入敵境是用兵大忌,明軍雖然頑強,卻抗衡不了滿清騎兵。可以說在明末,戰場的將領和士兵不一定被敵人擊敗的,而是由於指揮官或者朝廷的問題才導致最後失敗。

朱萬良、姜弼率領著剩下的明軍,大概在3萬人左右,見到前方戰局不利,他們沒有馬上增援,而是保持觀望,失去了最佳時機。朱萬良、姜弼的猶豫不決,坑死了前方將士,等到努爾哈赤發現明軍的援兵,為時已晚,剩下的3萬明軍遇到敵人一觸即潰,同樣死傷慘重。

這些明軍不是被敵人殺死,而是被清軍嚇死的,戰場瞬息萬變,等大局已定,誰都無力迴天。

清軍實力強悍,無法撼動

但凡開國政權的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明初也好,宋初也好,哪一支部隊都是整個王朝的最強武裝。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同樣是當時最強的騎兵部隊,論單兵素質和作戰意志也遠超明軍。

實力決定一切,弱肉強食就是一切的基礎,川軍、戚家軍和關寧軍已經是明末的王牌軍,面對頑強的清軍,仍無法取勝,且野戰本就不是明軍的優勢。

清軍把這幾千明軍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消滅。別看戚繼光早已去世,戚家軍的精神猶在,為了收復瀋陽,戚家軍抱定必死決心,和敵人拼殺。戚家軍火器裝備率超過50%,主要裝備有鳥銃、快槍、佛郎機等熱武器。

火器是對付騎兵的利器,所以戚家軍首先開始以火槍攻擊敵人,清軍損失慘重,數千人丟掉了性命。清軍殺紅了眼,騎兵如潮水一般湧向陣地前,之後戚家軍的彈藥全部用光。這才開始近身肉搏,可見戰爭的慘烈,在如此情形下,兩軍一度陷入僵持狀態。

戚家軍的鴛鴦陣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軍也有十幾名將領陣亡,剩下的明軍全部死在亂箭之下。陳策、童仲揆、戚金、袁建龍等明軍將領全部戰死,戚家軍從此也不復存在。

袁應泰指揮失誤

遼東當局最高長官袁應泰是此次戰役的總指揮,熊廷弼被罷免,袁應泰接替了遼東經略。袁應泰是位一心報國的好官,他修壩築堤,賑濟災民,救了無數百姓的性命,但是術業有專攻,一個文官坐上武職,這就是難為袁大人了。

處理政務的能力和軍事統帥根本不搭邊,當時遼東地區到處都是逃難的難民,不僅有漢人,還有很多蒙古人。面對難民渴望的眼神,袁應泰於心不忍,於是他命令打開城門,收編了很多蒙古人,殊不知這裡面不僅有百姓,還有很多間諜和不懷好意的敵人。

童仲揆等將領奉勸袁應泰不要收編這些蒙古人,但是袁應泰不聽,這就是婦人之仁了。在努爾哈赤進攻瀋陽之時,有大批間諜成了清軍的內應,所以清軍攻克瀋陽才如此順利,可謂一招棋走錯滿盤皆是空。

如果清軍沒有順利攻下瀋陽,城內外的明軍裡應外合,還有可能守住瀋陽,瀋陽被攻克後,明軍馬上陷入不利局面,隨即全軍覆沒。

這世上不會有無一敗績的軍隊,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早晚會從西邊落下,萬物都有生老病死,更不用說一支軍隊。最讓人佩服的是戚家軍的勇氣和戰鬥意志,不論面對多強大的敵人,誓死不退,至戰鬥到一兵一卒,但落幕的一天終會到來,渾河血戰就是戚家軍最後的一幕。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九》、《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楊角風發作


戚家軍抗擊倭寇時幾乎全勝,無可爭議。後來移駐長城防線,對抗蒙古騎兵的戰績也是非常漂亮。後來薩爾滸戰役時,明朝調集全國兵力,戚繼光侄子戚金所率的戚家軍也被調入遼東。但未及到達,明軍就匆忙兵分四路進兵開戰。結果戚家軍和川軍主力未及投入戰場,明軍就已大敗。戚家軍只好轉為就地駐防。後來努爾哈赤攻打瀋陽,戚家軍和川軍共約一萬兵力奉命救援,在瀋陽渾河南岸被努爾哈赤六萬八旗兵圍攻,死戰不退,全軍覆沒。而此戰八旗勁旅也死亡近萬。戚軍川軍以少對多,雖敗猶榮。此戰成為戚家軍最後絕唱。

戚家軍的覆沒,是明朝從朝廷到邊軍整體性的無能所造成的。原因總結如下:

1、明朝立國以來由文官統兵,而朝中黨爭、閹黨為害及言官干擾太多。高層政治上的掣肘及軍事體制上的弊端使明軍從戰略到戰力都大打折扣。這是總的原因。

2、明末那幾十年,朝中再無張居正,邊關再無戚繼光,已經無人能為晚明的頹勢力挽狂飆。熊廷弼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戚繼光,但頻繁換將的朝廷再不可能培養出偉大軍事家了。

3、薩爾滸戰役時,兵力尚未集結完畢,戚家軍和川軍主力還末到達遼東;冬末大雪紛飛,南方調來的軍隊不適應北方寒冷;不熟悉地形地貌;各地兵力未及互相熟悉戰法及配合;很多地方軍隊勿忙調來武備尚且不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朝廷就督促大軍冒然開戰。此戰導致杜松、劉挺等名將戰死殺場,九邊精銳盡失。這使晚到的戚家軍和川軍成為遼東明軍中僅有的少數勁旅。

4、遼東經略熊廷弼被免職,新任經略袁應泰新手上陣瞎胡鬧,導致瀋陽城被努爾哈赤設計輕易所取。而趕來救援的一萬戚家軍和川軍在與六倍於己的八旗兵死戰時,旁邊另一部三萬多豬隊友明軍卻被區區三千八旗兵打退幾十裡,導致戚軍川軍孤掌難鳴,無力迴天。

5、戚家軍和川軍是明朝為數不多的能夠以步兵打騎兵不落下風、又敢於死戰的軍隊。但是,因經略及以上官職都是文人擔任,他們統領各地調來的軍隊,卻無法做到將戚軍川軍以步兵打騎兵的先進戰法和敢於打硬仗的士氣傳給其他弱旅,無法形成整體戰力和統一的作戰意志。此戰以後,明軍步兵儘管火器充足,但與清軍騎兵野戰再無任何取勝希望,一觸即潰成為常態。此後的明軍只能固守堅城,又總被清軍圍城打援。

6、不可否認努爾哈赤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超級軍事人才,當時明朝無人可比。他不僅把八旗兵打造成一支具有超強戰鬥力的強大軍隊,還極善使計用兵。當面對實力強大的明軍時,他會集中幾倍的兵力圍攻;而面對幾萬無能明軍時,他敢於只用幾千兵力就能取勝。無論誰遇到這樣的對手,都是時運不濟。


幾無成規




答:在戚繼光有生之年,他所帶領的戚家軍,始終是神一般的存在,南征掃北,未嘗一敗!

提問問題的網友說“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口氣還是有些怯生生、不自信。說明他對戚家軍瞭解太少了。

我可以付責任地告訴你,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不是“基本”全勝,而是全部全勝。

不但全勝,而且勝得驚豔,勝得漂亮,手段直接,不用講究太多戰術,面對面,硬碰硬,遇敵必亮劍,亮劍必勝,除倭乾脆利落,自身極少有傷亡。

嘉靖四十年(1561年),新練成的六千戚家軍,靠一雙腳板,身背五斤小米,翻山越嶺,迂迴轉戰上千裡,在短短數日之內,在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地頻頻出擊,神出鬼沒,十三戰十三捷,天下名揚。

在清除江浙一帶的倭寇後,移師福建,與敵激戰於橫嶼、牛田、林墩,三戰皆捷,倭寇震怖,猶如鳥獸散。

此後,連續發起平海衛、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將福建境內的倭寇清洗得乾乾淨淨。

倭寇都往哪兒逃呢?

放眼東南沿海,實在沒有容他們依附之所,被迫竄往安南。

安南是哪兒?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帶。

戚繼光都不屑親自出手,分遣部下追至安南,將倭首吳平的腦袋割下帶回,這才心滿意足。

隨後,戚繼光變換了戰場,帶領部分戚家軍調往京師,督陣薊遼。

注意,這部分戚家只有三千人而已。

三千人,而且是步兵,除非是孫悟空或觀世音菩薩顯靈,否則是不可能吃掉數十萬韃靼騎兵的。

所以,在京師,戚繼光向隆慶皇帝提出對付韃靼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練十萬戚家軍,堂堂堂正正出徵韃靼,掃除心腹之患,一勞永逸。

中策是在不能滿足練十萬兵的前提下,退減為練五萬兵,練成之後,雖然不能進剿韃靼,也可以抵擋他們擾邊,可使邊境獲得十數年安寧。

下策是在不能滿足練五萬兵的前提下,再減為練三萬兵,雖然不一定能抵禦韃靼侵犯,卻也可乘隙一擊,使之不敢太過肆無忌憚。

但是,這上中下三策中,隆慶皇帝都沒法採用。

最後,是戚繼光自己抽調出薊鎮現有兵力中的三萬人來進行了一些簡單訓練。

請問,這三萬人能算標準的“戚家軍”嗎?

不能算吧?

但是,戚繼光還是利用自己帶來的三千純正的“戚家軍”和這三萬人合在一起,於隆慶二年(1568年),大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入寇的蒙古鐵騎三萬,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

萬曆三年(1575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出塞包抄,團滅這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

此後,十餘年間,韃靼懾於戚繼光之威,敬而遠之,不再敢犯邊。

作為一代名將,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是很寂寞的。

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無限寂寞地告別了邊塞。

戚繼光和戚家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橫絕一世的神兵天將,值得我等後人引以為傲,膜拜永遠。


覃仕勇說史


導讀:小日子過得很好的日本人也不是一直很強,在戚繼光時期倭寇真的不強,而且打倭寇那是舉國之力共抗外敵,而蒙古多強,加上隨著朝廷對戚家軍不重視,再優秀的部隊即使有著好的戰術,戰略上已經被忽視,是無法贏得更多勝利的。



抗倭三利:民心所向

倭寇侵擾江浙一帶,燒殺搶掠,老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這種外敵入侵的情況下。戚繼光在進行新兵招募訓練時,才會出現馮子明“投筆詣軍門”,義烏縣令趙大河率大好男兒當兵佳話。有了江浙群眾支持,為戚家軍對付倭寇打下良好群眾基礎。


抗倭三利:朝堂支持

倭寇氾濫,擾亂大明王朝根基。在這種情況下,遠在朝堂的上內閣首輔張居正重用戚繼光,在政策上給與全力支持,在近處胡宗憲作為浙江巡撫時,就大膽啟用戚繼光,給與他充分的軍事作戰權力,讓戚家軍可以沒有制約的進行軍事行動。

抗倭三利:戰術得當,武器全面壓制

戚家軍在對付倭寇的戰鬥中,創造出了鴛鴦陣這種戰術,將單兵作戰極限充分發揮出來,再加上火器在戚家軍全面配置。讓還處於冷兵器作戰的倭寇們,只有捱打的份。



老龍小談:岳家軍龍困淺灘

1:認為在北方軍事戰略上,大明王朝大方向是隻守不攻,讓人誤以為戚家軍沒有贏過,實際上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戚家軍打的北蠻小王子等再不敢踏入薊州界,不過隨著但隨著戚繼光的離開,戚家軍雖然還留在北方,但已經不受重用,此時在對付蒙古、後金戰鬥中的失敗,已經和戚繼光指揮的戚家軍不一樣了,他們只能算浙江兵了。


老龍:戚繼光受封太子太保明升暗降拆散岳家軍,戚家軍名存實亡。

2:戚家軍在蕩平江浙倭寇後,被朝廷安排北上對付蒙古騎兵。此時,戚家軍所處的情況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北上薊州後,戚繼光對北方部隊進行的軍事改革,讓同僚們一直不滿。同時朝廷上張居正退出政治舞臺,缺少了有力堅強後盾。

老龍:岳家軍改革軍事觸動朝堂保守派利益線,張居正去世岳家軍獨木難支!

悽慘落幕:戚家軍後來因為被剋扣軍餉,而集體暴力討薪時,被薊州總兵王保,以“倡亂”的藉口對戚家軍進行屠殺,讓戚家軍悲壯的離開歷史舞臺。



哈嘍喜歡讀歷史的小寶貝兒看過來點點關注,我是喜歡說故事亂說話的老龍!

老龍史社


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官 防守北方蒙古的軍隊 並非浙江所訓練的戚家軍 而是重新訓練的軍隊

《明史 戚繼光傳》記錄得很清楚:在隆慶年初,因為薊鎮經常被蒙古騎兵侵擾,給事中吳時來要求調戚繼光鎮守薊州,加上戚繼光的老搭檔譚綸剛召集了3萬步兵和3千浙江兵,於是也要求給戚繼光訓練,於是隆慶帝就任命戚繼光為都督同知管理薊州、長平、保定三鎮防務和練兵事宜。

戚繼光剛到薊州,就上書隆慶帝,提出了薊州等七營兵有7害、六不練、四弊的情況,要求隆慶帝准許戚繼光調在浙江的戚家軍殺手3000、炮手3000和招募5營西北馬軍。

隆慶帝詔回了分戚繼光權力的總兵郭琥,並升戚繼光為總兵官,但不允許戚繼光調浙江的戚家軍。

在戚繼光修長城時,隆慶帝曾經允許戚繼光調3000浙江兵過來,給各鎮官兵作為榜樣:


浙兵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戚繼光只調過一次浙江兵北上。

題主說的應該是薩爾滸之戰中北調參戰的4000浙江步兵

當時這4000浙江步兵,加入的是主將為遼陽總兵官劉鋌的東路軍,即寬甸路。東路軍合計一萬人,即非浙江兵6000人。另外還有朝鮮援軍1.3萬人。

現在來看東路軍失敗的原因:

1、東路軍並無火炮,而浙江兵在戚繼光訓練下,對火器是非常擅長的;

2、當時是2月底的東北天氣,天氣依然寒冷,南方來的浙江兵不適應寒冷天氣,這是明朝朝廷官員肯定沒有想過的因素;

3、東路軍早期穩住問答,取得不錯的戰果,但主將劉鋌貪功,急於冒進,被後金兵伏擊而死,導致東路軍主帥無人而被殲滅。

因此,薩爾滸之戰中東路軍被滅,和浙江兵是否善戰,並無關聯,主要責任在於:

善用火器的浙江兵並無火器;

讓南方士兵在嚴寒天氣作戰;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東路軍早期的戰績說明東路軍還是有戰力的。

戚家軍威名背後是務實主義

1、戚家軍能夠威名大振,主要靠三點:

配合作戰(不僅僅是11個人員配合的鴛鴦陣,更是各種長短武器、火器的遠近、攻防配合)

軍令森嚴(實行連坐法: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

重視實用創新(為對付鋒利的倭刀而創作了狼筅;追求實用在軍中大量裝備倭刀;創作了裝載兩門佛朗機炮的戰場,以炮車、火銃、護衛步兵、騎兵進行配合作戰)。

2、重視專業化兵種。戚繼光在薊州練兵上書中就提到專業化兵種問題:


今一營之卒,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一也。
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鼓旗幟,何所不蓄?

總的來說

薩爾滸之戰中4000浙江兵的戰敗,和他們是否善戰並無關係,和明朝朝廷思慮不周、主帥沒有讓他們發揮火器長處、主將貪功冒進有關。

戚家軍的存在和威盛,是明朝時期難得的一股追求務實主義的思想。明朝晚期對後金戰爭的失利,和喪失務實主義有著很大的關係。有火炮的優勢偏偏爭奪騎兵衝鋒;有守城優勢,偏偏主動野戰。正如戚繼光所說的:


臨陣馬軍不用馬,而反用步

有騎兵不用,反而用步兵衝鋒!

孫承宗修築的寧錦防線,也算是明末中難得的一絲務實主義色彩。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戚家軍在對陣倭寇時基本全勝,為何調到北方打韃子軍就沒怎麼贏過?這問題只對了一半,實際情況是戚家軍在北方也是保持了全勝紀錄,殺的北方騎兵,比倭寇還多。

戚家軍抗倭可謂戰果輝煌:新河戰鬥,倭寇死傷二百八十餘人,戚家軍僅陣亡三人;花街戰鬥,倭寇傷亡一千餘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在這場五戰五勝殲敵五千五百餘人的“台州大捷”中,戚家軍累計傷亡不足二十人。就是主動進攻的橫嶼之戰,也是全殲島上倭寇,己方傷亡共計十三人。史料還特別標明戚家軍斬殺的是“真倭”,可不是海盜冒牌貨。但即使是面對貨真價實的倭寇,戚家軍殺起來也不像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似乎更像一場狩獵:武裝到牙齒的獵人在追殺掉進陷阱裡的蠢豬和餓狼。

要說抗倭全靠狼筅,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但狼筅在各種兵器中居功至偉,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時候就不能不讓我們產生一個疑問:戚繼光抗倭,為什麼都是冷兵器而不用火槍火炮?要知道那時候已經是明朝中期了,早在明朝開國之初,沐英在雲南,張輔在安南,打大象都用火銃,而且比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還早一百年發明了“三行火銃戰法”: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對付沒有什麼盔甲的步兵窮鬼倭寇,火銃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用火銃打同樣沒有重甲的瓦剌騎兵,那也是狩獵式的虐殺。前輩的經驗已經告訴戚繼光——火器的大面積應用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很多人看的戚繼光的抗倭,還是採用比較原始的冷兵器對砍,卻放棄當時在世界上佔據領先地位的火器不用,這戚繼光是不是腦子進水了?作為一代名將而且文武雙全,戚繼光的腦袋當然沒有進水,也不會放著現鐘不打卻去鍊銅。這是不過是寫書的為了把抗倭戰爭寫得更精彩激烈一些,這才讓戚繼光憑著鴛鴦陣跟倭寇死磕。而事實上戚繼光有更好的武器,就像動畫片的裡“柯楠一集至少死一日本人,死亡筆記一集死一群日本人,火影忍者一集死一村日本人,迪迦奧特曼一集死一城日本人”一樣,鴛鴦陣只能殺一群日本人,而戚繼光手裡是有能殺一村甚至一城倭寇的武器的,那就是當時最先進的火槍火炮和最早的坦克——裝著兩門佛郎機大炮的戰車。正是靠這些先進的武器,把科技轉化成戰鬥力,這才創造了輝煌戰績,並將自己的戰損降到最低點。

戚繼光的戚家軍除了以狼筅為招牌的鴛鴦陣,火器裝備也是明軍中最普及的,鳥銃(擊發裝置形如鳥嘴,不是打鳥的)的數量比京城神機營還多,就是重炮的威力與數量等少於京營。但是戚繼光還有一支特種部隊,那就是車營。史料記載,戚繼光的車營火器比為 43.60%,馬營火器比為 42.57%,步營火器比為48.02%,輜重營火器比為58.70%——跟現在也有點像,炊事班是軍隊中最不好惹的存在。

戚繼光車營的火器除了車兵個人所配付的火箭及鳥銃,每車都配置兩門發射散彈的弗朗機,更有射程超過一千米的大將軍炮,橫嶼之戰就是戚繼光先用大將軍炮一通狂轟濫炸,幹翻倭寇戰船後又轟擊倭寇大營,把倭寇打成了“罐兒裡的王八”,最後才用列成鴛鴦陣的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那場戰鬥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場教科書式的炮坦部協同作戰的典範。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戚家軍三千人調往薊遼,步兵出身的戚家軍火槍隊騎上了戰馬,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最後發展到車步騎營三萬,擁有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火槍騎兵)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有餘,其中絕大部分是用大炮轟、火槍打而幹掉的……


半壺老酒半支菸


誰說沒贏過。

戚繼光調到薊州的第一戰,就是以明軍大獲全勝告終,而其中就有戚繼光原來在浙江時招募的3000義烏兵。


隆慶元年,戚繼光被調任薊州,當時譚綸剛剛在遼、薊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同年戚繼光上書請求將自己在浙江的3000老部下盡數調過來,這一請求得到了明穆宗的同意。3000戚家軍來到薊州之後,被戚繼光重新編為騎兵部隊,成為了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完成了以步易騎的步驟。

二年,明穆宗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受戚繼光的節制。同年戚繼光兼任薊州總兵加薊州總理,之後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火槍騎兵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



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可以說原來戚繼光的浙兵部隊,就是他訓練北方新軍的根基。


萬曆十一年,戚繼光被調離薊州。萬曆二十三年,薊鎮三協的南兵由於長期欠餉,群情激奮,於是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至此,戚繼光的浙兵老部隊幾乎全部消失。而在此前,他們還在萬曆援朝之戰中大顯神威,其嚴明的軍紀,甚至被朝鮮人所稱讚。這場兵變在《神宗實錄》上的記載是: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一代戰功赫赫的精兵猛將落得如此下場,也真是諷刺啊!


火器工坊


萬曆當權後,把戚繼光擼掉了,沒有戚繼光的三千戚家軍在北方根本就是無根的浮萍,沒個合適將軍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戚繼光和張居正有關,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張居正改革,僅保留一條鞭法,並清算張居正及其有關的人,張居正的親屬死的死跑的跑。

戚繼光一開始抗倭寇是全勝了的,後來在北疆以三千江浙子弟為戚家軍精兵,來訓練別的將領剛募集的三萬步兵,對外作戰總體上屢戰屢勝。

張居正支持的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第二年,也就是萬曆十一年。戚繼光被人上書,從北疆掉到廣東,萬曆十三年,戚繼光被彈劾,被革職,直到戚繼光病逝,也沒能再次出仕。

而作為核心人物的戚繼光被調走開始,戚家軍中的三千子弟就是無根的浮萍。

士兵是好士兵,但是將領卻不是。甚至那些將領甚至把他們當奴隸對待。

這時候就體現出了明朝官場的腐敗無情殘酷,戚家軍被當成工具人使用,也時常有戰功,但是功勞都被其他將領及其軍隊搶走,甚至不發工資。所以三千戚家軍,人數逐漸削減。

拿吃不飽、穿不暖的軍隊去打敵方正威風的騎兵,已經不可能打贏了。


黑眼歷史觀


戚家軍在北方承擔的戰略使命和南方不一樣,同時由於戚家軍規模、戰役法等因素,使得戚繼光在北方的功勳不像南方那麼耀眼。但保持薊鎮的平定與大演習的威懾已經達到上兵伐謀的層次。

先來分析下戚繼光在薊州為什麼戰果有限?

(山地作戰小隊)

閩浙是財賦重地,明廷對東南倭亂的處置整體比較明確,即剿滅。戚繼光通過訓練義烏兵,在閩浙山區多次與倭寇作戰,近乎全盛,重創倭寇。

但薊鎮的戰略定位就不是主動出擊剿滅北方部落,而是“匹馬不入為功”,即一匹馬都沒進來就是功勞。這是楊博擔任薊遼總督時候形成的慣例。在戚繼光擔任總理期間,薊鎮雖然也會遇到零星的寇邊,但基本沒形成過隆慶元年的危害——京師戒嚴。可以說,戚繼光在這是立了大功。

(薊州鎮戰略位置和其他地方不一樣)

再者,明軍邊軍最擅長的就是小規模輕騎兵機動作戰,擅長騎射,不擅長短兵相接與大規模對陣,要轉變為大規模出塞的戰役法還是很難的。

還有一個就是,戚繼光提出過調三萬南兵,或者訓練十萬精銳的建議,但基本都被否決。南兵只調了萬把人,防禦可以,進攻則就弱了。在軍事訓練與編組方面,戚繼光很難取得進展。

(步兵陣)

再分析下對北方部落的震懾

戚繼光在薊鎮重新組建了車兵,在防禦上修建了空心敵臺。1571年,曾經舉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演習,步騎兵十幾萬人演習。邀請邊外部落觀摩,震撼各方。


一枚明粉


首先是,戚家軍數量太少,如果,明軍有十萬人可以保持戚家軍的戰鬥力,在遼東也就不會持續慘敗了。

在渾河之戰,戚金帶領3000戚家軍到遼東參戰。戚家軍在戰場上,擺出了戚繼光發明的專門剋制騎兵的車營。而且,浙江部隊是明軍當中,使用火繩槍,佛郎機最熟練的部隊。也是最接近可以擋住八旗騎兵的明軍部隊。

而且,3萬明朝援軍正在路上,很快就可以抵達戰場,對八旗軍發動反擊。在渾河岸邊,戚家軍是有取勝機會的。但是,隨著戰鬥的推進,戚家軍的彈藥開始逐漸打光了。

戚家軍在戰車掩護下,繼續使用火繩槍射擊,八旗軍接近了就直接進入白刃戰。戚家軍不僅穿著盔甲,而且還套著厚棉(阻擋箭鏃),防護力很好。除了火器,他們也配備了竹竿長矛和軍刀。

此時,朱萬良帶領的3萬援軍,終於趕到戰場附近。八旗軍立刻分兵以出擊,皇太極僅僅帶領數百名騎兵,就突入明軍援軍陣營,隨後代善等人帶領主力趕到,一舉打垮明朝三萬援軍。

隨後,八旗軍又回身繼續圍攻戚家軍,最終戚金在內的3000戚家軍都戰死在了渾河岸邊。而戚家軍所有的中級軍官120多人一戰全滅,也直接導致,明朝也再沒有能力重建戚家軍這樣一支部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