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古代貨幣——中華文明盛衰與共的"孔方兄"

原始貨幣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專職貨幣還沒有出現之前,是以物資與物資之間交換達到各取所需的要求。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以物易物的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生活需要,於是就出現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一一貨幣。

中國是世界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大約是在公元前21ー前16世紀的夏代貨幣形成、發展軌跡是:海貝、狗牙、龜背、珠、玉等天然物為貨幣→仿貝幣、仿工具的人工金屬貨幣→圓形方孔的秦"半兩"和比半兩規範的"五銖"→將方孔錢形制趨於完善的"開元通寶"。清朝末年,機器造幣和紙幣興起,方孔錢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中國貨幣文化源遠流長,歷代貨幣種類浩瀚,材質、稱謂、形制繁多,獨特的東方貨幣體系光輝燦爛,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一種產於我國東南及印度洋等沿海的貝殼,被用作周邊國家先民最早的貨幣之一。這種貝殼小巧玲瓏、大小劃一,又不易腐朽,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原始貨幣。漢字裡與錢財相關的文字大多帶有"貝"字,如購、貿、貸、貪、貧、賬等,說明漢字在創建時貝幣已經出現。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以後,促進商貿更加發達,於是出現了人工製造的面值更大、數量更多的金屬貨幣。我國最初的金屬貨幣是模仿海貝的"銅貝幣",模仿生產工具、刀具的外形(尺寸縮小了,更加輕薄,失去工具實用功能)的"布幣"、"刀幣"。據考古出土發現,商朝晚期(約公元前1100年前後)河南安陽殷墟和山西寶德等多處的商朝晚期墓葬,出土過青銅鑄造的仿"貝幣"。它比公認為世界最早的小亞細亞呂底亞(當時屬希臘勢力範圍)的"琥珀金"硬幣(公元前640年),要早四百餘年左右。

進入西周(公元前1066年)以後,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商業繁榮。公元前700年起的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刀、布類金屬錢幣大量鑄造,金屬錢幣得到高速發展。刀幣是從牧民生產、生活使用的刀削演化而來,主要出現在北方遊牧民族地區;布幣是一種鏟狀農具簡化縮水而成,最初的布幣還有可以插木把的方形腔,後來逐漸簡化而消失了。

史話古代貨幣——中華文明盛衰與共的

戰國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各國有形態各異的錢幣體系,而商品交換和錢幣使用仍能夠跨越國界在國與國之間流通。到秦始皇統中國為止前,同時在中國大地上流通的貨幣有:天然海貝、仿貝和鬼臉錢,布帛,刀、布幣,紡輪形"圜錢"、"賹化",先秦"半兩"及貴金屬等等。

公元前221年,秦兵吞六國成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以外圓內方孔的秦"半兩"統一全國貨幣,古錢幣發展從此進入了新的歷程。方孔古錢鑄行超過兩千年,其中有幾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方孔錢,它們是:

秦"半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秦推行了領先世界的標準化管理,比較著名的有度量衡、文字、武器製造和貨幣等方面的統一。秦國規定沿用黃金為上幣,原流通貨幣"半兩"銅錢為下幣,同時廢止所有各國原來行使的錢幣。秦"半兩"為外圓內方孔的青銅錢,各種造型複雜,鑄造、攜帶不便的錢幣被淘汰,秦"半兩"奠定了以後兩千餘年中國古錢幣的基本形態。

關於選擇這種造型的理由有多種說法,其中的兩種為較多人所接受。第種是"天圓地方"說,認為是古代人們宇宙觀所致,秦"半兩"的內方似大地,外圓似蒼天,外圓內方孔的造型與大自然相呼應。

另一種是"實用"說,錢幣用外圓形不佔地方,不易破碎,內方孔便於穿繩攜帶,與刀、布幣相比,還有鑄造工效高等許多優點。戰國時"天圓地方"的觀念還沒有被提出,後一種說法似乎更加合理。標準的秦"半兩"直徑32毫米,重8克左右(半兩重12銖,摺合約8克)。由於時局動盪,不同時間和地點鑄造的秦"半兩"大小輕重參差不齊。漢代初期繼續鑄行半兩錢,而漢"半兩"要比秦"半兩"小了許多,直徑約24毫米,重量一般不超過3克。

史話古代貨幣——中華文明盛衰與共的

漢"五銖"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進行了貨幣改革,用更精美規範的漢"五銖"替代了漢"半兩"。新錢直徑25毫米,重約4克。漢"五銖"的外緣經過後期打磨,外緣光潔渾圓,錢幣增加了外緣和錢背內廓,比沒有內外輪廓、大小隨意的漢"半兩",有很大的進步。由於"五銖"結構複雜,鑄造難度增加,國家動用最好的工匠精工鑄造錢幣使鑄造成本大幅提高,很好地防止了民間盜鑄。五銖大小輕重適宜,便於使用,自漢武帝起,到唐初止,前後一共流通了七百餘年,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錢幣。

唐"開元通寶"

唐代前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是中國歷史上治理有方的強大帝國。唐武德四年(621年),也就是唐朝政權建立的第四年,唐下令廢除五銖錢,起用屬於本朝的法定貨幣"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錢文為隸書,大書法家歐陽詢撰詞並書,文字端莊雄偉,錢文有開創新紀元的含義。開元通寶的出現,結束了八百餘年以銖兩為錢文的計重面文錢,錢幣有了自己"通寶"、"元寶"的專用稱謂。從形制上看,"開元通寶"有完整的內外輪廓(錢幣內外邊緣),使方孔錢的規範得以完善,每十文錢重一兩,我國貨幣十進制即起源於此。從此往後的一千多年裡,不僅中國的封建朝代,就連周邊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以"開元通寶"為楷模,鑄造方孔錢。

史話古代貨幣——中華文明盛衰與共的

直到19世紀末,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中國與世界的大門,西方機器製造錢幣的技術進入中國,方孔錢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不得不提起的是"谷帛為幣",谷帛先於錢幣作為交換媒介。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物價、錢價漲落,而個人生活必需品不能隨意增減,谷帛成為百姓衡量錢價的一個標杆。

魏晉以來,百姓戲稱方孔錢為"孔方兄",有名日孔方,視錢親愛如兄之意。對於錢幣的作用,歷來多有褒貶贊彈,見仁見智。

其中,西晉魯褒"錢神論"評述到位,寓意深刻,嘲諷之意見於筆端。略摘錄些許如下,說錢能:"無翼而飛,無足而走。""錢之所佑,吉無不利,何必讀書,然後富貴?由是論之可謂神物,無位而尊,無勢而熱,排朱門,入紫閣。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紛爭、辦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拔;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聞笑談,非錢不發。"

當今世界,何嘗不是如此,對個人而言,有錢不一定幸福,沒錢必然艱苦。對一個國家而言,富和強緊密聯繫在一起,貧窮將遭受異族的壓迫與欺辱。

史話古代貨幣——中華文明盛衰與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