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比利時前駐華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地平線歐洲”為中國帶來更多機遇,商會將是重要合作土壤

专访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地平线欧洲”为中国带来更多机遇,商会将是重要合作土壤

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今年4月,“地平線歐洲”計劃的總體綱要由歐盟各參與方簽署。作為繼“地平線2020”之後歐洲又一份宏大的科研項目,“地平線歐洲”將於2021年至2027年間對相關科研人員給予超過1000億歐元的資助。在幾乎同一時間於布魯塞爾召開的第四次中歐創新合作對話上,“地平線歐洲”連同中歐科技合作的下一步合作方向成為討論焦點。

“與‘地平線2020’770億的資助總額相比,‘地平線歐洲’是一個更為雄心勃勃、甚至是全球最大的科技發展項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比利時前駐華大使、終身榮譽大使、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EUCJIC)聯合發起人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指出,“與許多人的觀點相反,歐洲不但沒有淡出國際科技舞臺,而且還將進一步為未來科技投資。”

作為推動中歐創新交流、增進科技合作的國際組織,EUCJIC正藉此機遇尋找更多合作可能。近期,奈斯年內第二次到訪成都,他將於11月14日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太和智庫及保合安全聯合主辦的2019“一帶一路”商協會對話與合作年會。在這些代表各類公司的商協會背後,蘊藏著可能引爆下一個科技熱點的商業機遇。

“高層的機制已經建立了,比如歐委會以及‘地平線歐洲’項目,體系十分龐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在機制背後,需要確保更多個體能夠了解具體信息並參與其中。”奈斯說,“商會所扮演的角色是‘地基’,它們代表著巨大的‘資源池,’我們也希望在這兩天的時間內找到進入‘資源池’的方法,將更多人帶入中歐合作的網絡當中。”

科技合作既要關注“塔尖”,又要築牢“地基”

兩年前,EUCJIC由48位歐洲議會議員(歐洲議會歐中友好小組)、前比利時駐華大使等歐盟政治家、企業家、創新創業機構在布魯塞爾設立。自設立之初,EUCJIC的民間性質已然十分明顯。以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補充歐洲科技發展框架建制有餘、底層設置不足的現狀,是伴隨EUCJIC誕生而產生的職能。

兩年時間內,歐洲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英國脫歐陰雲的籠罩下,歐洲國家開始攜手尋找應對策略,這最突出地體現在德法兩國加速靠近。希臘擺脫了近十年的紓困計劃,新一輪發展即將展開。而作為老牌科技輸出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下,歐洲似乎失去了過去的優勢,質疑聲此起彼伏,更需要歐洲共同面對。

歐洲是否愈加以“一體化”的姿態與其他國家往來?奈斯對此表示懷疑。在應邀參加剛過去的第二屆中國進口博覽會時,他注意到,“確實有許多很棒的展臺,法國、意大利國家館都佔據了很大的面積,但這仍然是不夠的。”

如何在合作中增進互信,是不同國家間交往面對的基本問題。

對於中歐雙方,各項機制的建立已在增強互信的基礎——在去年4月召開的第21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上,雙方商定將在2020年達成高水平中歐投資協定,今年6月達成的中歐地理標誌協定被認為是一個樂觀信號。而在科技層面,中歐創新合作對話、以及聚焦於5G等具體領域的討論,被奈斯認為是“向好的變化正在發生”。

“但這還不夠。”奈斯說,“合作必須要確保它能夠真正深入到下層,對於那些作為社會根基的人民來說,他們應該意識到這些合作正在發生,並且能夠參與其中。”

在奈斯眼中,創新不僅僅侷限於科技領域的合作,也並不是僅僅意味著AI、物聯網或者5G。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參與合作的具體的人可以互相信任,並且能夠創造一種產生互信的環境。“例如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所合作的中國歐盟電影節,儘管它跟科技無關,但是它能夠幫助中歐雙方建立文化溝通的橋樑。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共同體,而相互信任,充分溝通正是共同體的基礎。

基於商會的合作則是另一個具體的案例。“商會正是構成合作的基礎。在關注金字塔塔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築牢地基,因為這是整個經濟金字塔得以依賴的基礎。”奈斯說。

打造綠色“一帶一路”,開啟新一輪合作

奈斯回憶起1997年剛到中國時,中歐合作尚處於起步階段。與當時相比,歐洲企業進入中國更加容易,而且幾乎沒有哪個大型歐洲企業沒有中國戰略。新的話題成為討論的重點,比如如何保護知識產權、如何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信任機制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而期望從人的角度來推進科技合作的奈斯,如何在中國找到更合適的人,以匹配“地平線歐洲”的新需求?

“環境、清潔科技、可持續城鎮化、農業、食品、海產,這些是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產業,也是我希望尋找的構成合作基礎的人。”奈斯說,“我們尚未參與5G或者AI領域,也許將來我們會在這些領域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甚至捕捉到獨角獸,但到目前為止,來自綠色產業的合作方表現出了更大的來自中國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平線歐洲”的5大重點專項中,包括了氣候變化適應,癌症,健康海洋、沿海及內陸水域,氣候中立與智慧城市,土壤健康和食品等領域,不少與奈斯的關注點相契合。

在奈斯看來,這還可以成為中歐雙方合作的總體方向。

“在對歐合作上,‘一帶一路’實際上正在向更大的意義上、向提升亞歐兩個大洲的連接度上進行調整。”奈斯說,“我希望的是,通過中歐兩方的合作,‘一帶一路’可以向一種更為綠色的方向發展,比如減少碳排放、減少垃圾、減少大氣汙染,中歐兩方可以在共同的願景下進行融合,打造綠色‘一帶一路’。”

尋找答案的奈斯將腳步邁向成都。這個最靠近歐洲的“國家中心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勢使其扮演起中歐合作的中心城市。

“每次到成都,我都為其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而深受感觸。”奈斯說,“儘管成都並非所謂的‘一線城市’,但它的方向從來都是‘一線’。我1997年第一次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一座冉冉升起的城市,現在,它已經成為了中國西部的一個極核。成都的優勢就是勇奪第一的勁頭。”

他同樣驚豔於成都在中歐合作中所做的努力。“成都不僅與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建立起了非常緊密的雙邊合作關係,甚至也和不少中東歐國家有了深入合作,這是一種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奈斯特別提到中歐班列(成都),這條鐵路讓成都成為中歐之間物流的重要樞紐。

就在11月12日,成都迎來了又一個來自歐洲的夥伴——希臘確定將新的總領館設在成都。面對不斷增加的領館、國別產業園,成都要如何發揮優勢?“我認為成都政府需要協調這些平臺和載體,讓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奈斯說,“我們常常會遇到過猶不及的情況,成都需要想辦法,讓每一個平臺都發揮出更大的效果。”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