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刘东艳,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高原疫源地中存在动物鼠疫的流行。该疫源地处在活跃状态,同时存在主要宿主动物更替的倾向,达乌尔黄鼠占据原来蒙古旱獭的分布区,有可能取代其宿主地位。因其为俄罗斯外贝加尔鼠疫自然疫源地和蒙古国东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延伸,近年来蒙古国的鼠间鼠疫流行强度及范围都要高于内蒙古,加之“一带一路”经济带建立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地区间交往频繁,人员流动增多。因此,加强本地区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的监测和防控以及防范境外鼠疫的传入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鼠疫菌)引起,原发于啮齿动物并能引起人间流行的一种具有自然疫源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为我国甲类法定传染病,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客观存在是引发人间鼠疫的基本条件,当主要宿主数量和媒介数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且病原学或血清学的检出情况达到相应的标准时,动物疫情呈现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而影响人间鼠疫。

呼伦贝尔高原Hulunbeir plateau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为我国12 种鼠疫疫源地Host animal surveillance in plague focus of Marmota sibirica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北端。1923 年伍连德等在满洲里附近从旱獭体内检出鼠疫菌,证实了该地区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存在。1924年至今一直未分离到鼠疫菌,但自1981 年开展系统监测至今时有动物阳性血清的检出。据资料记载,该疫源地在1893—1926 年存在人间鼠疫流行,其中1910—1911 年及1920—1921 年两次肺鼠疫大流行,1926 年以后再无人间病例报告。而动物阳性血清的检出证明该疫源地依然有鼠疫线索。通过对2009—2018 年呼伦贝尔市鼠间鼠疫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阐述该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年际间变化特点,为调整动物鼠疫监测策略调整及人群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数据来源

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2009—2018 年鼠疫监测总结及2009 年以来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在鼠疫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上报的数据。啮齿动物监测包括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为主的监测及其他小型鼠类数量及种类的调查。

结果根据1993 年确定该疫源地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旗及牙克石市,监测地区以县旗为单位分布于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啮齿动物密度与分布情况,2009— 2018 年共观察及捕获啮齿动物2 目5 科10 属11 种6535 只, 其中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5302 只、蒙古旱獭(Marmota sibiric)433 只、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arus)263 只、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190 只、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187只、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86 只、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31 只、小家鼠(Mus musculus)18 只、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12 只、狭颅田鼠(M. gregalis)12 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 只。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共调查疫源地范围6084hm2,观察或捕获的蒙古旱獭数429 只,10 年间最高密度0.16 只/hm2,最低密度0.02 只/hm2,平均密度0.07 只/hm2,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陈巴尔虎旗监测的蒙古旱獭数411 只,占全部观察或捕获数量的95.80%,主要分布于陈巴尔虎旗的白音哈达苏木的格根呼舒嘎查、东乌珠尔苏木的查来诺尔嘎查、鄂温克民族苏木的雅图克嘎查;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旱獭密度最高0.38 只/hm2,平均密度0.15 只/hm2,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见表1。满洲里地区仅在2015 年观测到少量蒙古旱獭活动,且紧邻蒙古国边境。刘东艳等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2009—2018 年该疫源地内达乌尔黄鼠的密度呈波动下降,密度0. 31~0.75 只/hm2,平均密度0.50 只/hm2。达乌尔黄鼠调查地区,经秩和检验,不同地区达乌尔黄鼠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0,P=0.006),密度依次为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满洲里市,且新巴尔虎右旗达乌尔黄鼠密度高于满洲里市及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的达乌尔黄鼠密度随时间变化呈现下降趋势,新巴尔虎左旗较为明显。满洲里市各年度鼠密度虽有差别,但基本维持在0.30 只/hm2, 疾病监测,占0.17%。

啮齿动物体蚤总体情况,2009—2018 年共捕获啮齿动物6495 只,染蚤率29.61%,总蚤指数1.06。各年度鼠体染蚤率与蚤指数随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呈此消彼长趋势,蒙古旱獭亦如此;达乌尔黄鼠的鼠体染蚤率与蚤指数随其数量变化呈现下降趋势。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不同种类啮齿动物的体蚤分布

2009—2018 年共获啮齿动物体蚤6893 只。其中在蒙古旱獭中共获蚤53 只,其中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31 只、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18 只、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4 只;在达乌尔黄鼠中共获蚤6094 只,其中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5851只、光亮额蚤281 只、谢氏山蚤11 只、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5 只、方形黄鼠蚤蒙古

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和近代新蚤东方亚种(Neopsylla pleskei orientalis)各3刘东艳等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 5只, 阿巴盖新蚤( Neopsylla abagaitui ) 2 只、角尖眼蚤指名亚种( Ophthalmopsylla praefectapraefecta)1 只;在其他鼠类中共获蚤746 只,其中光亮额蚤237 只、角尖眼蚤指名亚种218 只、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125 只、二齿新蚤101 只、近代新蚤东方亚种35 只、多刺细蚤(Leptopsylla pavlovskii)23 只、秃病蚤蒙冀亚种(Noso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4 只、阿巴盖新蚤2 只、栉头细蚤指名亚种(Leptopsylla pectiniceps pectiniceps)1 只。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2009—2018 年病原学检测共剖检啮齿动物5791 只、媒介1830 组5657 只,结果均为阴性。血清学抗体检测啮齿动物血清6214 份,其中达乌尔黄鼠血清5434 份,检出阳性血清11 份,其中2010 年检出5 份(新巴尔虎右旗2 份、满洲里市3 份)、2011 年检出1 份(新巴尔虎右旗)、2012 年检出3 份(新巴尔虎右旗1 份,满洲里市2 份)、2013 年(新巴尔虎右旗)和2014 年(新巴尔虎右旗)各检出1 份,阳性检出率为0.18%,阳性血清最高滴度为1:1280。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自开展系统监测以来,在开展监测的地区蒙古旱獭的密度一致处于较低水平。2009—2018 年呼伦贝尔地区达乌尔黄鼠成为优势种, 蒙古旱獭仅占观察或捕获动物的6.63%,其总体密度一直保持一定低水平,在0.1 只/hm2 上下波动,未逐年降低或大起大落;而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旱獭的密度缓慢回升及分布范围变化应给与持续关注。疫源地内鼠疫流行与主要储存宿主密度密切相关。我国黄鼠疫源地大多数鼠疫流行发生在1~2只/hm2,鼠疫流行的终熄密度0.24~0.48 只/hm2。在开展达乌尔黄鼠密度监测的地区,满洲里平均密度0.30 只/hm2 处于终熄密度区间内,应结合监测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处于鼠疫终熄状态;新巴尔虎右旗与新巴尔虎左旗,平均密度分别达到0.65 只/hm2 和0.56 只/hm2,存在鼠疫流行的条件。另外,对其他宿主的监测显示,黑线毛足鼠、五趾跳鼠代替布氏田鼠成为监测地区其他宿主的主要种类,该现象也得到了呼伦贝尔地区边境口岸监测结果的验证。主要宿主的鼠体媒介蚤类种类未发生明显变化,蒙古旱獭中仍以谢氏山蚤为主,达乌尔黄鼠以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为主。达乌尔黄鼠或蒙古旱獭中的抗体阳性率超过10%或5%,抗体最高个体的被动血凝滴度达到1:160以上,可以认为该地区内鼠疫正在或近期内流行。在此10 年间,2010—2014 年检出达乌尔黄鼠阳性血清11 份,其中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分别占54.55%和45.45%。期间新巴尔虎右旗每年均有阳性血清检出,最高滴度达1:1280;满洲里市在2010、2012 年检出的5 份血清中滴度均≥1:320。各年度抗体阳性率未超过10%,但血清滴度除2013 年外均高于1:160,同期达乌尔黄鼠的密度和蚤指数也处于较高水平。

2009—2018 年呼伦贝尔高原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

这些结果表明,2010—2014 年间该疫源地中存在动物鼠疫的流行。综上所述,该疫源地处在活跃状态,同时存在主要宿主动物更替的倾向,达乌尔黄鼠占据原来蒙古旱獭的分布区,有可能取代其宿主地位。因其为俄罗斯外贝加尔鼠疫自然疫源地和蒙古国东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延伸,近年来蒙古国的鼠间鼠疫流行强度及范围都要高于内蒙古,加之“一带一路”经济带建立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地区间交往频繁,人员流动增多。因此,加强本地区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的监测和防控以及防范境外鼠疫的传入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